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10

通过2022年2—4月在长白山地区定点逐日采集雪样,对季节性积雪中主要化学离子的浓度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与2010—2012年同一地点的样品进行对比,使用海盐示踪法和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研究了不同离子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原因.分析结果显示,长白山积雪中离子的浓度大小为:NO3->Ca2+>SO42->NH4+>Cl->Na+>K+>Mg2+>F-,最主要的阳离子是Ca2+,最主要的阴离子是NO3-.采样时间段内积雪持续融化,离子浓度下降速度在融化初期最快,随浓度下降逐渐放缓.与2010—2012年相比,NH4+和Na+浓度分别上升了107%和46%...

期刊论文 2023-10-25 DOI: 10.13671/j.hjkxxb.2023.0139

通过2022年2—4月在长白山地区定点逐日采集雪样,对季节性积雪中主要化学离子的浓度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与2010—2012年同一地点的样品进行对比,使用海盐示踪法和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研究了不同离子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原因.分析结果显示,长白山积雪中离子的浓度大小为:NO3->Ca2+>SO42->NH4+>Cl->Na+>K+>Mg2+>F-,最主要的阳离子是Ca2+,最主要的阴离子是NO3-.采样时间段内积雪持续融化,离子浓度下降速度在融化初期最快,随浓度下降逐渐放缓.与2010—2012年相比,NH4+和Na+浓度分别上升了107%和46%...

期刊论文 2023-10-25 DOI: 10.13671/j.hjkxxb.2023.0139

偏远地区冰雪化学可以揭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状况.为了解人类活动是否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冰雪中痕量元素造成了污染,于2020年10月在阿尼玛卿山唯格勒当雄冰川上部采集了1.7 m雪坑样品,并利用ICP-MS对这些样品中Cu、Cr、Co、Zn、As、Mo、Cd、Pb、Ni等9种痕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Mo、Cd、Zn外,其余痕量元素表现出季风期浓度低、非季风期浓度较高的季节特征.通过与其它地区雪冰中相关研究结果的比较,揭示出黄河源区雪坑中Mo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研究地区,而其余痕量元素浓度处于较低水平,但黄河源区雪坑中痕量元素的年沉积通量较高.痕量元素的富集因子可用来判断人为污染源的输入情况.计算了9种痕量元素的富集因子,结果表明除Cr、Co外,其余痕量元素的富集因子季风期高于非季风期,并且Mo、As、Cd、Zn、Cr 5种痕量元素的富集因子远大于10,这表明研究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相关性分析和后向轨迹分析表明,研究区主要受西南方向气流和偏西气流的影响,黄河源区雪坑中Mo、As、Cd等以人为源输入为主的元素可能来自印度次大陆的人为污染排放,Co等以尘源输入为主的元素可能来自青...

期刊论文 2023-06-27 DOI: 10.13671/j.hjkxxb.2023.0034

偏远地区冰雪化学可以揭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状况.为了解人类活动是否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冰雪中痕量元素造成了污染,于2020年10月在阿尼玛卿山唯格勒当雄冰川上部采集了1.7 m雪坑样品,并利用ICP-MS对这些样品中Cu、Cr、Co、Zn、As、Mo、Cd、Pb、Ni等9种痕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Mo、Cd、Zn外,其余痕量元素表现出季风期浓度低、非季风期浓度较高的季节特征.通过与其它地区雪冰中相关研究结果的比较,揭示出黄河源区雪坑中Mo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研究地区,而其余痕量元素浓度处于较低水平,但黄河源区雪坑中痕量元素的年沉积通量较高.痕量元素的富集因子可用来判断人为污染源的输入情况.计算了9种痕量元素的富集因子,结果表明除Cr、Co外,其余痕量元素的富集因子季风期高于非季风期,并且Mo、As、Cd、Zn、Cr 5种痕量元素的富集因子远大于10,这表明研究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相关性分析和后向轨迹分析表明,研究区主要受西南方向气流和偏西气流的影响,黄河源区雪坑中Mo、As、Cd等以人为源输入为主的元素可能来自印度次大陆的人为污染排放,Co等以尘源输入为主的元素可能来自青...

期刊论文 2023-06-27 DOI: 10.13671/j.hjkxxb.2023.0034

源于燃烧释放的多环芳烃(PAHs)易于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通过降雪清除效应累积于积雪中,是区域大气污染的良好指示器.于2020年底采集哈尔滨市积雪样本,结合前期逐日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AQI、PM2.5、PM10、NO2、SO2、CO),明确哈尔滨市冬季大气污染类型与污染特征和积雪PAHs空间分布特征与来源,定量解析积雪PAHs同大气污染物的关系,揭示其对大气污染的指示意义,识别哈尔滨市冬季大气污染物的潜在源区.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存在3次以PM2.5为主要污染物的中度污染天气,ρ(PM2.5)/ρ(PM10)比值表明区域受细颗粒物影响显著,为偏二次污染类型,ρ(NO2)/ρ(SO2)和ρ(CO)/ρ(SO2)比值表明本地固定污染源和外来传输源贡献均呈加强趋势.积雪中Σ16PAHs浓度为1705~7243 ng·L-1,中高环PAHs浓度属强变异,区...

期刊论文 2023-05-30 DOI: 10.13671/j.hjkxxb.2022.0380

源于燃烧释放的多环芳烃(PAHs)易于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通过降雪清除效应累积于积雪中,是区域大气污染的良好指示器.于2020年底采集哈尔滨市积雪样本,结合前期逐日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AQI、PM2.5、PM10、NO2、SO2、CO),明确哈尔滨市冬季大气污染类型与污染特征和积雪PAHs空间分布特征与来源,定量解析积雪PAHs同大气污染物的关系,揭示其对大气污染的指示意义,识别哈尔滨市冬季大气污染物的潜在源区.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存在3次以PM2.5为主要污染物的中度污染天气,ρ(PM2.5)/ρ(PM10)比值表明区域受细颗粒物影响显著,为偏二次污染类型,ρ(NO2)/ρ(SO2)和ρ(CO)/ρ(SO2)比值表明本地固定污染源和外来传输源贡献均呈加强趋势.积雪中Σ16PAHs浓度为1705~7243 ng·L-1,中高环PAHs浓度属强变异,区...

期刊论文 2023-05-30 DOI: 10.13671/j.hjkxxb.2022.0380

积雪中记录的痕量元素含量,能很好地评估当地大气污染状况。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2018年1月和3月采自新疆北部的天山北坡、伊犁河谷、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的积雪样品进行了16种痕量元素测试。结果表明:北疆地区积雪中痕量元素含量的平均值在0.06ng·g-1(Cd)~1 481.1ng·g-1(Al)之间。时间分布上,消融期多数痕量元素浓度低于积累期、稳定期;Pb、Cr等元素消融期含量高于其他时期,可能与外源输入有关。空间分布上,塔城地区和天山北坡的多数痕量元素含量高出伊犁河谷和阿勒泰地区1~3倍。与其他地区雪冰中痕量元素含量对比,发现新疆北部高出青藏高原北部1~3倍,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相应痕量元素浓度接近,揭示了新疆北部积雪中痕量元素较高的浓度特征。元素富集系数表明,Fe、Be等元素主要来自地壳粉尘,Pb、Cd、Zn、As等元素呈显著富集(EFc>10),受人类排放活动主导。结合后向气团轨迹分析,塔城地区的痕量元素可能受到哈萨克斯坦的影响,阿勒泰地区的痕量元素可能受到中亚、阿尔泰山南缘等地的影响,天山北坡与伊犁河谷主要受新疆本地气...

期刊论文 2021-12-06

积雪中记录的痕量元素含量,能很好地评估当地大气污染状况。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2018年1月和3月采自新疆北部的天山北坡、伊犁河谷、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的积雪样品进行了16种痕量元素测试。结果表明:北疆地区积雪中痕量元素含量的平均值在0.06ng·g-1(Cd)~1 481.1ng·g-1(Al)之间。时间分布上,消融期多数痕量元素浓度低于积累期、稳定期;Pb、Cr等元素消融期含量高于其他时期,可能与外源输入有关。空间分布上,塔城地区和天山北坡的多数痕量元素含量高出伊犁河谷和阿勒泰地区1~3倍。与其他地区雪冰中痕量元素含量对比,发现新疆北部高出青藏高原北部1~3倍,与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相应痕量元素浓度接近,揭示了新疆北部积雪中痕量元素较高的浓度特征。元素富集系数表明,Fe、Be等元素主要来自地壳粉尘,Pb、Cd、Zn、As等元素呈显著富集(EFc>10),受人类排放活动主导。结合后向气团轨迹分析,塔城地区的痕量元素可能受到哈萨克斯坦的影响,阿勒泰地区的痕量元素可能受到中亚、阿尔泰山南缘等地的影响,天山北坡与伊犁河谷主要受新疆本地气...

期刊论文 2021-12-06

2005年9月下旬,在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耶和龙冰川平衡线附近挖取了6个雪坑,固定层厚采集了89个雪冰样品,分析了样品的δ18O值及不溶微粒的浓度、粒径,研究了耶和龙冰川中不溶微粒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结果表明:雪冰样品中不溶微粒浓度平均值为1.1×10~5个·mL-1,PM10占到总粒子的99%;以微粒数浓度为权重计算的平均粒径分布在1.1~1.8μm之间,说明耶和龙冰川积雪中不溶微粒以细粒子为主;不溶微粒的粒度谱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粒子浓度的众数出现在小粒径;微粒源区输入和大气环流强度是控制积雪中不溶微粒特征的主要因素。源区输入和风场强度均较大时,积雪中不溶微粒浓度及粒径均较大;源区输入较弱而风场强度较大时,积雪中微粒浓度有所增加,粒径增加更加显著。结合HYSPLIT-4模式研究发现,在耶和龙冰川积雪中不溶微粒的浓度及粒径随雪坑深度的变化可以反映气团强度的季节变化,夏季降水增加使微粒的季节变化更加显著。西风携带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中亚干旱区尘埃是耶和龙冰川春、秋季节积雪中不溶微粒的重要来源。

期刊论文 2020-07-27

2005年9月下旬,在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耶和龙冰川平衡线附近挖取了6个雪坑,固定层厚采集了89个雪冰样品,分析了样品的δ18O值及不溶微粒的浓度、粒径,研究了耶和龙冰川中不溶微粒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结果表明:雪冰样品中不溶微粒浓度平均值为1.1×10~5个·mL-1,PM10占到总粒子的99%;以微粒数浓度为权重计算的平均粒径分布在1.1~1.8μm之间,说明耶和龙冰川积雪中不溶微粒以细粒子为主;不溶微粒的粒度谱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粒子浓度的众数出现在小粒径;微粒源区输入和大气环流强度是控制积雪中不溶微粒特征的主要因素。源区输入和风场强度均较大时,积雪中不溶微粒浓度及粒径均较大;源区输入较弱而风场强度较大时,积雪中微粒浓度有所增加,粒径增加更加显著。结合HYSPLIT-4模式研究发现,在耶和龙冰川积雪中不溶微粒的浓度及粒径随雪坑深度的变化可以反映气团强度的季节变化,夏季降水增加使微粒的季节变化更加显著。西风携带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中亚干旱区尘埃是耶和龙冰川春、秋季节积雪中不溶微粒的重要来源。

期刊论文 2020-07-27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0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