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2

春季融雪过程不仅是陆面过程与冰雪水文研究领域的关键一环,更直接指示了气候、物候及其变化特征。受气候条件以及观测数据的限制,呼伦贝尔中高纬农田地区积雪消融过程及其变化规律长期被忽略。本文以呼伦贝尔东部农田区域两个野外雪深自动观测站2021—2022年小时级雪深数据以及同步气温、地表温度等气象观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呼伦贝尔农区积雪消融过程及其敏感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在呼伦贝尔高纬农区积雪持续期一般始于10月中旬并终于次年3月上旬,其中,2022年的积雪期长达116 d。秋冬季节积雪较浅,雪深一般处于5~9cm,春季雪深大多超过10 cm以上。积雪融化期始于3月上旬,完全融化需5~18 d。(2)年融雪过程表现为先逐渐减少后迅速融化的前稳后急特征。日融雪过程则开始于每日9:00—10:00,最大融雪速率通常出现于11:00—16:00。(3)气温和雪面温度对积雪融化影响显著,但融雪与土壤温度相关最为显著,9:00—17:00地表0 cm的温度是融化速率快慢的主导影响因子。(4)不同类型融雪过程对比表明,呼伦贝尔市高纬农区动态融雪特征与草地、林地不同覆盖条件下融雪过程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

期刊论文 2024-08-13 DOI: 10.13866/j.azr.2024.09.08

春季融雪过程不仅是陆面过程与冰雪水文研究领域的关键一环,更直接指示了气候、物候及其变化特征。受气候条件以及观测数据的限制,呼伦贝尔中高纬农田地区积雪消融过程及其变化规律长期被忽略。本文以呼伦贝尔东部农田区域两个野外雪深自动观测站2021—2022年小时级雪深数据以及同步气温、地表温度等气象观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呼伦贝尔农区积雪消融过程及其敏感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在呼伦贝尔高纬农区积雪持续期一般始于10月中旬并终于次年3月上旬,其中,2022年的积雪期长达116 d。秋冬季节积雪较浅,雪深一般处于5~9cm,春季雪深大多超过10 cm以上。积雪融化期始于3月上旬,完全融化需5~18 d。(2)年融雪过程表现为先逐渐减少后迅速融化的前稳后急特征。日融雪过程则开始于每日9:00—10:00,最大融雪速率通常出现于11:00—16:00。(3)气温和雪面温度对积雪融化影响显著,但融雪与土壤温度相关最为显著,9:00—17:00地表0 cm的温度是融化速率快慢的主导影响因子。(4)不同类型融雪过程对比表明,呼伦贝尔市高纬农区动态融雪特征与草地、林地不同覆盖条件下融雪过程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

期刊论文 2024-08-13 DOI: 10.13866/j.azr.2024.09.08

春季融雪过程不仅能反映地域的物候特征,也是陆面过程与水文研究领域的关注重点。林地冠层及枝干遮盖是否影响到地表积雪的维持与消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近年来,小时级野外雪深自动观测站网的陆续组建与运行,为日尺度融雪动态过程及其空间差异性认识提供了条件。本文利用布设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森林地带的5个野外雪深自动观测站,基于2021—2022年逐小时雪深与同步气温、地温等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呼伦贝尔林区地表积雪的动态融雪规律及其主导因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林区冬季积雪可稳定维持约102~155天,大致在每年3月上旬进入融雪期。融雪过程一般约持续5~18天,并可区分为持续融雪与快速融雪两个阶段。当积雪深度0℃,林地积雪将在36小时内完全消融。融雪日变化呈现先平后急又缓的特征,最大融雪量出现在10:00—15:00,与草地相比出现时段明显推迟。热量条件是呼伦贝尔林区积雪消融的主要影响因素,以积雪为因变量研究时发现,14:00时0 cm地温是影响积雪消融过程与速率的主导因子。

期刊论文 2024-06-14

春季融雪过程不仅能反映地域的物候特征,也是陆面过程与水文研究领域的关注重点。林地冠层及枝干遮盖是否影响到地表积雪的维持与消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近年来,小时级野外雪深自动观测站网的陆续组建与运行,为日尺度融雪动态过程及其空间差异性认识提供了条件。本文利用布设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森林地带的5个野外雪深自动观测站,基于2021—2022年逐小时雪深与同步气温、地温等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呼伦贝尔林区地表积雪的动态融雪规律及其主导因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林区冬季积雪可稳定维持约102~155天,大致在每年3月上旬进入融雪期。融雪过程一般约持续5~18天,并可区分为持续融雪与快速融雪两个阶段。当积雪深度0℃,林地积雪将在36小时内完全消融。融雪日变化呈现先平后急又缓的特征,最大融雪量出现在10:00—15:00,与草地相比出现时段明显推迟。热量条件是呼伦贝尔林区积雪消融的主要影响因素,以积雪为因变量研究时发现,14:00时0 cm地温是影响积雪消融过程与速率的主导因子。

期刊论文 2024-06-14

文中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积雪时空特征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区域近30 a逐日雪深被动微波遥感数据,研究4个时间梯度上(1981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2010年—2019年)的积雪初日、积雪终日、积雪时长、年均积雪深度的空间动态。同时比对积雪在地面气象站上观测数据的不同特征,以及对地面数据和遥感数据的吻合程度进行研究比对。结果表明: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近40 a来积雪初日有延迟倾向,大概推迟15~20 d;积雪终日有提前动态,岭西的草原区的积雪终日相对其他区域较早,为每年的2月24日之前;积雪时长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积雪深度和积雪面积都有减少趋势,从时间尺度的变化上均呈现平均每十年减少约0.39 cm。积雪初日、积雪终日与纬度关系不大;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遥感观测资料与地面观测资料积雪初日、积雪终日、积雪时长呈显著性相关(P<0.05)。

期刊论文 2021-12-27 DOI: 10.16853/j.cnki.1009-3575.2021.06.008

文中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积雪时空特征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区域近30 a逐日雪深被动微波遥感数据,研究4个时间梯度上(1981年—1990年、1991年—2000年、2001年—2010年、2010年—2019年)的积雪初日、积雪终日、积雪时长、年均积雪深度的空间动态。同时比对积雪在地面气象站上观测数据的不同特征,以及对地面数据和遥感数据的吻合程度进行研究比对。结果表明: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近40 a来积雪初日有延迟倾向,大概推迟15~20 d;积雪终日有提前动态,岭西的草原区的积雪终日相对其他区域较早,为每年的2月24日之前;积雪时长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积雪深度和积雪面积都有减少趋势,从时间尺度的变化上均呈现平均每十年减少约0.39 cm。积雪初日、积雪终日与纬度关系不大;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遥感观测资料与地面观测资料积雪初日、积雪终日、积雪时长呈显著性相关(P<0.05)。

期刊论文 2021-12-27 DOI: 10.16853/j.cnki.1009-3575.2021.06.008

利用CIMISS软件对呼伦贝尔市16个基本站1981~2011年冬季气温、降雪、积雪、结冰等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参照内蒙古气候季节划分统计出各站平均入冬起止日期,各站冬季平均气温、最冷月、降雪量、降雪日数、大、暴雪日数、降雪期、积雪初终日、积雪日月数、结冰初终日及结冰期、雪深极值等。

期刊论文 2020-12-15 DOI: 10.14070/j.cnki.15-1098.2020.11.081

利用CIMISS软件对呼伦贝尔市16个基本站1981~2011年冬季气温、降雪、积雪、结冰等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参照内蒙古气候季节划分统计出各站平均入冬起止日期,各站冬季平均气温、最冷月、降雪量、降雪日数、大、暴雪日数、降雪期、积雪初终日、积雪日月数、结冰初终日及结冰期、雪深极值等。

期刊论文 2020-12-15 DOI: 10.14070/j.cnki.15-1098.2020.11.081

呼伦贝尔多年冻土自北向南分三个区。多年冻土受纬度地带性制约,低洼处更为发育,退化过程表现为量变和质变特征,热稳定性差。季节融化层冻胀和融沉比较突出,发育的不良冻土现象和次生不良冻土现象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巨大。针对多年冻土的特征及冻土区工程地质问题,对呼伦贝尔多年冻土进行工程地质评价。

期刊论文 2014-04-17

呼伦贝尔多年冻土自北向南分三个区。多年冻土受纬度地带性制约,低洼处更为发育,退化过程表现为量变和质变特征,热稳定性差。季节融化层冻胀和融沉比较突出,发育的不良冻土现象和次生不良冻土现象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巨大。针对多年冻土的特征及冻土区工程地质问题,对呼伦贝尔多年冻土进行工程地质评价。

期刊论文 2014-04-17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2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