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唐古拉山中段垭口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5596 m,为青藏高原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的地理边界。利用ArcGIS 10.8软件和图新地球软件对唐古拉山中段垭口地区的现代冰川和小冰期冰川进行研究,综合分析面积规模、海拔、坡度、坡向等因素对冰川变化的影响,计算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并分析其变化原因,探究其气候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唐古拉山中段垭口地区发育的现代冰川总面积是464.71 km2,小冰期面积为616.27 km2,自小冰期以来冰川面积变化率为24.60%。小冰期冰川平衡线高度为5550 m,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较小冰期冰川上升40 m,高度为5590 m。冰川退缩受海拔、朝向、面积、坡度等影响。通过对比发现,海拔在(5600,5700]m、(5700,5800]m和(5800,5900]m这3个范围内冰川分布面积大,且退缩面积大。东北、北、西北坡向的冰川退缩面积大,冰川退缩主要以小冰川为主,面积规模≤0.5 km2的小冰川退缩幅度大于其他规模冰川。随着...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唐古拉山中段垭口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5596 m,为青藏高原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的地理边界。利用ArcGIS 10.8软件和图新地球软件对唐古拉山中段垭口地区的现代冰川和小冰期冰川进行研究,综合分析面积规模、海拔、坡度、坡向等因素对冰川变化的影响,计算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并分析其变化原因,探究其气候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唐古拉山中段垭口地区发育的现代冰川总面积是464.71 km2,小冰期面积为616.27 km2,自小冰期以来冰川面积变化率为24.60%。小冰期冰川平衡线高度为5550 m,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较小冰期冰川上升40 m,高度为5590 m。冰川退缩受海拔、朝向、面积、坡度等影响。通过对比发现,海拔在(5600,5700]m、(5700,5800]m和(5800,5900]m这3个范围内冰川分布面积大,且退缩面积大。东北、北、西北坡向的冰川退缩面积大,冰川退缩主要以小冰川为主,面积规模≤0.5 km2的小冰川退缩幅度大于其他规模冰川。随着...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唐古拉山中段垭口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5596 m,为青藏高原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的地理边界。利用ArcGIS 10.8软件和图新地球软件对唐古拉山中段垭口地区的现代冰川和小冰期冰川进行研究,综合分析面积规模、海拔、坡度、坡向等因素对冰川变化的影响,计算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并分析其变化原因,探究其气候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唐古拉山中段垭口地区发育的现代冰川总面积是464.71 km2,小冰期面积为616.27 km2,自小冰期以来冰川面积变化率为24.60%。小冰期冰川平衡线高度为5550 m,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较小冰期冰川上升40 m,高度为5590 m。冰川退缩受海拔、朝向、面积、坡度等影响。通过对比发现,海拔在(5600,5700]m、(5700,5800]m和(5800,5900]m这3个范围内冰川分布面积大,且退缩面积大。东北、北、西北坡向的冰川退缩面积大,冰川退缩主要以小冰川为主,面积规模≤0.5 km2的小冰川退缩幅度大于其他规模冰川。随着...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唐古拉山中段垭口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5596 m,为青藏高原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的地理边界。利用ArcGIS 10.8软件和图新地球软件对唐古拉山中段垭口地区的现代冰川和小冰期冰川进行研究,综合分析面积规模、海拔、坡度、坡向等因素对冰川变化的影响,计算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并分析其变化原因,探究其气候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唐古拉山中段垭口地区发育的现代冰川总面积是464.71 km2,小冰期面积为616.27 km2,自小冰期以来冰川面积变化率为24.60%。小冰期冰川平衡线高度为5550 m,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较小冰期冰川上升40 m,高度为5590 m。冰川退缩受海拔、朝向、面积、坡度等影响。通过对比发现,海拔在(5600,5700]m、(5700,5800]m和(5800,5900]m这3个范围内冰川分布面积大,且退缩面积大。东北、北、西北坡向的冰川退缩面积大,冰川退缩主要以小冰川为主,面积规模≤0.5 km2的小冰川退缩幅度大于其他规模冰川。随着...
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现代冰川外围新鲜无风化的冰川地形多为小冰期结束后冰川退缩所成,这些地形包含有近几十年至上百年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对它们进行研究有望揭示101年时间尺度上的冰川波动并探讨其驱动机制。本文尝试应用原生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技术对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西段各拉丹冬峰地区的岗加曲巴冰川外围的现代冰川地形进行年代测定。测得1969年冰川退缩后出露的基岩磨光面的年龄为(11 076±688) a (G19-01);1969年至小冰期冰碛垄间底碛中5个花岗岩漂砾(G19-02~06)的年龄分别为(125±15) a、(65±13) a、(86±13) a、(96±15) a、(104±15) a。测年结果显示冰川磨光面的年龄与地貌关系明显不符,推测是基岩表层侵蚀量不足,未能有效去除先前累积的核素所致;漂砾的测年结果与地貌关系基本相吻合。本研究表明,在10Be产率较高的高原山地,若能采集到基本未受核素继承影响的漂砾,增加纯石英的使用量可测定近百年来所成的现代冰川地形的年龄。本文测得的10Be年龄进一步表明该测年技术具有细化101年时间...
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现代冰川外围新鲜无风化的冰川地形多为小冰期结束后冰川退缩所成,这些地形包含有近几十年至上百年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对它们进行研究有望揭示101年时间尺度上的冰川波动并探讨其驱动机制。本文尝试应用原生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技术对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西段各拉丹冬峰地区的岗加曲巴冰川外围的现代冰川地形进行年代测定。测得1969年冰川退缩后出露的基岩磨光面的年龄为(11 076±688) a (G19-01);1969年至小冰期冰碛垄间底碛中5个花岗岩漂砾(G19-02~06)的年龄分别为(125±15) a、(65±13) a、(86±13) a、(96±15) a、(104±15) a。测年结果显示冰川磨光面的年龄与地貌关系明显不符,推测是基岩表层侵蚀量不足,未能有效去除先前累积的核素所致;漂砾的测年结果与地貌关系基本相吻合。本研究表明,在10Be产率较高的高原山地,若能采集到基本未受核素继承影响的漂砾,增加纯石英的使用量可测定近百年来所成的现代冰川地形的年龄。本文测得的10Be年龄进一步表明该测年技术具有细化101年时间...
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现代冰川外围新鲜无风化的冰川地形多为小冰期结束后冰川退缩所成,这些地形包含有近几十年至上百年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对它们进行研究有望揭示101年时间尺度上的冰川波动并探讨其驱动机制。本文尝试应用原生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技术对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西段各拉丹冬峰地区的岗加曲巴冰川外围的现代冰川地形进行年代测定。测得1969年冰川退缩后出露的基岩磨光面的年龄为(11 076±688) a (G19-01);1969年至小冰期冰碛垄间底碛中5个花岗岩漂砾(G19-02~06)的年龄分别为(125±15) a、(65±13) a、(86±13) a、(96±15) a、(104±15) a。测年结果显示冰川磨光面的年龄与地貌关系明显不符,推测是基岩表层侵蚀量不足,未能有效去除先前累积的核素所致;漂砾的测年结果与地貌关系基本相吻合。本研究表明,在10Be产率较高的高原山地,若能采集到基本未受核素继承影响的漂砾,增加纯石英的使用量可测定近百年来所成的现代冰川地形的年龄。本文测得的10Be年龄进一步表明该测年技术具有细化101年时间...
小冰川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监测与定量评估此类冰川变化有助于理解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幅度与机制。本研究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卫星遥感与无人机航测),分析了近50年来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廓琼岗日1号冰川面积变化趋势,定量评估了该冰川近期的冰面高程变化幅度与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968—2021年廓琼岗日小型冰斗冰川的面积从(1.444±0.013) km2缩减至(0.712±0.001) km2,萎缩幅度达到50.7%,冰川末端退缩平均速率约为(6.23±0.71) m·a-1。基于2020—2021年高精度无人机航测数据发现,廓琼岗日1号冰川冰面平均高程差达到(-2.41±0.69) m,冰川末端高程变化大于3 m,中部的冰面高程下降幅度在1.5~3 m之间。研究还发现冰川表面河道对冰面高程空间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该冰川表面共发育有13条表面河道,2020—2021年河道向西北方向偏移约2 m。冰面河道的向下侵蚀与侧向消融导致末端冰面高程变化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
小冰川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监测与定量评估此类冰川变化有助于理解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幅度与机制。本研究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卫星遥感与无人机航测),分析了近50年来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廓琼岗日1号冰川面积变化趋势,定量评估了该冰川近期的冰面高程变化幅度与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968—2021年廓琼岗日小型冰斗冰川的面积从(1.444±0.013) km2缩减至(0.712±0.001) km2,萎缩幅度达到50.7%,冰川末端退缩平均速率约为(6.23±0.71) m·a-1。基于2020—2021年高精度无人机航测数据发现,廓琼岗日1号冰川冰面平均高程差达到(-2.41±0.69) m,冰川末端高程变化大于3 m,中部的冰面高程下降幅度在1.5~3 m之间。研究还发现冰川表面河道对冰面高程空间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该冰川表面共发育有13条表面河道,2020—2021年河道向西北方向偏移约2 m。冰面河道的向下侵蚀与侧向消融导致末端冰面高程变化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
小冰川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监测与定量评估此类冰川变化有助于理解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幅度与机制。本研究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卫星遥感与无人机航测),分析了近50年来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廓琼岗日1号冰川面积变化趋势,定量评估了该冰川近期的冰面高程变化幅度与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968—2021年廓琼岗日小型冰斗冰川的面积从(1.444±0.013) km2缩减至(0.712±0.001) km2,萎缩幅度达到50.7%,冰川末端退缩平均速率约为(6.23±0.71) m·a-1。基于2020—2021年高精度无人机航测数据发现,廓琼岗日1号冰川冰面平均高程差达到(-2.41±0.69) m,冰川末端高程变化大于3 m,中部的冰面高程下降幅度在1.5~3 m之间。研究还发现冰川表面河道对冰面高程空间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该冰川表面共发育有13条表面河道,2020—2021年河道向西北方向偏移约2 m。冰面河道的向下侵蚀与侧向消融导致末端冰面高程变化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