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8

低温冻害是制约喀什石榴产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通过对喀什市国家基准气候站1981—2022年冬季的气象资料分析以及历史冻害发生年份调查,研究石榴越冬期不同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合历年冻害发生年份气象要素的变化,阐明石榴越冬期冻害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确定石榴越冬期造成冻害的气象指标。结果表明:越冬期极端日最低气温、低温持续日数、最低气温的降温幅度和冬季积雪深度为影响喀什石榴安全越冬的冻害气象指标。研究以期为喀什石榴安全越冬防寒技术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期刊论文 2025-06-18

低温冻害是制约喀什石榴产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通过对喀什市国家基准气候站1981—2022年冬季的气象资料分析以及历史冻害发生年份调查,研究石榴越冬期不同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合历年冻害发生年份气象要素的变化,阐明石榴越冬期冻害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确定石榴越冬期造成冻害的气象指标。结果表明:越冬期极端日最低气温、低温持续日数、最低气温的降温幅度和冬季积雪深度为影响喀什石榴安全越冬的冻害气象指标。研究以期为喀什石榴安全越冬防寒技术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期刊论文 2025-06-18

低温冻害是制约喀什石榴产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通过对喀什市国家基准气候站1981—2022年冬季的气象资料分析以及历史冻害发生年份调查,研究石榴越冬期不同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结合历年冻害发生年份气象要素的变化,阐明石榴越冬期冻害发生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确定石榴越冬期造成冻害的气象指标。结果表明:越冬期极端日最低气温、低温持续日数、最低气温的降温幅度和冬季积雪深度为影响喀什石榴安全越冬的冻害气象指标。研究以期为喀什石榴安全越冬防寒技术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期刊论文 2025-06-18

本文利用喀什市市1981年—2019年积雪深度、积雪日数和积雪初终日资料,使用线性回归法对喀什市市积雪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喀什市积雪深度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其增加速率为 2.861cm/10 a,近39年中共增加了11.2cm,增加趋势较为明显;喀什市的积雪开始从秋季积累,到了冬季则达到了最大。喀什市四季积雪深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大都以上升趋势为主,但是也有一定的差异;近39年喀什市积雪日数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年积雪日数以3.796d/10a的速率增加;冬季是喀什市积雪日数最多的阶段,占全年的92.2%,秋季、春季次之,分别占全年的4.2%、3.6%,;其中积雪初日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推迟的趋势,平均每年推迟4.58d左右;积雪终日的变化趋势则呈现提前的趋势,平均每年提前0.81d左右。

期刊论文 2021-04-15

本文利用喀什市市1981年—2019年积雪深度、积雪日数和积雪初终日资料,使用线性回归法对喀什市市积雪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喀什市积雪深度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其增加速率为 2.861cm/10 a,近39年中共增加了11.2cm,增加趋势较为明显;喀什市的积雪开始从秋季积累,到了冬季则达到了最大。喀什市四季积雪深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大都以上升趋势为主,但是也有一定的差异;近39年喀什市积雪日数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年积雪日数以3.796d/10a的速率增加;冬季是喀什市积雪日数最多的阶段,占全年的92.2%,秋季、春季次之,分别占全年的4.2%、3.6%,;其中积雪初日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推迟的趋势,平均每年推迟4.58d左右;积雪终日的变化趋势则呈现提前的趋势,平均每年提前0.81d左右。

期刊论文 2021-04-15

水资源是制约中国西北干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以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喀什噶尔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该区6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观测资料,以及5条代表性河流的出山口水文站1950年代晚期以来的月径流量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区域气候和水文年际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径流量的响应特征。结果发现:(1)研究区降水、气温都呈显著上升趋势,除盖孜河外,所有河流径流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河流径流量的年内分布和年际变化特征反映了各河流径流主要补给来源的差异。(2)帕米尔高原东部河流出山口径流量受到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其中以冰川补给为主的叶尔羌河、库山河和盖孜河年径流量与当年夏季(6—8月)气温显著正相关(P<0.001);以降水和积雪补给为主的提孜那甫河和克孜河年径流量与上年7月至当年6月降水量显著正相关(P<0.001)。(3)随着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增加,流域的蒸发加剧,帕米尔高原东部河流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年径流量与夏季气温的正相关关系减弱,与上年7月至当年6月降水量正相关增强。

期刊论文 2021-04-13

水资源是制约中国西北干旱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以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喀什噶尔河和叶尔羌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该区6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观测资料,以及5条代表性河流的出山口水文站1950年代晚期以来的月径流量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区域气候和水文年际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径流量的响应特征。结果发现:(1)研究区降水、气温都呈显著上升趋势,除盖孜河外,所有河流径流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河流径流量的年内分布和年际变化特征反映了各河流径流主要补给来源的差异。(2)帕米尔高原东部河流出山口径流量受到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其中以冰川补给为主的叶尔羌河、库山河和盖孜河年径流量与当年夏季(6—8月)气温显著正相关(P<0.001);以降水和积雪补给为主的提孜那甫河和克孜河年径流量与上年7月至当年6月降水量显著正相关(P<0.001)。(3)随着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增加,流域的蒸发加剧,帕米尔高原东部河流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年径流量与夏季气温的正相关关系减弱,与上年7月至当年6月降水量正相关增强。

期刊论文 2021-04-13

利用1961—2010年喀什地区所属喀什市、莎车县、巴楚县、塔什库尔干县等4个代表性站50 a的年最大冻土深度、冬季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低地温等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对1961年以来喀什地区最大冻土深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喀什地区平原多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为48.1 cm,年际最大值与最小值深度差为82 cm,年际变化总体呈明显的减小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3.8 cm/10 a,年代际变化呈阶梯状逐渐减小,冻土深度减小主要受冬季平均气温升高的影响,气温每升高1℃,冻土深度减小7.75 cm;山区多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为148.8 cm,年际最大值与最小值深度差为88 cm,年际变化总体呈明显的减小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2.5 cm/10 a。

期刊论文 2014-01-07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8条  共8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