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

周期性形成的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突然排水导致的洪水灾害对下游构成严重威胁。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开展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的监测预警研究尤为必要。本文基于1990—2023年的多源光学遥感数据,分析了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面积变化以及突然排水情况,利用面积-体积经验公式和历史洪水数据,以最小排水体积为临界值,推算出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突发洪水的警戒湖面面积。同时,通过建立排水体积与净洪峰流量的关系,验证了警戒面积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在过去的34 a间共发生了20次突然排水事件,其中17次形成突发洪水,1996—2009年和2015—2019年是反复蓄水和排水的两个不稳定期。冰湖警戒面积为1.046 km2,其突然排水产生的净洪峰流量为418 m3·s-1。尽管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面积呈下降趋势,但其引发的洪水灾害风险并未降低,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突发洪水与基本径流叠加仍可能对下游构成威胁。当冰湖面积接近警戒面积时,应密切监测冰湖的变化,同时结合水文站基本径流情况进行早期预警。本研究提出的警戒面积指标及其确定方法为克亚吉...

期刊论文 2025-03-05 DOI: 10.13866/j.azr.2025.04.05

周期性形成的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突然排水导致的洪水灾害对下游构成严重威胁。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开展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的监测预警研究尤为必要。本文基于1990—2023年的多源光学遥感数据,分析了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面积变化以及突然排水情况,利用面积-体积经验公式和历史洪水数据,以最小排水体积为临界值,推算出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突发洪水的警戒湖面面积。同时,通过建立排水体积与净洪峰流量的关系,验证了警戒面积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在过去的34 a间共发生了20次突然排水事件,其中17次形成突发洪水,1996—2009年和2015—2019年是反复蓄水和排水的两个不稳定期。冰湖警戒面积为1.046 km2,其突然排水产生的净洪峰流量为418 m3·s-1。尽管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面积呈下降趋势,但其引发的洪水灾害风险并未降低,克亚吉尔冰川阻塞湖突发洪水与基本径流叠加仍可能对下游构成威胁。当冰湖面积接近警戒面积时,应密切监测冰湖的变化,同时结合水文站基本径流情况进行早期预警。本研究提出的警戒面积指标及其确定方法为克亚吉...

期刊论文 2025-03-05 DOI: 10.13866/j.azr.2025.04.05

为了揭示高寒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及时空差异性,基于MODIS地表温度(LST)产品,利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多种方法研究了2000—2016年喀喇昆仑-西昆仑山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拔和纬度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6年喀喇昆仑-西昆仑山LST呈极显著上升趋势,速率为0.32℃/10a(P<0.001),表明该区域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其中夏季(0.5℃/10a)增温最显著,秋、冬季次之,而春季(-0.096℃/10a)呈降温趋势.(2)空间上,东帕米尔高原以及阿里喀喇昆仑山和西昆仑山东部高海拔区域升温较快;季节上,春、秋两季具有相似性,均呈中部降温、东西两侧升温的空间变化特征,但升温或降温趋势并不显著,夏季,低海拔区(Ⅰ)和高海拔区(Ⅲ)以升温为主,中海拔区(Ⅱ)以降温为主,而冬季呈现与夏季相反的态势.(3)年均地表温度与海拔的偏相关系数为-0.870,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纬度的偏相关系数-0.513,呈现出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LST与海拔的关系更为密切.

期刊论文 2023-01-31

国际上承认世界八千米以上雪山共有十四座。本文通过直接测量和制图调查,新发现三座八千米以上雪山,使得世界八千米以上雪山达17座。新发现的三座雪山按海拔高度排序,第十五高峰——安娜普尔纳东峰(海拔8 013 m,28°35′42.51″N、83°49′17.63″E),位于尼泊尔境内喜马拉雅山上。第十六高峰——中央峰(海拔8 011 m,35°48′44.05″N、76°33′56.80″E),位于喀喇昆仑山中巴边境线上。第十七高峰——希夏邦马西北峰(海拔8 008 m,28°21′16.54″N、85°46′40.52″E),位于中国境内喜马拉雅山上。

期刊论文 2023-01-19

通过资料汇总、现场调查、取样试验、类比分析等手段,对区域内冰川雪水、河流水、湖泊水等地表水资源分布特征、水质条件进行研究。该区域地表水资源主要以降雪或融雪补给为主,冰川雪水水质状况较好,河水水质状况相对较差,湖泊水水质状况最差。因生活需要,采用冰川雪水、河流水、湖泊水为饮用水源时,对冰川雪水可经简单净化处理后即可符合饮用水源条件,河流水与湖泊水则需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净水措施。

期刊论文 2022-09-14

研究冰川跃动过程及特征是理解冰川跃动机理的重要途径,目前仍然缺乏详细的冰川跃动过程观测。利用Envisat-1/ASAR、Sentinel-1A、TerraSAR-X/TanDEM-X等合成孔径雷达数据,获得了东喀喇昆仑山昆常冰川详细的表面流速与表面高程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2年冰川中部隆起,平均增厚(10.19±1.79)m,冰川接收区以消融为主,平均减薄(39.71±1.79)m;2012—2014年冰川主干中部隆起向下迁移,平均增厚(8.21±1.37)m;2018年后积蓄区厚度平均减薄(9.77±3.38)m,接收区平均增厚(19.67±3.38)m。冰川主干表面流速从2007年起增加,并且在2017—2018年内经历过两次快速运动期,两个阶段的最高流速分别达到2.36m·d-1和2.12m·d-1。根据表面高程变化以及流速变化特征,认为昆常冰川在2007—2019年间发生跃动。时序流速表明,昆常冰川很可能是积蓄区发生微跃动/雪崩形成隆起(跃动前锋),并且两次快速运动后突然减速发生在夏末,很可能是冰下水文通道打开排水使得冰下...

期刊论文 2021-08-16

利用ITSLIVE数据、Landsat数据提取了喀喇昆仑山北坡42条冰川的表面流速。将末端运动与表面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分析对比了不同运动类型冰川表面流速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1989—2018年,研究区42条冰川中,存在稳定冰川16条、前进冰川6条、退缩冰川1条、跃动冰川19条。空间上,流速分布符合冰川运动一般原理,可在积累区和冰舌上部发现明显的高值区域,这些区域多出现在跃动冰川主干或支部,流速大小一般在100.00 m·a-1之上,如在音苏盖提冰川南分支,其最大流速可达到358.33 m·a-1。(2)冰川流速分布与地形要素的关系密切。流速在海拔4600~5000 m之间达到最大(54.55 m·a-1),是冰川末端流速的10倍以上;分布在坡度0~5°之间的42条冰川平均流速最大,并且随着坡度的增大,流速逐渐减小;处于东向的冰川流速最大,处于西南向的流速最小。(3)稳定冰川流速年际变化较稳定,不同年份相同位置的流速值较一致;而对于前进冰川和退缩冰川而言,年际流速波动均较大;跃动冰川不同位置年...

期刊论文 2021-06-21

中巴经济走廊横穿现代冰川广泛分布的喀喇昆仑山和部分帕米尔山区,上游各类冰川相关灾害(如冰川洪水/泥石流、冰川跃动、冰缘崩塌/滑坡以及冰川阻塞湖溃决洪水等)在众多山地灾害中尤其突出,对中巴公路及其沿线基础设施、人类活动日益构成威胁。本研究针对中巴经济走廊中国新疆喀什–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区段,在充分挖掘已公开发布的各类数据集的基础上,收集了上游冰川作用区的相关灾害调查数据、历史典型灾害事件、跃动冰川信息以及中巴公路沿线的潜在冰川洪水/泥石流沟的空间信息数据,对不同来源的冰川、冰湖相关灾害(事件)数据集进行了汇总整编。本数据集包含:(1)中巴经济走廊沿线上游流域分级及冰川、冰湖、水系等基础数据集;(2)跃动冰川分布数据集;(3)冰川堰塞湖历史溃决事件分布数据集;(4)中巴公路沿线冰川洪水/泥石流沟分布数据集;(5)中巴经济走廊沿线上游山体滑坡点分布数据集;(6)中巴经济走廊及周边历史时期地震活动数据集。本数据集可用于中巴经济走廊沿线区域冰川相关灾害风险分析和评估研究,为中巴走廊建设提供基础科学数据支撑,数据集的流域统计结果也可为流域尺度的冰川水资源变化及灾害风险管理提供数据参考。

期刊论文 2021-04-07

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SRTM DEM和TanDEM-X DEM对喀喇昆仑山中部Shigar流域不同类型冰川的面积变化、物质平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3—2016年间Shigar流域内有25条跃动冰川(面积增加1.30km2),68条前进冰川(面积增加0.86km2),50条退缩冰川(面积减少3.48km2),376条稳定冰川(面积减少1.34km2)。跃动冰川的冰川长度和规模均集中在较大范围内,前进冰川的规模略高于退缩冰川,退缩冰川多为小规模冰川,特大规模冰川保持稳定状态;不同类型冰川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且不同海拔带内水热组合条件不一致也影响冰川运动状态。2000—2013年间,流域内跃动冰川物质平衡为(+0.17±0.03)m w. e.·a-1,前进冰川物质平衡为(-0.01±0.03)m w. e.·a-1,退缩冰川物质平衡为(-0.22±0.03)m w. e.·a-1,稳定冰川物质平衡为(-0.01±0...

期刊论文 2020-10-07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9条  共9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