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01-2020年MODIS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法,分析黑龙江省多年冻土区NDVI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气候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20年间黑龙江省多年冻土区,NDVI平均值呈增长趋势,线性倾向斜率0.0035/20a,NDVI与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相关性在研究区西北部和东南部相关性较强,与NDVI变化具有一致性。研究区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研究区未利用地、林地和耕地NDVI有所增加。
为研究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深度土壤碳氮的特征,对大兴安岭漠河市沼泽、白桦林、落叶松、耕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总碳、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存在显著差异,且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其中在0-10cm土层,沼泽总碳含量显著高于耕地、落叶松(P<0.01);白桦林与耕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沼泽铵态氮含量与白桦林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与落叶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沼泽的硝态氮含量远远大于其他三种土地利用方式(P<0.01)。10-30cm土层含量规律与土壤表层相似。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对铵态氮、硝态氮影响较大(P<0.01)。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氮含量具有规律性、差异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壤中碳、氮的含量。
基于2016年冻土融化期黑顶子河流域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中稳定氢(δD)氧(δ18O)同位素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区域融雪产流阶段δD和δ18O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融化期积雪δD和δ18O平均值最小,分别为-9.33%和-1.28%,且变异性最大。冻土层隔绝了地下水与融雪水的联系,因而地下水、土壤水主要来自冻结期前降雨,其δD和δ18O变异性最小且均匀的分布在大气降水线附近。冻融过程控制了融雪水与土壤水的蒸发速率和混合作用,进而影响了河水δD和δ18O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导致下垫面之间土壤水和地下水δD和δ18O差异较大。玉米田土壤水主要来自降雨,经历了先入渗再蒸发的过程,呈现表层大深层小的变化趋势。水稻田深层土壤水和地下水主要来自作物生长期灌溉水,经历了先蒸发后入渗的过程,δD和δ18O较大;表层土壤水主要来自冻结期降雨或融雪入渗,δD和δ18O较小。受水稻田地下水补给、河道融冰...
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是全球典型脆弱山地区域,该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区域之一。本研究以位于喜马拉雅山中部山地垂直带谱最为完整的跨境流域-柯西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不同空间尺度的地面调查,综合分析中尼两国在该流域的土地覆被类型分类系统的差异,建立该地区统一的分类标准,并通过对遥感数据解译获取多期不同分辨率土地覆被数据。基于不同尺度的空间分析方法,研究该地区对于气候变化敏感的土地覆被类型和区域及变化幅度;同时结合地形、气候和社会经济数据,应用偏最小二乘法以及逻辑斯蒂模型等,探讨该地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LUCC影响的定量关系;利用空间缓冲带分析法,通过边境地区LUCC空间差异对比,分析不同社会经济、文化习俗对于LUCC的影响差异以及气候背景下不同社会条件对于覆被类型的影响。为高山地区LUCC研究提供案例,促进世界山地研究发展。
2014-01利用1982~2006年的NOAA AVHRR-GIMMS和MODIS 2种数据集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年际动态和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并结合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分析了植被NDVI对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值较高,且空间差异明显;森林为该区主要植被类型,NDVI值较高,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和伊春地区;草地集中分布于西南部,NDVI值相对较低.东北多年冻土区过去25a间植被生长的变化趋势为:伴随着气温的显著升高和降水量减少,植被NDVI显著下降.较气温而言,降水量是影响植被NDVI的主要因子(r=0.77,P<0.01).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东北多年冻土区植被NDVI在1982~2006年间表现为4个阶段:1982~1990年,植被NDVI虽有小幅波动,但整体上呈持续增加的趋势;1990~1993年,植被NDVI呈迅速下降趋势;1993~1997年,植被NDVI呈现回升态势,表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1998~2006年,植被NDVI呈现总体下降趋势.不同植被类型表现出不同的NDVI...
【中文摘要】准确测定、估算或模拟区域蒸散发的时空变化对于评价区域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功能,深入认识陆面水文生态过程和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资源配置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选择地表覆被和水循环发生巨大变化的亚州中部干旱区新疆和哈萨克斯坦为研究区域,通过多尺度集成点、流域、区域上的地面观测数据和遥感数据,建立干旱区基于土地利用和遥感的区域蒸散发模型和基于过程的水碳耦合模型,在区域尺度上反演研究区亚洲中部干旱区蒸散发演变过程,分析 LUCC 对该区域蒸散发时空格局的影响,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区域水循环关键因子蒸散发的影响机制,揭示干旱区人类活动对蒸散发过程与格局的影响机理,为干旱区水土优化配置提供科学基础。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