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

为了了解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湿地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在每个冻土带分别选取沼泽和草甸样地,进行调查分析。水平分布调查表明,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分布一致。垂直分布调查表明,无论是个体数量还是类群数量,中小型土壤动物的表聚性明显,大型土壤动物的表聚性不明显。多样性分析表明,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水平分布呈"V"字形,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呈均匀分布。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与凋落物的现存量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凋落物现存量对大型土壤动物的分布影响较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与有机质、全氮和地温相关性显著,说明这3种土壤因子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分布影响较大。

期刊论文 2014-05-22 DOI: 10.13759/j.cnki.dlxb.20140522.038

调查了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内沼泽、柳草、耕地、次生林生境中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总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6 430只,隶属于4门7纲17目。土壤动物多样性水平分布表明,同一冻土带内,DG指数均为次生林最大,耕地最小;不同冻土带之间多样性指数基本上由连续多年冻土带向岛状冻土带逐渐减小。土壤动物多样性季节变化表明,不同冻土带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趋势不一致;连续多年冻土带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与整个冻土区的变化一致。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同一冻土带沼泽和柳草之间中等相似;沼泽、柳草和次生林与耕地的的相似性是极不相似;不同冻土带不同群落之间极不相似,而不同冻土带同种群落中等相似。

期刊论文 2013-06-26 DOI: 10.13759/j.cnki.dlxb.2013.05.009

对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湿地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选取了6个样地,共获得土壤动物17 646只,隶属于4门8纲19目。水平分布与地温的耦合关系表明,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与地温的相关系数-0.882,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与地温的相关系数是0.899,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5)。垂直分布与地温的耦合关系表明,6月,3个冻土带的湿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的垂直分布与地温的相关系数0.490,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5)。8月,3个冻土带的湿地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的垂直分布与地温值的相关系数0.653,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土壤动物的季节动态特征及与地温的耦合关系显示,大型土壤动物的类群与数量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类群与数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不明显;8月份,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与类群数量与地温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地温可能是影响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湿地土壤动物分布的主要因子之一。

期刊论文 2013-05-01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3.02.017

2003年3月、6月和9月,对大兴安岭连续多年冻土带、岛状融区冻土带和岛状冻土带的沼泽和湿草甸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这些沼泽和湿草甸选取了6个样地,共获得土壤动物17647只,隶属于4门8纲19目。其中,大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3类,分别是线蚓科、蚁科和正蚓科,常见类群为12类;中、小型土壤动物以弹尾类和蜱螨类为最多,它们约占总个体数的92.48%,优势类群为5类,分别是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节跳虫科和摇蚊科,常见类群有3类。

期刊论文 2013-03-13 DO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3.01.005

为了掌握疏勒河上游冻土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于2010年6-7月对这一地区不同生境中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453头,隶属3纲9目13个类群,优势类群为鞘翅目幼虫、双翅目幼虫和鞘翅目成虫。与我国西北高原地区的土壤动物群落相比,疏勒河上游地区的土壤动物数量稀少、生物多样性较低,推测极端干旱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尽管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大型土壤动物物种组成方面有较大差别,但其生物量和多样性与植被定量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之间,土壤动物生物量、个体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都无显著差异(P>0.05),而过渡类型冻土中的土壤动物生物量和个体数却显著大于其他2种冻土类型(P<0.05)。

期刊论文 2011-11-17

2003年6月、8月、10月对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选择沼泽、柳丛、耕地、次生林群落进行土壤动物调查,共获土壤动物39 225只,隶属于4门8纲24目。由对大型、中小型及湿生三类土壤动物的数量分析可知,三类土壤动物数量的变化在群落间并不总是成正相关的关系。水平分布调查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减少,该分布与土壤动物分布的一般规律(土壤动物分布通常符合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即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一致,但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类群数和生物量基本上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增加(即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加),湿生动物的数量也如此分布,这与土壤动物分布的一般规律不一致甚至相悖,这一特点表现出生态系统局部-区域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个体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垂直分布调查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但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与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第二层;土壤动物多样性分析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减小,而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冻土带间的变化...

期刊论文 2007-01-12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6条  共6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