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7

选择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对冰川退缩年龄分别为0年、30年、40年、52年、80年、120年的样点按土壤发生层分层采集样品,通过分析样品的化学风化速率及理化性质变化,探讨小冰期结束以来土壤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并评估不同阶段土壤质量。结果表明,退缩区前40年样点中主要以碳酸盐风化为主,80年后硅酸盐风化作用增强。土壤长期风化速率随土壤年龄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52年样点长期风化速率最低,为48.06cmol/(m2·a),矿物组成和气候是影响土壤风化速率的重要原因。土壤的粒度组成以砂粒为主,多数样点占比约为80%~90%。随着土壤年龄增加,容重值和pH减小,pH从8.54减小到5左右;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SOC)及总氮(TN)含量增加,这些土壤理化指标的快速变化表明冰川退缩区土壤发育迅速。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降水以及快速的植被演替可能是退缩区土壤快速发育的原因。模糊数学法计算土壤质量的结果显示,除了0年样点,其余样点土壤质量指数(SQI)均大于0.4,说明退缩区土壤质量状况整体属于中等水平,土壤肥力状况较好。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土壤矿物风化过程和土壤发育的影响因素,...

期刊论文 2024-03-13

选择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对冰川退缩年龄分别为0年、30年、40年、52年、80年、120年的样点按土壤发生层分层采集样品,通过分析样品的化学风化速率及理化性质变化,探讨小冰期结束以来土壤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并评估不同阶段土壤质量。结果表明,退缩区前40年样点中主要以碳酸盐风化为主,80年后硅酸盐风化作用增强。土壤长期风化速率随土壤年龄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52年样点长期风化速率最低,为48.06cmol/(m2·a),矿物组成和气候是影响土壤风化速率的重要原因。土壤的粒度组成以砂粒为主,多数样点占比约为80%~90%。随着土壤年龄增加,容重值和pH减小,pH从8.54减小到5左右;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SOC)及总氮(TN)含量增加,这些土壤理化指标的快速变化表明冰川退缩区土壤发育迅速。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降水以及快速的植被演替可能是退缩区土壤快速发育的原因。模糊数学法计算土壤质量的结果显示,除了0年样点,其余样点土壤质量指数(SQI)均大于0.4,说明退缩区土壤质量状况整体属于中等水平,土壤肥力状况较好。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土壤矿物风化过程和土壤发育的影响因素,...

期刊论文 2024-03-13

选择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对冰川退缩年龄分别为0年、30年、40年、52年、80年、120年的样点按土壤发生层分层采集样品,通过分析样品的化学风化速率及理化性质变化,探讨小冰期结束以来土壤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并评估不同阶段土壤质量。结果表明,退缩区前40年样点中主要以碳酸盐风化为主,80年后硅酸盐风化作用增强。土壤长期风化速率随土壤年龄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52年样点长期风化速率最低,为48.06cmol/(m2·a),矿物组成和气候是影响土壤风化速率的重要原因。土壤的粒度组成以砂粒为主,多数样点占比约为80%~90%。随着土壤年龄增加,容重值和pH减小,pH从8.54减小到5左右;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SOC)及总氮(TN)含量增加,这些土壤理化指标的快速变化表明冰川退缩区土壤发育迅速。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降水以及快速的植被演替可能是退缩区土壤快速发育的原因。模糊数学法计算土壤质量的结果显示,除了0年样点,其余样点土壤质量指数(SQI)均大于0.4,说明退缩区土壤质量状况整体属于中等水平,土壤肥力状况较好。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土壤矿物风化过程和土壤发育的影响因素,...

期刊论文 2024-03-13

以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土壤序列为载体,研究近120年土壤发育过程中主要矿质元素在土壤各层的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随土壤的发育,表层土壤中P、K、Ca、Mg、Cu、Fe、Mn、Na、Ni、Zn等10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在土壤C层中的分布较为均匀;(2)除K、Cu、Fe、Mn、Na、Ni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低于全国平均值以外,其余土层的含量均高于全国平均值;(3)主成分分析显示,表层土壤中K、Ca、Mg、Fe、Cu、Na、Ni含量为主因子1,这主要与其来源为矿物风化有关,而P和Zn含量为主因子2,说明除受矿物风化的影响外,在较大程度上还受凋落物分解以及外源性输入的影响;(4)除P、Cu和Zn在表层土壤表现出明显的富集以外,K、Na、Ca、Mg、Mn、Ni、Fe随土壤发育均未表现出富集特征;(5)土壤pH是影响矿质元素在土壤中迁移的重要化学因素。

期刊论文 2023-02-07 DOI: 10.14050/j.cnki.1672-9250.2022.50.046

以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土壤序列为载体,研究近120年土壤发育过程中主要矿质元素在土壤各层的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随土壤的发育,表层土壤中P、K、Ca、Mg、Cu、Fe、Mn、Na、Ni、Zn等10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在土壤C层中的分布较为均匀;(2)除K、Cu、Fe、Mn、Na、Ni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低于全国平均值以外,其余土层的含量均高于全国平均值;(3)主成分分析显示,表层土壤中K、Ca、Mg、Fe、Cu、Na、Ni含量为主因子1,这主要与其来源为矿物风化有关,而P和Zn含量为主因子2,说明除受矿物风化的影响外,在较大程度上还受凋落物分解以及外源性输入的影响;(4)除P、Cu和Zn在表层土壤表现出明显的富集以外,K、Na、Ca、Mg、Mn、Ni、Fe随土壤发育均未表现出富集特征;(5)土壤pH是影响矿质元素在土壤中迁移的重要化学因素。

期刊论文 2023-02-07 DOI: 10.14050/j.cnki.1672-9250.2022.50.046

以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土壤序列为载体,研究近120年土壤发育过程中主要矿质元素在土壤各层的迁移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随土壤的发育,表层土壤中P、K、Ca、Mg、Cu、Fe、Mn、Na、Ni、Zn等10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在土壤C层中的分布较为均匀;(2)除K、Cu、Fe、Mn、Na、Ni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低于全国平均值以外,其余土层的含量均高于全国平均值;(3)主成分分析显示,表层土壤中K、Ca、Mg、Fe、Cu、Na、Ni含量为主因子1,这主要与其来源为矿物风化有关,而P和Zn含量为主因子2,说明除受矿物风化的影响外,在较大程度上还受凋落物分解以及外源性输入的影响;(4)除P、Cu和Zn在表层土壤表现出明显的富集以外,K、Na、Ca、Mg、Mn、Ni、Fe随土壤发育均未表现出富集特征;(5)土壤pH是影响矿质元素在土壤中迁移的重要化学因素。

期刊论文 2023-02-07 DOI: 10.14050/j.cnki.1672-9250.2022.50.046

土壤铁锰新生体是第四纪不同气候环境、不同地质历史的产物,记录了土壤的形成环境。土壤铁锰新生体的物质组成和构造在土壤学研究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拟以我国温带地区土壤(包括地带性土壤、不同地形部位和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夷平面上的土壤)及其所含铁锰新生体为研究材料,综合运用土壤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采用理化性质分析、X光衍射、薄片、扫描电镜、能谱探针分析和电子探针等技术手段,分析土壤及铁锰新生体的元素组成及基本理化性质、矿物学类型、微形态学特征和相关元素富集特点,从水热条件、地形、时间、母质等因素探讨温带地区土壤中铁锰新生体的形成与演化规律,并通过与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相关研究成果比较,揭示土壤铁锰新生体的性状与形成环境之间的演变规律。研究成果可为温带地区土壤科学分类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可为研究污染物质在土壤中淋溶、富集特点等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014-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7条  共7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