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减少路基冻胀和融沉对石太客专的影响,对石太客专路基砂卵石地层冻胀融沉特性开展试验研究。试样取自石太客专路基,测定试样在不同干密度(1.91 g/cm3,2.05 g/cm3,2.15 g/cm3)条件下,饱水砂卵石在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条件下的温度场、冻胀量和融沉量。试验结果表明,砂卵石土冻胀力、冻胀量和融沉量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冻胀融沉后的砂卵石试样不会回到初始状态;封闭系统中砂卵石试样冻结达到稳态的时间大于开放系统,干密度愈小,砂卵石试样冻结达到稳定的时间愈长。根据石太客专路基砂卵石地层冻胀和融沉特性,采取疏通排水、注盐、增加外保温层、路基注入高分子材料等预防措施,保障石太客专的安全运营。
为减少路基冻胀和融沉对石太客专的影响,对石太客专路基砂卵石地层冻胀融沉特性开展试验研究。试样取自石太客专路基,测定试样在不同干密度(1.91 g/cm3,2.05 g/cm3,2.15 g/cm3)条件下,饱水砂卵石在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条件下的温度场、冻胀量和融沉量。试验结果表明,砂卵石土冻胀力、冻胀量和融沉量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冻胀融沉后的砂卵石试样不会回到初始状态;封闭系统中砂卵石试样冻结达到稳态的时间大于开放系统,干密度愈小,砂卵石试样冻结达到稳定的时间愈长。根据石太客专路基砂卵石地层冻胀和融沉特性,采取疏通排水、注盐、增加外保温层、路基注入高分子材料等预防措施,保障石太客专的安全运营。
为减少路基冻胀和融沉对石太客专的影响,对石太客专路基砂卵石地层冻胀融沉特性开展试验研究。试样取自石太客专路基,测定试样在不同干密度(1.91 g/cm3,2.05 g/cm3,2.15 g/cm3)条件下,饱水砂卵石在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条件下的温度场、冻胀量和融沉量。试验结果表明,砂卵石土冻胀力、冻胀量和融沉量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冻胀融沉后的砂卵石试样不会回到初始状态;封闭系统中砂卵石试样冻结达到稳态的时间大于开放系统,干密度愈小,砂卵石试样冻结达到稳定的时间愈长。根据石太客专路基砂卵石地层冻胀和融沉特性,采取疏通排水、注盐、增加外保温层、路基注入高分子材料等预防措施,保障石太客专的安全运营。
通过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不同围压和不同温度对福州地铁冻结淤泥质粉质黏土力学特性的影响,基于邓肯-张模型建立考虑围压和温度影响的冻结淤泥质粉质黏土本构模型,分析模型参数与围压和温度的关系,并对冻结淤泥质粉质黏土的破坏比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不同围压和不同温度条件下,冻结淤泥质粉质黏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均呈应变硬化型,主应力差最大值与围压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模型参数与围压呈负相关,与温度呈正相关,且线性关系在95%的水平下显著成立;冻结淤泥质粉质黏土的破坏比在0.83~0.91之间,均值为0.86。
通过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不同围压和不同温度对福州地铁冻结淤泥质粉质黏土力学特性的影响,基于邓肯-张模型建立考虑围压和温度影响的冻结淤泥质粉质黏土本构模型,分析模型参数与围压和温度的关系,并对冻结淤泥质粉质黏土的破坏比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不同围压和不同温度条件下,冻结淤泥质粉质黏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均呈应变硬化型,主应力差最大值与围压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模型参数与围压呈负相关,与温度呈正相关,且线性关系在95%的水平下显著成立;冻结淤泥质粉质黏土的破坏比在0.83~0.91之间,均值为0.86。
通过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不同围压和不同温度对福州地铁冻结淤泥质粉质黏土力学特性的影响,基于邓肯-张模型建立考虑围压和温度影响的冻结淤泥质粉质黏土本构模型,分析模型参数与围压和温度的关系,并对冻结淤泥质粉质黏土的破坏比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不同围压和不同温度条件下,冻结淤泥质粉质黏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均呈应变硬化型,主应力差最大值与围压呈正相关,与温度呈负相关;模型参数与围压呈负相关,与温度呈正相关,且线性关系在95%的水平下显著成立;冻结淤泥质粉质黏土的破坏比在0.83~0.91之间,均值为0.86。
为研究冻结温度及冻融循环次数对冻结作用下黏土强度的影响,对福州富水地层黏土进行不同温度和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力学试验,研究其单轴瞬时抗压强度及蠕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冻结温度的降低,冻土单轴抗压强度逐渐增大,增加幅度逐渐减小,最大达6.56 MPa;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冻土单轴抗压强度逐渐减小,且减少幅度也逐渐减小,最小达1.30 MPa;加载应力水平较低时,冻土的蠕变速率较小,主要为衰减阶段及稳定阶段,加载应力水平较高时,冻土的蠕变速率较大,出现加速蠕变阶段;多次冻融循环后,对单轴抗压强度及蠕变曲线形状影响逐渐减小;未做冻融循环试样在较高蠕变系数时土体基本发生塑性变化,曲线呈硬化型,多次冻融循环后或在较低蠕变系数时,曲线呈软化型。
为研究冻结温度及冻融循环次数对冻结作用下黏土强度的影响,对福州富水地层黏土进行不同温度和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力学试验,研究其单轴瞬时抗压强度及蠕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冻结温度的降低,冻土单轴抗压强度逐渐增大,增加幅度逐渐减小,最大达6.56 MPa;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冻土单轴抗压强度逐渐减小,且减少幅度也逐渐减小,最小达1.30 MPa;加载应力水平较低时,冻土的蠕变速率较小,主要为衰减阶段及稳定阶段,加载应力水平较高时,冻土的蠕变速率较大,出现加速蠕变阶段;多次冻融循环后,对单轴抗压强度及蠕变曲线形状影响逐渐减小;未做冻融循环试样在较高蠕变系数时土体基本发生塑性变化,曲线呈硬化型,多次冻融循环后或在较低蠕变系数时,曲线呈软化型。
为研究冻结温度及冻融循环次数对冻结作用下黏土强度的影响,对福州富水地层黏土进行不同温度和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的力学试验,研究其单轴瞬时抗压强度及蠕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冻结温度的降低,冻土单轴抗压强度逐渐增大,增加幅度逐渐减小,最大达6.56 MPa;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冻土单轴抗压强度逐渐减小,且减少幅度也逐渐减小,最小达1.30 MPa;加载应力水平较低时,冻土的蠕变速率较小,主要为衰减阶段及稳定阶段,加载应力水平较高时,冻土的蠕变速率较大,出现加速蠕变阶段;多次冻融循环后,对单轴抗压强度及蠕变曲线形状影响逐渐减小;未做冻融循环试样在较高蠕变系数时土体基本发生塑性变化,曲线呈硬化型,多次冻融循环后或在较低蠕变系数时,曲线呈软化型。
为分析青藏直流输电工程回填冻土地基和铁塔基础承载性能,在浅部冻土处于冻结和融化两种状态时,分别进行回填细粒冻土性质试验和在三向荷载共同作用下锥柱式扩展基础的载荷试验。基于土工试验结果分析了冻融过程中回填地基的工程性质,得到一个冻融周期后地表沉降量为0.23m,与实际情况一致。通过对基础承载特性及荷载与位移双曲线关系模型的分析,得到了基于地基基础相互作用极限状态条件下基础的极限承载力。针对季节活动层融化和冻结状态,应用试验结果验证了上拔工况下铁塔扩展基础稳定性分析模型和方法,获得了冻结状态时细粒冻土的上拔角。试验研究表明:当浅部活动层处于冻结状态时,地基强度及基础承载性能优于融化状态;冻土融化可缩小细粒土的孔隙比、提高密实度,并增加含水率和饱和度;土体冻结与否对地基的抗剪、上拔角等力学指标有显著影响,因此,保持深部回填地基的冻结状态对基础安全承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