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1

1

1

1

共检索到 1

【中文摘要】本项研究针对干旱区地下水更新性定量评价问题,选择西北黑河流域张掖盆地为典型研究区,以环境同位素(氘、氧-18、氚)和水化学信息为线索,包气带示踪试验与水循环理论和同位素水文学等理论分析相结合,识别了地下水流动机制;以水流参数为纽带,建立了基于氚同位素方法的地下水更新速率评价模型。结果表明:①细土平原带,地下水位埋深大于5m的地区依然存在降水入渗补给,沙丘覆盖区降水入渗系数在0.10~0.11之间(水位埋深6.3m),荒漠区降水入渗系数在0.13~0.14之间(水位埋深8.6m);②研究区地下水流系统可以概化为活塞-指数流组合模式,氚年龄模型中的水流参数可以作为模型耦合参数,该参数随空间变化,山前地带为9~11,细土带为4~6;③地下水平均更新速率2.5%/a~0.5%/a之间,主要受补给影响,由山前向细土平原逐渐减小;构造对地下水更新速率影响较大,与其他地质条件类似地带相比(张掖南部山前),民乐山前数条隐伏断层的存在导致地下水更新能力变差,地下水实际流速为0.7m/d,仅相当于张掖山前的1/3。研究成果对于地下水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指导意义,也可为干旱区地下水更新性定量评价提供方法参考。

2007-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条  共1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