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9

珠江组沉积期是惠州凹陷地层发育由广覆型三角洲沉积向浅海陆棚沉积过渡的关键转折期,天文轨道力驱动的相对海平面波动与古气候变迁对该区域的沉积充填过程和储集层砂体时空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论文采用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结合天文轨道周期曲线建立惠州凹陷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系统分析天文轨道周期调控下的沉积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2 Ma的天文周期通过控制海平面变化和古气候演化,进而控制沉积充填过程,1.2 Ma周期曲线下降半周期对应气候干冷、海平面下降及物源区扩展,物源供给增强,三角洲向海进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陆棚砂脊等有利砂体类型;在1.2 Ma周期曲线上升半周期,气候温暖湿润,海平面升高,源区面积减小,三角洲向陆退积,浅海陆棚泥上覆在有利砂体之上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1.2 Ma下降半周期砂体富集带为油气勘探优先靶区,上升半周期泥岩发育层为盖层评价关键层段。天文轨道周期调控下的沉积充填响应为浅层隐蔽油气藏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期刊论文 2025-05-09

珠江组沉积期是惠州凹陷地层发育由广覆型三角洲沉积向浅海陆棚沉积过渡的关键转折期,天文轨道力驱动的相对海平面波动与古气候变迁对该区域的沉积充填过程和储集层砂体时空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论文采用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结合天文轨道周期曲线建立惠州凹陷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系统分析天文轨道周期调控下的沉积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2 Ma的天文周期通过控制海平面变化和古气候演化,进而控制沉积充填过程,1.2 Ma周期曲线下降半周期对应气候干冷、海平面下降及物源区扩展,物源供给增强,三角洲向海进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陆棚砂脊等有利砂体类型;在1.2 Ma周期曲线上升半周期,气候温暖湿润,海平面升高,源区面积减小,三角洲向陆退积,浅海陆棚泥上覆在有利砂体之上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1.2 Ma下降半周期砂体富集带为油气勘探优先靶区,上升半周期泥岩发育层为盖层评价关键层段。天文轨道周期调控下的沉积充填响应为浅层隐蔽油气藏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期刊论文 2025-05-09

珠江组沉积期是惠州凹陷地层发育由广覆型三角洲沉积向浅海陆棚沉积过渡的关键转折期,天文轨道力驱动的相对海平面波动与古气候变迁对该区域的沉积充填过程和储集层砂体时空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论文采用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结合天文轨道周期曲线建立惠州凹陷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系统分析天文轨道周期调控下的沉积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2 Ma的天文周期通过控制海平面变化和古气候演化,进而控制沉积充填过程,1.2 Ma周期曲线下降半周期对应气候干冷、海平面下降及物源区扩展,物源供给增强,三角洲向海进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陆棚砂脊等有利砂体类型;在1.2 Ma周期曲线上升半周期,气候温暖湿润,海平面升高,源区面积减小,三角洲向陆退积,浅海陆棚泥上覆在有利砂体之上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1.2 Ma下降半周期砂体富集带为油气勘探优先靶区,上升半周期泥岩发育层为盖层评价关键层段。天文轨道周期调控下的沉积充填响应为浅层隐蔽油气藏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期刊论文 2025-05-09

该研究旨在揭示天文强迫下海平面变化对深水沉积体系,尤其是砂体发育的影响机制。通过分析气候周期性波动对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的影响,进一步探索海平面变化与深水扇体的响应关系,为深水油气储层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文中采用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建立高分辨率绝对天文年代标尺,运用DYNOT,ρ1模型恢复海平面变化曲线,并结合高分辨率地震属性分析及钻井数据,对南海珠江口盆地渐新世深水沉积体系的砂体发育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4 Myr的天文周期在控制海平面变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影响了主要砂体发育时期的形成;识别了6个主要砂体发育时期(约33.9,31.1,29.2,27.4,25.3,23.0 Ma),且在该时期识别了17个深水扇体。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天文强迫下气候-海平面-沉积体系的耦合关系,而且为深水油气储层预测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论文 2024-11-20

该研究旨在揭示天文强迫下海平面变化对深水沉积体系,尤其是砂体发育的影响机制。通过分析气候周期性波动对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沉积体系的影响,进一步探索海平面变化与深水扇体的响应关系,为深水油气储层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文中采用旋回地层学分析方法建立高分辨率绝对天文年代标尺,运用DYNOT,ρ1模型恢复海平面变化曲线,并结合高分辨率地震属性分析及钻井数据,对南海珠江口盆地渐新世深水沉积体系的砂体发育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4 Myr的天文周期在控制海平面变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影响了主要砂体发育时期的形成;识别了6个主要砂体发育时期(约33.9,31.1,29.2,27.4,25.3,23.0 Ma),且在该时期识别了17个深水扇体。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天文强迫下气候-海平面-沉积体系的耦合关系,而且为深水油气储层预测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论文 2024-11-20

湖相沉积具有高分辨率的沉积记录,而更新世以来的冰水湖泊可以记录冰期与间冰期的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川西高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中国地势变化最为显著的过渡地带,发育较为完整的冰川地貌.川西理塘高原毛垭盆地发育由冰川堰塞湖形成的连续稳定的16 m湖相剖面,为纹层状泥与粉砂互层,在下部层位(深度约12.68 m和13.26 m)发现了由地震触发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其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液化卷曲、球-枕构造、液化底劈和层间滑动褶皱变形,通过放射性同位素AMS 14C测年得到两期软沉积物变形事件的年龄为33 850~33 110、37 254~36 042 cal. BP.指示该地区在±37~33 ka期间至少发生过两期古地震事件:早期发生在37~36 ka之前,震级大于7级,晚期则发生于33 ka之后,震级6~7级左右.

期刊论文 2023-09-28

湖相沉积具有高分辨率的沉积记录,而更新世以来的冰水湖泊可以记录冰期与间冰期的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川西高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中国地势变化最为显著的过渡地带,发育较为完整的冰川地貌.川西理塘高原毛垭盆地发育由冰川堰塞湖形成的连续稳定的16 m湖相剖面,为纹层状泥与粉砂互层,在下部层位(深度约12.68 m和13.26 m)发现了由地震触发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其形态特征主要表现为液化卷曲、球-枕构造、液化底劈和层间滑动褶皱变形,通过放射性同位素AMS 14C测年得到两期软沉积物变形事件的年龄为33 850~33 110、37 254~36 042 cal. BP.指示该地区在±37~33 ka期间至少发生过两期古地震事件:早期发生在37~36 ka之前,震级大于7级,晚期则发生于33 ka之后,震级6~7级左右.

期刊论文 2023-09-28

持久性毒害有机污染物通过大气、洋流和海洋生物能流等途经远距离输送,在南极海洋食物链生物体内积累、代谢转化、以动物粪便形式与栖息地尘土混合,这些传统栖息地粪土堆积地层贮存了地质年代-气候、环境演化等大量信息,是研究南极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响应与反馈的新材料。本项目研究意义及创新性在于:应用企鹅粪土分子地层学异常记录追溯工业革命以来毒害有机污染物不同时段的特征过程及其对南极环境的冲击程度;联合应用

2006-01

【中文摘要】持久性毒害有机污染物通过大气、洋流和海洋生物能流等途经远距离输送,在南极海洋食物链生物体内积累、代谢转化、以动物粪便形式与栖息地尘土混合,这些传统栖息地粪土堆积地层贮存了地质年代-气候、环境演化等大量信息,是研究南极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响应与反馈的新材料。本项目研究意义及创新性在于:应用企鹅粪土分子地层学异常记录追溯工业革命以来毒害有机污染物不同时段的特征过程及其对南极环境的冲击程度;联合应用

2006-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9条  共9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