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8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达古冰山的地质遗迹,实现达古冰山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达古冰山地质公园2011—2019年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其2020—2030年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1—2019年,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变化总体表现为先快速下降、后快速上升、再快速下降、最后小幅上升的W形变化特征.空间分布上整体表现为东南好、西南差的分布特征.2020—2030年预测期内,研究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由2020年的“二好一差”(北部和东南好,西南差)劣化为2030年的“一好三差”(北部较好,东南、西南和道路差).为提升达古冰山园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建议对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劣化严重的区域采取提高植被覆盖度、调整游览步道、调控游客流量以及设置雨水导流渠等措施,以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生.

期刊论文 2025-03-03 DOI: 10.19638/j.issn1671-1114.20250109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达古冰山的地质遗迹,实现达古冰山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达古冰山地质公园2011—2019年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其2020—2030年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1—2019年,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变化总体表现为先快速下降、后快速上升、再快速下降、最后小幅上升的W形变化特征.空间分布上整体表现为东南好、西南差的分布特征.2020—2030年预测期内,研究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由2020年的“二好一差”(北部和东南好,西南差)劣化为2030年的“一好三差”(北部较好,东南、西南和道路差).为提升达古冰山园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建议对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劣化严重的区域采取提高植被覆盖度、调整游览步道、调控游客流量以及设置雨水导流渠等措施,以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生.

期刊论文 2025-03-03 DOI: 10.19638/j.issn1671-1114.20250109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达古冰山的地质遗迹,实现达古冰山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达古冰山地质公园2011—2019年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其2020—2030年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1—2019年,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变化总体表现为先快速下降、后快速上升、再快速下降、最后小幅上升的W形变化特征.空间分布上整体表现为东南好、西南差的分布特征.2020—2030年预测期内,研究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由2020年的“二好一差”(北部和东南好,西南差)劣化为2030年的“一好三差”(北部较好,东南、西南和道路差).为提升达古冰山园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建议对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劣化严重的区域采取提高植被覆盖度、调整游览步道、调控游客流量以及设置雨水导流渠等措施,以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生.

期刊论文 2025-03-03 DOI: 10.19638/j.issn1671-1114.20250109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治多县因未开展系统的地质遗迹调查,存在资源家底不清晰、缺乏整体评价等问题。在对治多县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治多县调查的数据与以往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整合梳理,按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将地质遗迹分为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3大类、11类和19亚类80余处地质遗迹资源。从规模、形态、分布规律等方面总结了地质遗迹特征,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开发建议。

期刊论文 2024-12-30 DOI: 10.20008/j.kckc.2024s2093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治多县因未开展系统的地质遗迹调查,存在资源家底不清晰、缺乏整体评价等问题。在对治多县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治多县调查的数据与以往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整合梳理,按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将地质遗迹分为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3大类、11类和19亚类80余处地质遗迹资源。从规模、形态、分布规律等方面总结了地质遗迹特征,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开发建议。

期刊论文 2024-12-30 DOI: 10.20008/j.kckc.2024s2093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治多县因未开展系统的地质遗迹调查,存在资源家底不清晰、缺乏整体评价等问题。在对治多县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治多县调查的数据与以往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整合梳理,按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将地质遗迹分为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3大类、11类和19亚类80余处地质遗迹资源。从规模、形态、分布规律等方面总结了地质遗迹特征,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开发建议。

期刊论文 2024-12-30 DOI: 10.20008/j.kckc.2024s2093

基于对稻城县地质遗迹调查的最新数据和对前期调查成果的梳理,按照调查规范将稻城县的地质遗迹划分为3大类、8类、17亚类,主要类型为冰川地貌、水体地貌、岩土体地貌和构造剖面。研究认为该地区地质遗迹分布:(1)受控于地层、构造的影响,以各类地貌景观为特点,呈“线状”、“集聚性”分布;(2)受“南北高中间低”地貌格局的影响,地质遗迹的分布受海拔控制十分明显,各类峡谷形态和冰川地貌均有分布。根据地质遗迹不同属性及组合特征,提出了加强地质文化多元融合、合理规划地质旅游产品、创新科普宣传方式和注重各类品牌申创的保护利用思路,从而为稻城地质遗迹开发和旅游发展提供引导。

期刊论文 2024-07-2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5.042

基于对稻城县地质遗迹调查的最新数据和对前期调查成果的梳理,按照调查规范将稻城县的地质遗迹划分为3大类、8类、17亚类,主要类型为冰川地貌、水体地貌、岩土体地貌和构造剖面。研究认为该地区地质遗迹分布:(1)受控于地层、构造的影响,以各类地貌景观为特点,呈“线状”、“集聚性”分布;(2)受“南北高中间低”地貌格局的影响,地质遗迹的分布受海拔控制十分明显,各类峡谷形态和冰川地貌均有分布。根据地质遗迹不同属性及组合特征,提出了加强地质文化多元融合、合理规划地质旅游产品、创新科普宣传方式和注重各类品牌申创的保护利用思路,从而为稻城地质遗迹开发和旅游发展提供引导。

期刊论文 2024-07-25 DOI: 10.16509/j.georeview.2024.05.042

西藏日喀则地区地质遗迹种类丰富、特色显著,然而对地质遗迹的类型和分布特点还缺乏深入研究,制约了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本文在地质调查以及对已有地质学、地理学资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日喀则地区的地质遗迹类型、分布和重要地质遗迹的特点,将地质遗迹划分为3个大类、11类和22个亚类,明确了不同类型地质遗迹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采用SWOT方法对日喀则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的优势和风险等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强地质遗迹研究与评价、提高地质遗迹科学价值认知程度、构建地质遗迹与其它资源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一体化体系应是未来地质公园建设应采取的主要策略。

期刊论文 2024-01-2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07

西藏日喀则地区地质遗迹种类丰富、特色显著,然而对地质遗迹的类型和分布特点还缺乏深入研究,制约了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本文在地质调查以及对已有地质学、地理学资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日喀则地区的地质遗迹类型、分布和重要地质遗迹的特点,将地质遗迹划分为3个大类、11类和22个亚类,明确了不同类型地质遗迹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采用SWOT方法对日喀则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的优势和风险等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强地质遗迹研究与评价、提高地质遗迹科学价值认知程度、构建地质遗迹与其它资源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一体化体系应是未来地质公园建设应采取的主要策略。

期刊论文 2024-01-24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07
  • 首页
  • 1
  • 2
  • 3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28条,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