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7

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坡向差异可引起两坡面的温度场不对称,进而造成基础设施的不均匀沉陷和纵向裂缝。目前坡向效应的研究主要围绕青藏铁路东-西两个坡面而开展的监测与模拟研究,但高原线性工程走向可能涉及不同的方向,其他走向坡面的水热差异状态研究不足。本研究在青藏高原花石峡冻土观测基地建设了一个具有八个坡向的监测实体(称:八棱台),在八个坡面和顶面近地表安装土壤温度、含水量传感器,监测研究坡向差异对坡面近地表水热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东-西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度差异最小,月平均温差为0.1~2.3℃,最大温差出现在5月;而南-北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度差异最大,月平均温差为1.3~7.7℃,最大温差出现在2月。其余两个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差介于东-西相对坡面和南-北相对坡面之间,其中东北-西南相对坡面温差小于西北-东南相对坡面。仅从近地表坡面温度差异来看,高海拔多年冻土区线性工程南-北走向热稳定性较好,其次是西北-东南向,坡向效应不显著而温度场对称性较好。同样八个坡面近地表土壤体积含水量总体差异为东北-西南相对坡面差异最小,融化期月平均体积含水量差最大为0.06 m3·m-3

期刊论文 2024-05-14

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坡向差异可引起两坡面的温度场不对称,进而造成基础设施的不均匀沉陷和纵向裂缝。目前坡向效应的研究主要围绕青藏铁路东-西两个坡面而开展的监测与模拟研究,但高原线性工程走向可能涉及不同的方向,其他走向坡面的水热差异状态研究不足。本研究在青藏高原花石峡冻土观测基地建设了一个具有八个坡向的监测实体(称:八棱台),在八个坡面和顶面近地表安装土壤温度、含水量传感器,监测研究坡向差异对坡面近地表水热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东-西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度差异最小,月平均温差为0.1~2.3℃,最大温差出现在5月;而南-北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度差异最大,月平均温差为1.3~7.7℃,最大温差出现在2月。其余两个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差介于东-西相对坡面和南-北相对坡面之间,其中东北-西南相对坡面温差小于西北-东南相对坡面。仅从近地表坡面温度差异来看,高海拔多年冻土区线性工程南-北走向热稳定性较好,其次是西北-东南向,坡向效应不显著而温度场对称性较好。同样八个坡面近地表土壤体积含水量总体差异为东北-西南相对坡面差异最小,融化期月平均体积含水量差最大为0.06 m3·m-3

期刊论文 2024-05-14

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坡向差异可引起两坡面的温度场不对称,进而造成基础设施的不均匀沉陷和纵向裂缝。目前坡向效应的研究主要围绕青藏铁路东-西两个坡面而开展的监测与模拟研究,但高原线性工程走向可能涉及不同的方向,其他走向坡面的水热差异状态研究不足。本研究在青藏高原花石峡冻土观测基地建设了一个具有八个坡向的监测实体(称:八棱台),在八个坡面和顶面近地表安装土壤温度、含水量传感器,监测研究坡向差异对坡面近地表水热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东-西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度差异最小,月平均温差为0.1~2.3℃,最大温差出现在5月;而南-北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度差异最大,月平均温差为1.3~7.7℃,最大温差出现在2月。其余两个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差介于东-西相对坡面和南-北相对坡面之间,其中东北-西南相对坡面温差小于西北-东南相对坡面。仅从近地表坡面温度差异来看,高海拔多年冻土区线性工程南-北走向热稳定性较好,其次是西北-东南向,坡向效应不显著而温度场对称性较好。同样八个坡面近地表土壤体积含水量总体差异为东北-西南相对坡面差异最小,融化期月平均体积含水量差最大为0.06 m3·m-3

期刊论文 2024-05-14

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坡向差异可引起两坡面的温度场不对称,进而造成基础设施的不均匀沉陷和纵向裂缝。目前坡向效应的研究主要围绕青藏铁路东-西两个坡面而开展的监测与模拟研究,但高原线性工程走向可能涉及不同的方向,其他走向坡面的水热差异状态研究不足。本研究在青藏高原花石峡冻土观测基地建设了一个具有八个坡向的监测实体(称:八棱台),在八个坡面和顶面近地表安装土壤温度、含水量传感器,监测研究坡向差异对坡面近地表水热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东-西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度差异最小,月平均温差为0.1~2.3℃,最大温差出现在5月;而南-北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度差异最大,月平均温差为1.3~7.7℃,最大温差出现在2月。其余两个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差介于东-西相对坡面和南-北相对坡面之间,其中东北-西南相对坡面温差小于西北-东南相对坡面。仅从近地表坡面温度差异来看,高海拔多年冻土区线性工程南-北走向热稳定性较好,其次是西北-东南向,坡向效应不显著而温度场对称性较好。同样八个坡面近地表土壤体积含水量总体差异为东北-西南相对坡面差异最小,融化期月平均体积含水量差最大为0.06 m3·m-3

期刊论文 2024-05-14

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坡向差异可引起两坡面的温度场不对称,进而造成基础设施的不均匀沉陷和纵向裂缝。目前坡向效应的研究主要围绕青藏铁路东-西两个坡面而开展的监测与模拟研究,但高原线性工程走向可能涉及不同的方向,其他走向坡面的水热差异状态研究不足。本研究在青藏高原花石峡冻土观测基地建设了一个具有八个坡向的监测实体(称:八棱台),在八个坡面和顶面近地表安装土壤温度、含水量传感器,监测研究坡向差异对坡面近地表水热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东-西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度差异最小,月平均温差为0.1~2.3℃,最大温差出现在5月;而南-北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度差异最大,月平均温差为1.3~7.7℃,最大温差出现在2月。其余两个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差介于东-西相对坡面和南-北相对坡面之间,其中东北-西南相对坡面温差小于西北-东南相对坡面。仅从近地表坡面温度差异来看,高海拔多年冻土区线性工程南-北走向热稳定性较好,其次是西北-东南向,坡向效应不显著而温度场对称性较好。同样八个坡面近地表土壤体积含水量总体差异为东北-西南相对坡面差异最小,融化期月平均体积含水量差最大为0.06 m3·m-3

期刊论文 2024-05-14

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坡向差异可引起两坡面的温度场不对称,进而造成基础设施的不均匀沉陷和纵向裂缝。目前坡向效应的研究主要围绕青藏铁路东-西两个坡面而开展的监测与模拟研究,但高原线性工程走向可能涉及不同的方向,其他走向坡面的水热差异状态研究不足。本研究在青藏高原花石峡冻土观测基地建设了一个具有八个坡向的监测实体(称:八棱台),在八个坡面和顶面近地表安装土壤温度、含水量传感器,监测研究坡向差异对坡面近地表水热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东-西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度差异最小,月平均温差为0.1~2.3℃,最大温差出现在5月;而南-北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度差异最大,月平均温差为1.3~7.7℃,最大温差出现在2月。其余两个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差介于东-西相对坡面和南-北相对坡面之间,其中东北-西南相对坡面温差小于西北-东南相对坡面。仅从近地表坡面温度差异来看,高海拔多年冻土区线性工程南-北走向热稳定性较好,其次是西北-东南向,坡向效应不显著而温度场对称性较好。同样八个坡面近地表土壤体积含水量总体差异为东北-西南相对坡面差异最小,融化期月平均体积含水量差最大为0.06 m3·m-3

期刊论文 2024-05-14

高海拔多年冻土区坡向差异可引起两坡面的温度场不对称,进而造成基础设施的不均匀沉陷和纵向裂缝。目前坡向效应的研究主要围绕青藏铁路东-西两个坡面而开展的监测与模拟研究,但高原线性工程走向可能涉及不同的方向,其他走向坡面的水热差异状态研究不足。本研究在青藏高原花石峡冻土观测基地建设了一个具有八个坡向的监测实体(称:八棱台),在八个坡面和顶面近地表安装土壤温度、含水量传感器,监测研究坡向差异对坡面近地表水热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东-西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度差异最小,月平均温差为0.1~2.3℃,最大温差出现在5月;而南-北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度差异最大,月平均温差为1.3~7.7℃,最大温差出现在2月。其余两个相对坡面近地表温差介于东-西相对坡面和南-北相对坡面之间,其中东北-西南相对坡面温差小于西北-东南相对坡面。仅从近地表坡面温度差异来看,高海拔多年冻土区线性工程南-北走向热稳定性较好,其次是西北-东南向,坡向效应不显著而温度场对称性较好。同样八个坡面近地表土壤体积含水量总体差异为东北-西南相对坡面差异最小,融化期月平均体积含水量差最大为0.06 m3·m-3

期刊论文 2024-05-14

绿度可以反映地表生态环境质量,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柴达木盆地地表绿度时空变化特征和地形分异规律,有助于了解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植被变化规律,为柴达木盆地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基于 MODIS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遥感资料、DEM、气象数据和积雪面积数据,综合利用 Sen+M-K 趋势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 2000—2021 年柴达木盆地地表被绿度的时空演变趋势、地形分异特征、气候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1 年柴达木盆地 NDVI 呈边缘高、腹地低的向心环状分布特征,随海拔变化规律性明显。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盆地外围的山麓及内部绿洲地区,均值普遍大于 0.3,而盆地腹地大部地区小于 0.1,65.62%的区域 NDVI 呈波动增加趋势,显著增加区域占比 53.04%,平均增加速率为 1.8×10-3 a-1。(2)2000—2021 年柴达木盆地 NDVI 及其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海拔和坡向分异。整体随海拔上升呈抛物线型变化,其中,4.25—...

期刊论文 2022-08-03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22.06.002

绿度可以反映地表生态环境质量,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柴达木盆地地表绿度时空变化特征和地形分异规律,有助于了解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植被变化规律,为柴达木盆地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基于 MODIS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遥感资料、DEM、气象数据和积雪面积数据,综合利用 Sen+M-K 趋势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 2000—2021 年柴达木盆地地表被绿度的时空演变趋势、地形分异特征、气候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1 年柴达木盆地 NDVI 呈边缘高、腹地低的向心环状分布特征,随海拔变化规律性明显。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盆地外围的山麓及内部绿洲地区,均值普遍大于 0.3,而盆地腹地大部地区小于 0.1,65.62%的区域 NDVI 呈波动增加趋势,显著增加区域占比 53.04%,平均增加速率为 1.8×10-3 a-1。(2)2000—2021 年柴达木盆地 NDVI 及其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海拔和坡向分异。整体随海拔上升呈抛物线型变化,其中,4.25—...

期刊论文 2022-08-03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22.06.002

绿度可以反映地表生态环境质量,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柴达木盆地地表绿度时空变化特征和地形分异规律,有助于了解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植被变化规律,为柴达木盆地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基于 MODIS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遥感资料、DEM、气象数据和积雪面积数据,综合利用 Sen+M-K 趋势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 2000—2021 年柴达木盆地地表被绿度的时空演变趋势、地形分异特征、气候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1 年柴达木盆地 NDVI 呈边缘高、腹地低的向心环状分布特征,随海拔变化规律性明显。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盆地外围的山麓及内部绿洲地区,均值普遍大于 0.3,而盆地腹地大部地区小于 0.1,65.62%的区域 NDVI 呈波动增加趋势,显著增加区域占比 53.04%,平均增加速率为 1.8×10-3 a-1。(2)2000—2021 年柴达木盆地 NDVI 及其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海拔和坡向分异。整体随海拔上升呈抛物线型变化,其中,4.25—...

期刊论文 2022-08-03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22.06.002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7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