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野外实地考察和考古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南缘河流与其流域内的古绿洲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着重探讨了历史时期以来古绿洲分布规律、迁移过程与河流、冰川特点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盆地南缘东侧的且末、若羌地区河流及冰川规模小,数量少;其中下游形成的绿洲小,且从汉代至今都在河流出山口处分布,变化不大,而西侧的和田地区反之,河流下游的沙漠中分布着数量较多的大规模古绿洲;汉代的古绿洲多分布在冲积平原下部的沙漠中心,中部则是以唐代古绿洲遗址为主,上部沙漠边缘多为近代和现代绿洲;古绿洲迁移最大距离可达200 km左右;河流年径流量与古绿洲在沙漠分布的距离呈正相关关系。
依据野外实地考察和考古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南缘河流与其流域内的古绿洲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着重探讨了历史时期以来古绿洲分布规律、迁移过程与河流、冰川特点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盆地南缘东侧的且末、若羌地区河流及冰川规模小,数量少;其中下游形成的绿洲小,且从汉代至今都在河流出山口处分布,变化不大,而西侧的和田地区反之,河流下游的沙漠中分布着数量较多的大规模古绿洲;汉代的古绿洲多分布在冲积平原下部的沙漠中心,中部则是以唐代古绿洲遗址为主,上部沙漠边缘多为近代和现代绿洲;古绿洲迁移最大距离可达200 km左右;河流年径流量与古绿洲在沙漠分布的距离呈正相关关系。
主要讨论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自然环境特点、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揭示在百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近50a来,对沙漠南缘的生态脆弱带的绿洲产生明显的生态环境负效应,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极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从区域生态环境战略考虑,调整水资源配置和优化利用,实施天然绿洲与人工绿洲相应的保护和并重发展,逐步恢复天然绿洲的水分生态平衡。这样,才能遏制住强劲的区域土地退化态势,抵御沙漠化灾害,并走向良性循环。
主要讨论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自然环境特点、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揭示在百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近50a来,对沙漠南缘的生态脆弱带的绿洲产生明显的生态环境负效应,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极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从区域生态环境战略考虑,调整水资源配置和优化利用,实施天然绿洲与人工绿洲相应的保护和并重发展,逐步恢复天然绿洲的水分生态平衡。这样,才能遏制住强劲的区域土地退化态势,抵御沙漠化灾害,并走向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