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

基于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区5个气象站1974—2020年逐日气温、地面温度、积雪深度资料,利用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积雪气候特征及长期变化、积雪物候变化及积雪对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北部冻土区积雪深度年内变化呈单峰型,积雪深度最大出现在2月,平均17.9 cm,年积雪日数为161.5 d,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最大月份不重合。年均积雪深度为10.6 cm,最大积雪深度平均为22.6 cm,近47 a年均积雪深度呈弱的上升趋势。积雪初日显著推迟,终日显著提前,使得积雪持续日数明显缩短。研究区年均积雪深度和冷季地面-雪面温差呈较好的正相关,年最大积雪深度和冷季地面-雪面温差亦呈较好的正相关,积雪深度越大其对地面的隔热作用越大,年均积雪深度每增加1 cm,地面-雪面温差升高0.421 1℃,年最大积雪深度每增加1 cm,地面-雪面温差升高0.288 9℃,年均积雪深度对冷季地面-雪面温差的影响更大。

期刊论文 2024-01-29 DOI: 10.13249/j.cnki.sgs.20220339

大兴安岭北部是我国中高纬度冻土最为发育的地段,该区域冻土的赋存和分布受山脉走向、纬度和海拔地带性叠加影响,近代升温期以来,该区域冻土变迁显著。文中通过采用工程勘察、病害调查、地温监测、活动层厚度调查及地表温度监测等多种研究方法,总结并分析了该区域多年冻土年地温特征及冻土分布现状。

期刊论文 2021-01-21 DOI: 10.13905/j.cnki.dwjz.2020.12.026

大兴安岭北部是我国多年冻土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多年冻土的存在和分布受植被、积雪等局地因素的影响十分显著,形成了独特的兴安-贝加尔型多年冻土.随着该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年冻土对寒区环境以及工程生产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近几年来逐步在大兴安岭北部建立了以多年冻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监测网络,包括多年冻土地温监测网络、自动气象站、雪特性观测系统、活动层温度-水分观测系统以及地面融沉监测断面,获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数据和成果.做好大兴安岭北部多年冻土及其周围植被、气候及冻土灾害的监测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前瞻性科学价值.

期刊论文 2013-03-26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3条  共3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