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气候模式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CAM3.1)作为工具,在保持模式陆-气之间能量、水量守恒的状况下,通过在其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CLM3.0)中引入了未冻水过程,改变了冻土中的水热属性,分析了欧亚区域气候对冻土变化的敏感性、东亚季风对冻土变化的响应等相关问题.研究发现:(1)未冻水过程较为显著的改变土壤中冰、水比例,其对地表温度、土壤温度有显著影响.(2)欧亚区域(包括东亚)气候对冻土变化较为敏感,1月海平面阿留申低压有所加强,500hPa乌拉尔阻塞高压减弱,东亚大槽减弱.7月阿留申群岛地区海平面气压显著减弱,500hPa位势高度大陆有显著的负异常,海洋有显著的正异常.(3)1月东亚地区850hPa风场南风分量增大,冬季风减弱;7月大陆气旋性异常,海洋反气旋性异常,东部沿海地区夏季风加强.(4)东亚夏季降水有显著改变,其中青藏高原南部、长江流域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降水显著增大,华南、海南岛地区显著较少,我国中部、华北地区减少,但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30°N附近,有显著的空气上升运动,其南北两侧有显著的下沉运动,中高纬度太...
【中文摘要】青藏高原的陆气相互作用中地表过程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高原地表通量发生变化,可导致地气系统的能量平衡产生异常,从而影响到大气环流以及气候异常的发生。青藏高原地域宽广,地表状况复杂,不同区域不同下垫面上地气交换的强度和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本项目将使用青藏所在藏南地区观测站的地表及大气边界层过程的长期、连续观测资料,建立一套连续的地气交换过程的观测资料集;利用资料通过诊断分析,明确此地区地表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特点,建立青藏高原上藏南地区地-气能量交换过程特点的概念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和大气动力学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利用"热力适应"的理论,通过Eatel位涡的诊断分析和能量平衡分析,明确本地区地气交换对大气环流形成和维持的物理机制,进一步了解其对亚洲大气环流和我国气候变化的调节和影响机理。也是研究我国重大气候灾害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