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冰川融水是下游绿洲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显著增温使天山冰川消融加剧,这种变化深刻改变了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定量评估其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聚焦天山地区冰川,通过多源数据(冰川编目和ASTER物质平衡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更精准的集成约束,利用月尺度的度日模型对天山地区的冰川物质平衡及冰川径流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1961—2020年天山冰川物质平衡呈亏损状态(-0.36 m w.e.·a-1),以1990年为界,1990年之后冰川物质平衡较之前减少0.15 m w.e.·a-1,在更高的物质亏损驱动下,致使1990年之后年均冰川径流量增加5.91×10~8m3(10.58%);对天山冰川变化的敏感性分析发现气温上升0.5℃,冰川物质平衡减少0.16 m w.e.·a-1,而降水增加10%,冰川物质平衡增加0.03 m w.e.·a-1,即天山冰川物质亏损主要归因于气温的升高;最后讨论了近60年大气环流转型对冰川物质平衡的影响,发现天山冰川物质平衡在1990年之前主要受高空气...
天山冰川融水是下游绿洲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显著增温使天山冰川消融加剧,这种变化深刻改变了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定量评估其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聚焦天山地区冰川,通过多源数据(冰川编目和ASTER物质平衡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更精准的集成约束,利用月尺度的度日模型对天山地区的冰川物质平衡及冰川径流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1961—2020年天山冰川物质平衡呈亏损状态(-0.36 m w.e.·a-1),以1990年为界,1990年之后冰川物质平衡较之前减少0.15 m w.e.·a-1,在更高的物质亏损驱动下,致使1990年之后年均冰川径流量增加5.91×10~8m3(10.58%);对天山冰川变化的敏感性分析发现气温上升0.5℃,冰川物质平衡减少0.16 m w.e.·a-1,而降水增加10%,冰川物质平衡增加0.03 m w.e.·a-1,即天山冰川物质亏损主要归因于气温的升高;最后讨论了近60年大气环流转型对冰川物质平衡的影响,发现天山冰川物质平衡在1990年之前主要受高空气...
天山冰川融水是下游绿洲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显著增温使天山冰川消融加剧,这种变化深刻改变了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定量评估其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聚焦天山地区冰川,通过多源数据(冰川编目和ASTER物质平衡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更精准的集成约束,利用月尺度的度日模型对天山地区的冰川物质平衡及冰川径流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1961—2020年天山冰川物质平衡呈亏损状态(-0.36 m w.e.·a-1),以1990年为界,1990年之后冰川物质平衡较之前减少0.15 m w.e.·a-1,在更高的物质亏损驱动下,致使1990年之后年均冰川径流量增加5.91×10~8m3(10.58%);对天山冰川变化的敏感性分析发现气温上升0.5℃,冰川物质平衡减少0.16 m w.e.·a-1,而降水增加10%,冰川物质平衡增加0.03 m w.e.·a-1,即天山冰川物质亏损主要归因于气温的升高;最后讨论了近60年大气环流转型对冰川物质平衡的影响,发现天山冰川物质平衡在1990年之前主要受高空气...
积雪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淡水资源,研究积雪对当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国家青藏高原数据中心提供的1979—2020年逐日中国雪深数据,结合NCEP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百余项环流指数,分析了气象要素、大气环流指数和海温指数等与东北地区积雪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及指数异常年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对年平均积雪深度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年平均最低气温,对最大积雪深度影响最大的是降雪量,对积雪日数影响最大的是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春季积雪与东亚槽强度指数、黑潮区海温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8、-0.44);秋季积雪与太平洋区极涡面积指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54)、与NINO 3.4指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46);西太平洋遥相关型指数与冬季积雪呈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64)。
积雪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淡水资源,研究积雪对当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国家青藏高原数据中心提供的1979—2020年逐日中国雪深数据,结合NCEP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百余项环流指数,分析了气象要素、大气环流指数和海温指数等与东北地区积雪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及指数异常年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对年平均积雪深度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年平均最低气温,对最大积雪深度影响最大的是降雪量,对积雪日数影响最大的是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春季积雪与东亚槽强度指数、黑潮区海温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8、-0.44);秋季积雪与太平洋区极涡面积指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54)、与NINO 3.4指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46);西太平洋遥相关型指数与冬季积雪呈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64)。
积雪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淡水资源,研究积雪对当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国家青藏高原数据中心提供的1979—2020年逐日中国雪深数据,结合NCEP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百余项环流指数,分析了气象要素、大气环流指数和海温指数等与东北地区积雪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及指数异常年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对年平均积雪深度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年平均最低气温,对最大积雪深度影响最大的是降雪量,对积雪日数影响最大的是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春季积雪与东亚槽强度指数、黑潮区海温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8、-0.44);秋季积雪与太平洋区极涡面积指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54)、与NINO 3.4指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46);西太平洋遥相关型指数与冬季积雪呈现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64)。
为探讨新疆夏季降水主模态形成机制及潜在外强迫影响,本文采用1979—2023年新疆89个站降水资料及滑动EOF方法获取降水主模态演变特征,并围绕主模态及其环流配置和相关海温积雪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夏季降水主模态在2005年前后由全区一致型转变为南疆西部型。全区一致型降水偏多(偏少)分布与乌山阻塞强盛(减弱)、中亚低涡活跃(衰减)、孟加拉湾反气旋偏强(偏弱)以及东亚-太平洋遥相关(EAP)正(负)位相密切相关,高、中、低纬系统异常分布导致来自北冰洋、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以及里咸海等地的4条水汽输送带增强(减弱),环流异常受到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型(Indian Ocean Basin-Wide,IOBW)海温及北大西洋三极型(North Atlantic Tripole,NAT)海温异常的影响。南疆西部型降水偏多(偏少)主要受里海至贝湖的反气旋-气旋(气旋-反气旋)径向偶极波列以及塔什干低涡增强(减弱)影响,其与前冬东欧-西西伯利亚积雪东多西少(东少西多)偶极异常显著相关。关键区积雪异常可通过“积雪-土壤湿度-大气反馈”过程促使西西伯利亚至贝湖的纬向偶极波列...
为探讨新疆夏季降水主模态形成机制及潜在外强迫影响,本文采用1979—2023年新疆89个站降水资料及滑动EOF方法获取降水主模态演变特征,并围绕主模态及其环流配置和相关海温积雪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夏季降水主模态在2005年前后由全区一致型转变为南疆西部型。全区一致型降水偏多(偏少)分布与乌山阻塞强盛(减弱)、中亚低涡活跃(衰减)、孟加拉湾反气旋偏强(偏弱)以及东亚-太平洋遥相关(EAP)正(负)位相密切相关,高、中、低纬系统异常分布导致来自北冰洋、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以及里咸海等地的4条水汽输送带增强(减弱),环流异常受到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型(Indian Ocean Basin-Wide,IOBW)海温及北大西洋三极型(North Atlantic Tripole,NAT)海温异常的影响。南疆西部型降水偏多(偏少)主要受里海至贝湖的反气旋-气旋(气旋-反气旋)径向偶极波列以及塔什干低涡增强(减弱)影响,其与前冬东欧-西西伯利亚积雪东多西少(东少西多)偶极异常显著相关。关键区积雪异常可通过“积雪-土壤湿度-大气反馈”过程促使西西伯利亚至贝湖的纬向偶极波列...
为探讨新疆夏季降水主模态形成机制及潜在外强迫影响,本文采用1979—2023年新疆89个站降水资料及滑动EOF方法获取降水主模态演变特征,并围绕主模态及其环流配置和相关海温积雪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夏季降水主模态在2005年前后由全区一致型转变为南疆西部型。全区一致型降水偏多(偏少)分布与乌山阻塞强盛(减弱)、中亚低涡活跃(衰减)、孟加拉湾反气旋偏强(偏弱)以及东亚-太平洋遥相关(EAP)正(负)位相密切相关,高、中、低纬系统异常分布导致来自北冰洋、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以及里咸海等地的4条水汽输送带增强(减弱),环流异常受到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型(Indian Ocean Basin-Wide,IOBW)海温及北大西洋三极型(North Atlantic Tripole,NAT)海温异常的影响。南疆西部型降水偏多(偏少)主要受里海至贝湖的反气旋-气旋(气旋-反气旋)径向偶极波列以及塔什干低涡增强(减弱)影响,其与前冬东欧-西西伯利亚积雪东多西少(东少西多)偶极异常显著相关。关键区积雪异常可通过“积雪-土壤湿度-大气反馈”过程促使西西伯利亚至贝湖的纬向偶极波列...
根据不同季节的特性,分春秋冬3季探讨了各个季节积雪深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积雪偏多、偏少年的环流形势和水汽输送条件的差异,认为前秋累积雪深对冬季累积雪深的影响较为明显;春秋季积雪偏多年时极地南下的冷空气活动偏强,配合低层西南和东南方向的水汽输送较常年更加明显,易造成春秋季东北地区降雪偏多。冬季积雪增量偏多年时低层水汽通道主要有2条,冬季积雪偏少年时高空极地冷空气不断南下,水汽条件较常年偏弱,导致东北地区气候干冷降雪少。分析对于春季农业生产科学利用桃花水和适时开展春播抗旱人工增雨作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