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29

天山冰川融水是下游绿洲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显著增温使天山冰川消融加剧,这种变化深刻改变了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定量评估其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聚焦天山地区冰川,通过多源数据(冰川编目和ASTER物质平衡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更精准的集成约束,利用月尺度的度日模型对天山地区的冰川物质平衡及冰川径流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1961—2020年天山冰川物质平衡呈亏损状态(-0.36 m w.e.·a-1),以1990年为界,1990年之后冰川物质平衡较之前减少0.15 m w.e.·a-1,在更高的物质亏损驱动下,致使1990年之后年均冰川径流量增加5.91×10~8m3(10.58%);对天山冰川变化的敏感性分析发现气温上升0.5℃,冰川物质平衡减少0.16 m w.e.·a-1,而降水增加10%,冰川物质平衡增加0.03 m w.e.·a-1,即天山冰川物质亏损主要归因于气温的升高;最后讨论了近60年大气环流转型对冰川物质平衡的影响,发现天山冰川物质平衡在1990年之前主要受高空气...

期刊论文 2025-03-20

天山冰川融水是下游绿洲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显著增温使天山冰川消融加剧,这种变化深刻改变了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定量评估其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聚焦天山地区冰川,通过多源数据(冰川编目和ASTER物质平衡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更精准的集成约束,利用月尺度的度日模型对天山地区的冰川物质平衡及冰川径流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1961—2020年天山冰川物质平衡呈亏损状态(-0.36 m w.e.·a-1),以1990年为界,1990年之后冰川物质平衡较之前减少0.15 m w.e.·a-1,在更高的物质亏损驱动下,致使1990年之后年均冰川径流量增加5.91×10~8m3(10.58%);对天山冰川变化的敏感性分析发现气温上升0.5℃,冰川物质平衡减少0.16 m w.e.·a-1,而降水增加10%,冰川物质平衡增加0.03 m w.e.·a-1,即天山冰川物质亏损主要归因于气温的升高;最后讨论了近60年大气环流转型对冰川物质平衡的影响,发现天山冰川物质平衡在1990年之前主要受高空气...

期刊论文 2025-03-20

天山冰川融水是下游绿洲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显著增温使天山冰川消融加剧,这种变化深刻改变了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定量评估其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聚焦天山地区冰川,通过多源数据(冰川编目和ASTER物质平衡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更精准的集成约束,利用月尺度的度日模型对天山地区的冰川物质平衡及冰川径流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1961—2020年天山冰川物质平衡呈亏损状态(-0.36 m w.e.·a-1),以1990年为界,1990年之后冰川物质平衡较之前减少0.15 m w.e.·a-1,在更高的物质亏损驱动下,致使1990年之后年均冰川径流量增加5.91×10~8m3(10.58%);对天山冰川变化的敏感性分析发现气温上升0.5℃,冰川物质平衡减少0.16 m w.e.·a-1,而降水增加10%,冰川物质平衡增加0.03 m w.e.·a-1,即天山冰川物质亏损主要归因于气温的升高;最后讨论了近60年大气环流转型对冰川物质平衡的影响,发现天山冰川物质平衡在1990年之前主要受高空气...

期刊论文 2025-03-20

冰川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研究其动态变化对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天山北坡的冰川呈快速退缩趋势。在现有的冰川编目数据集中,天山北坡冰川边界解译数据源时间主要在2010年前后,数据的现势性很难满足实际需求。本数据集以1990年Landsat TM和2020年Landsat OLI、Sentinel-2A/2B MSI冰川消融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波段比值法(红光波段/短波红外波段, Red/SWIR)和人工交互方法以及Otus算法确定冰川矢量边界,并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冰川编目数据对冰川边界进行人工目视修订。本数据集包括2020年与1990年两期数据。结果显示,2020年天山北坡冰川数量和面积分别为3253条和1670.55 km2,1990年天山北坡冰川数量和面积分别为3270条和2003.19 km2。由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造成的1990年和2020年冰川面积误差分别为162.14 km2(8.09%)和71.55 km2(4.28%)。本数据集全面反映了1990–2...

期刊论文 2025-03-18

冰川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研究其动态变化对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天山北坡的冰川呈快速退缩趋势。在现有的冰川编目数据集中,天山北坡冰川边界解译数据源时间主要在2010年前后,数据的现势性很难满足实际需求。本数据集以1990年Landsat TM和2020年Landsat OLI、Sentinel-2A/2B MSI冰川消融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波段比值法(红光波段/短波红外波段, Red/SWIR)和人工交互方法以及Otus算法确定冰川矢量边界,并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冰川编目数据对冰川边界进行人工目视修订。本数据集包括2020年与1990年两期数据。结果显示,2020年天山北坡冰川数量和面积分别为3253条和1670.55 km2,1990年天山北坡冰川数量和面积分别为3270条和2003.19 km2。由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造成的1990年和2020年冰川面积误差分别为162.14 km2(8.09%)和71.55 km2(4.28%)。本数据集全面反映了1990–2...

期刊论文 2025-03-18

冰川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研究其动态变化对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天山北坡的冰川呈快速退缩趋势。在现有的冰川编目数据集中,天山北坡冰川边界解译数据源时间主要在2010年前后,数据的现势性很难满足实际需求。本数据集以1990年Landsat TM和2020年Landsat OLI、Sentinel-2A/2B MSI冰川消融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波段比值法(红光波段/短波红外波段, Red/SWIR)和人工交互方法以及Otus算法确定冰川矢量边界,并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冰川编目数据对冰川边界进行人工目视修订。本数据集包括2020年与1990年两期数据。结果显示,2020年天山北坡冰川数量和面积分别为3253条和1670.55 km2,1990年天山北坡冰川数量和面积分别为3270条和2003.19 km2。由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造成的1990年和2020年冰川面积误差分别为162.14 km2(8.09%)和71.55 km2(4.28%)。本数据集全面反映了1990–2...

期刊论文 2025-03-18

探索积雪对地表温度的响应特征是研究积雪变化机理的关键。以天山中段为研究区,基于逐日无云降尺度积雪深度产品,结合地表温度数据产品,利用耦合协调与时间滞后模型,提取2010~2019积雪水文年雪深与地表温度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响应滞后时长,探究雪深与地表温度的时空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10年期间天山中段雪深与地表温度年均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布不均:随海拔上升,年均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呈现了上升—下降—上升的特征;冬、春、秋、夏季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依次递减,不同季节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垂直地带性差异显著。(2)10年期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波动式变化,发展趋势空间差异显著:在天山中段东侧两者均呈增加趋势,在天山山脉北侧均趋向减弱,在1 600 m以下的中低海拔区呈显著下降趋势,雪线以上区域呈微弱增长趋势。(3)雪深对地表温度响应滞后时间的季节性差异显著:在春、夏、秋、冬季依次增长,消融季滞后时间随海拔上升而增加;滞后时间在春季有逐年增长趋势,在秋、冬和夏季缓慢缩减。

期刊论文 2025-01-10

探索积雪对地表温度的响应特征是研究积雪变化机理的关键。以天山中段为研究区,基于逐日无云降尺度积雪深度产品,结合地表温度数据产品,利用耦合协调与时间滞后模型,提取2010~2019积雪水文年雪深与地表温度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响应滞后时长,探究雪深与地表温度的时空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10年期间天山中段雪深与地表温度年均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布不均:随海拔上升,年均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呈现了上升—下降—上升的特征;冬、春、秋、夏季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依次递减,不同季节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垂直地带性差异显著。(2)10年期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波动式变化,发展趋势空间差异显著:在天山中段东侧两者均呈增加趋势,在天山山脉北侧均趋向减弱,在1 600 m以下的中低海拔区呈显著下降趋势,雪线以上区域呈微弱增长趋势。(3)雪深对地表温度响应滞后时间的季节性差异显著:在春、夏、秋、冬季依次增长,消融季滞后时间随海拔上升而增加;滞后时间在春季有逐年增长趋势,在秋、冬和夏季缓慢缩减。

期刊论文 2025-01-10

天山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是现代冰川的主要分布区之一,该地区冰川融水形成了数量多且分布广泛的冰湖。冰湖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也是中国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重要的地表水及地下水供给来源。由于地形因素和地物光谱特征的影响,使用单一的水体指数进行遥感影像的冰湖提取时,难以较好地区分出冰湖、山体阴影和积雪。本研究以天山地区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以Landsat 8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根据冰湖的空间位置(缓冲区范围)、地形特征(坡度、高程)以及光谱特征,构建了冰湖决策树提取方法,并与NDWI(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阈值法进行了精度比较。结果表明:决策树法能够有效减小山体阴影和积雪影响,更有效地提取冰湖信息,提取结果总体精度为89.14%,Kappa系数为0.783,F1分数为87.85%。结合了空间位置、地形特征和光谱特征的决策树方法为冰湖的动态监测与研究分析提供了一种较为高效的提取方法。

期刊论文 2024-08-29 DOI: 10.13866/j.azr.2024.10.08

天山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是现代冰川的主要分布区之一,该地区冰川融水形成了数量多且分布广泛的冰湖。冰湖是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也是中国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重要的地表水及地下水供给来源。由于地形因素和地物光谱特征的影响,使用单一的水体指数进行遥感影像的冰湖提取时,难以较好地区分出冰湖、山体阴影和积雪。本研究以天山地区为研究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以Landsat 8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根据冰湖的空间位置(缓冲区范围)、地形特征(坡度、高程)以及光谱特征,构建了冰湖决策树提取方法,并与NDWI(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阈值法进行了精度比较。结果表明:决策树法能够有效减小山体阴影和积雪影响,更有效地提取冰湖信息,提取结果总体精度为89.14%,Kappa系数为0.783,F1分数为87.85%。结合了空间位置、地形特征和光谱特征的决策树方法为冰湖的动态监测与研究分析提供了一种较为高效的提取方法。

期刊论文 2024-08-29 DOI: 10.13866/j.azr.2024.10.08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29条,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