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7

青海三江源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目前正面临着冻土退化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三江源区18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1年气象观测资料,对气候变暖前后季节冻土冻融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区年平均气温为-0.34℃,呈东高西低分布,总体以0.38℃·(10a)-1的速率上升,并在1997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气温显著升高。平均年最大季节冻结深度为142.5 cm,自西北向东南减小,总体以2.4 cm·(10a)-1速率退化,与变暖前相比减少了11 cm。平均地表冻结初日为10月24日,以1.0 d·(10a)-1速率推迟,平均地表冻结终日为5月18日,以3.3 d·(10a)-1速率提前,与变暖前相比,地表冻结终日提前了12 d,地表冻结初日推迟了14 d。季节冻土平均冻结时间为133.9 d,呈西高东低分布,总体以1.9 d·(10a)-1速率减少,与变暖前相比减少了8.8 d。年最大冻结深度及冻结时间分别在2004年和2002年发生突变,相比气温均有一定滞后...

期刊论文 2023-10-07

利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22个辐射观测站建站至2000年的总辐射及日照百分率观测资料,确定了Angstr m-Prescott模型参数,以此模型估算了高原及毗邻地区116个站1961年1月至2000年12月份的总辐射.结合高原地区75个气象站的冻土观测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地区总辐射变化对高原土壤季节冻结深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冬季总辐射变化对季节冻深有较大影响.冷湖、玉树两个较典型的站点中总辐射与土壤冻结深度的负相关关系显著,与典型站点相似,德令哈、格尔木两站总辐射与季节冻深亦呈负相关.研究区域内,近乎80%的调查站点,总辐射与季节冻结深度之间关系呈现负相关;另外21%的站点呈现正相关关系.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纬度、海拔、总辐射及气温4个因子与季节冻结深度的相关显著.总辐射是高原土壤季节冻结深度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

期刊论文 2009-07-30

从黑龙江省1986年德都地区地震的震害调查可知,北方寒冷地区冬期的季节冻结层改变了原地基土的动力特性及其卓越周期,也改变了房屋地震破坏的特征。冬期地表冻结后地震与夏期非冻结期相比,较刚性的砖混结构楼房震害严重得多,这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期刊论文

在黑龙江省均有季节冻结和季节融化现象发生,多年冻土区有季节融化层,季节冻结层主要分布在多年冻土区以外的地区。按季节冻结类型可把黑龙江省季节冻土分为过渡型、半过渡型、长期稳定型和稳定型等类型。季节冻结和融化深度在年际间有很大的差异,在多年冻土区南界附近,季节冻深年际间变化最大。土季节冻结和融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雪盖、植被、土壤成分及含水量、地表状况和地形等。

期刊论文

应用数值方法模拟了在气候持续以0.04℃/a速度变暖条件下。我国青藏高原多年冻土边缘附近高温冻土热状况的变化趋势。模拟结果表明,在计算所假设条件下,当初始地面年平均温度分别为0.5,0和-0.5℃,14m深度上的年平均温度为0.41,-0.11和-0.59℃,冻土厚度为4.5,16.8和29.0m时,50a后,初始地面年平均温度为0.5℃的多年冻土将退化为季节冻土;初始地面温度为0.0℃和-0.5℃的多年冻土将由衔接型变为不衔接型,多年冻土顶板分别下降为5m和4m,且顶板下降速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大;14m深度的年平均温度分别升高为1.76,0.0和0.0℃。

期刊论文

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沥青路面的辅设改变了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关系,尤其是路面水分蒸发量大量减少,致使路面温度突然升高,多年冻土层内能量积蓄增多,地温升高,上限逐年下降。最终在路基下多年冻土顶板上形成融化夹层,并随时间延长,多年冻土顶板下降,融化夹层逐年扩大,多年冻土地下冰融化,路面破坏,严重影响道路运营

期刊论文

根据我国东北部71个气象台站近30a各深度的月平均地温值,通过绘制冻结过程线,寻找出各站多年平均最大季节冻结深度值,并算出该深度处多年平均温度值(t(?))。分别建立(t(?))与多年平均气温、与多年平均气温较差的相关关系,并进行t(?)与气温、较差和多年平均1月最大积雪深度间的多元回归分析。借助关系式及基于以往对冻土温度状况的认识,划出各冻土分带的地温范围,勾画出各冻土带内冻土温度和分布的复杂状况。以冻土分布与气温和地温关系为基础,探讨在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东北各冻土分带界线及南界的可能变动。

期刊论文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7条  共7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