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2010年冬季我国北方季节性积雪中重金属含量数据,采用灰尘和土壤、水体两种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就不同区域重金属带来的健康风险进行分析,得到样品重金属平均含量排序和各区域健康风险大致排序。结合表土和灰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数据,发现季节性积雪对健康的影响远大于表土和灰尘。样品中第一主成分为自然源,但另一部分元素如Cu、Zn等仍来源于工业源,表明工业污染间接通过季节性积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仍然很大。
利用2010年冬季我国北方季节性积雪中重金属含量数据,采用灰尘和土壤、水体两种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就不同区域重金属带来的健康风险进行分析,得到样品重金属平均含量排序和各区域健康风险大致排序。结合表土和灰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数据,发现季节性积雪对健康的影响远大于表土和灰尘。样品中第一主成分为自然源,但另一部分元素如Cu、Zn等仍来源于工业源,表明工业污染间接通过季节性积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仍然很大。
利用2010年冬季我国北方季节性积雪中重金属含量数据,采用灰尘和土壤、水体两种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就不同区域重金属带来的健康风险进行分析,得到样品重金属平均含量排序和各区域健康风险大致排序。结合表土和灰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数据,发现季节性积雪对健康的影响远大于表土和灰尘。样品中第一主成分为自然源,但另一部分元素如Cu、Zn等仍来源于工业源,表明工业污染间接通过季节性积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仍然很大。
积雪作为一种重要的下垫面,其热力学性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利用中国东北地区天然积雪在不同密度(0.30、0.35、0.40、0.45 g/cm3)下的雪温数据,分析积雪温度的变化特征,研究不同温度(-5、-10、-15、-20、-25℃)、不同密度(0.35、0.40、0.45、0.50、0.55、0.60 g/cm3)下的积雪导热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雪的导热系数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指数相关关系;在不同密度下雪导热系数对温度的响应呈现明显的差异,密度为0.40~0.45 g/cm3时,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密度为0.50~0.60 g/cm3时,温度在-15~-25℃的雪导热系数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在温度观测期间,雪温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且均低于0℃在一天的不同时段表面雪层会出现冷暖中心,0~20 cm浅层雪层的温度变化剧烈,雪温变化幅度自雪面向下逐渐减小,雪温振幅与积雪深度之间存在良好的负指数相关关系。深层雪温达到极值的时间滞后于表面雪层约4 h。在相同深度的雪层中,雪层温度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
积雪作为一种重要的下垫面,其热力学性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利用中国东北地区天然积雪在不同密度(0.30、0.35、0.40、0.45 g/cm3)下的雪温数据,分析积雪温度的变化特征,研究不同温度(-5、-10、-15、-20、-25℃)、不同密度(0.35、0.40、0.45、0.50、0.55、0.60 g/cm3)下的积雪导热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雪的导热系数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指数相关关系;在不同密度下雪导热系数对温度的响应呈现明显的差异,密度为0.40~0.45 g/cm3时,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密度为0.50~0.60 g/cm3时,温度在-15~-25℃的雪导热系数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在温度观测期间,雪温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且均低于0℃在一天的不同时段表面雪层会出现冷暖中心,0~20 cm浅层雪层的温度变化剧烈,雪温变化幅度自雪面向下逐渐减小,雪温振幅与积雪深度之间存在良好的负指数相关关系。深层雪温达到极值的时间滞后于表面雪层约4 h。在相同深度的雪层中,雪层温度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
积雪作为一种重要的下垫面,其热力学性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利用中国东北地区天然积雪在不同密度(0.30、0.35、0.40、0.45 g/cm3)下的雪温数据,分析积雪温度的变化特征,研究不同温度(-5、-10、-15、-20、-25℃)、不同密度(0.35、0.40、0.45、0.50、0.55、0.60 g/cm3)下的积雪导热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雪的导热系数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指数相关关系;在不同密度下雪导热系数对温度的响应呈现明显的差异,密度为0.40~0.45 g/cm3时,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密度为0.50~0.60 g/cm3时,温度在-15~-25℃的雪导热系数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在温度观测期间,雪温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且均低于0℃在一天的不同时段表面雪层会出现冷暖中心,0~20 cm浅层雪层的温度变化剧烈,雪温变化幅度自雪面向下逐渐减小,雪温振幅与积雪深度之间存在良好的负指数相关关系。深层雪温达到极值的时间滞后于表面雪层约4 h。在相同深度的雪层中,雪层温度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