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0

利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进行冻土平行观测7个气象台站的自动观测数据和人工观测数据,文章对冻土观测期、冻结前期、冻结期、融化期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自动观测数据和人工观测数据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极显著。分析结果可为冻土观测实现全面自动化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冻土观测仪后期算法改进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3-12-26 DOI: 10.19441/j.cnki.issn1006-009x.2023.04.015

利用庆阳市8个基本气象站1968—2021年气象资料及2021—2023年自动与人工冻土对比观测资料,运用相关性分析、线性趋势分析、M-K突变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研究了50多年来冻土的变化趋势、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及自动与人工冻土观测数据的差异性,为研究冻土平行观测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论文 2023-10-27

在岛状多年冻土区,冻土路基的自适应侧向变形季节性特征较明显,当变形过大时,极易诱发纵裂、滑坡等严重的路基病害,因此准确掌握该类路基侧向位移的规律特征,是提高公路设计质量、保障公路安全通行的关键。因此,以实际工程为依托,选取代表性路基试验断面,通过对工后一年内路基土体侧向位移的试验观测,发现岛状多年冻土路基年周期性侧向位移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其中,由于水分迁移导致的位移累积曲线近似呈S状,年周期内路基侧向变形最大位置一般位于路基活动层附近;根据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冻土上限覆土厚度、含水率对路基侧向位移的影响作用。

期刊论文 2021-02-03

《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和《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对季节冻土地区的地基基础设计均作出了规定,文章在满足冻土地区地基基础设计安全、适用的前提下,对两种设计规范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季节冻土地区地基基础设计的关键条款,提出应用建议。

期刊论文 2020-03-27

多年岛状冻土区公路工程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地温环境的变化,导致路基土体的热力学性质及路基内的"冰—水"相构发生改变,从而引起较大的竖向变形,直接威胁行车安全,掌握该类路基竖向位移的热响应规律是提高路基热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因此,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依托,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其工后1a内的竖向热位移进行瞬态模拟分析,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提出了年周期内岛状冻土路基的竖向热位移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冻结阶段、恢复阶段和融沉阶段,并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各阶段路基竖向热位移的变化特征。

期刊论文 2019-08-29 DOI: 10.19782/j.cnki.1674-0610.2019.04.024

在多年岛状冻土区由于地温环境的变化,导致公路路基为达到新的热稳定状态而不断发生自适应结构变形。当路基的侧向变形过大时,就会引发边坡滑塌、纵向开裂等严重的路基病害,从而直接影响公路的使用安全。掌握该类路基侧向位移的地温响应规律是提高公路设计质量的基础前提,因此,文中以实际工程为依托,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工后一年内的路基侧向位移进行了瞬态模拟分析,通过现场实测对比,提出了高纬度地区多年岛状冻土路基侧向位移的年周期性地温响应过程可分为冻结、过渡和融化3个阶段,并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各阶段路基侧向位移的地温响应特征。

期刊论文 2019-01-22

多年岛状冻土区公路工程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永冻土的不断退化,导致公路路基产生较大的不均匀变形,从而引发热融沉、路基纵裂及冻胀变形等严重的路基病害,掌握该类路基地温场的活动规律是解决其热稳定性问题的前提条件。因此,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依托,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其工后1 a内的路基地温场进行瞬态模拟分析,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从而提出了高纬度地区多年岛状冻土路基的年周期性的地温变化过程可分为冻结、过渡和融化3个阶段,并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揭示了各阶段路基内地温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

期刊论文 2018-12-18

多年冻土路基热稳定性差,工后沉降量大,路基病害较为严重。如果能够准确预测该类路基的工后融沉值,就可为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从而提高该类路基的路用性能。为此,在对现有预测模型应用效果分析的基础上,首次将支持向量机应用于多年冻土路基融沉变形的预测中,提出了一种有效可行的新型预测方法,并以实际工程为依托,构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原理的多年冻土路基融沉变形预测模型。通过与实测值及其它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在预测过程中有效的避免了"过拟合"及"维数灾难",人为干预较少,具有预测精度高,泛化能力强,预测结果稳定的特点,成功的解决了多年冻土路基影响因素多,样本数量少等带来的预测难题。

期刊论文 2014-11-26

【中文摘要】青藏高原隆升对东亚地区的气候环境变迁与哺乳动物演化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全球C4植被扩散显然与气候变化有直接的关系,食草哺乳动物也从低冠齿向高冠齿发展以适应草中硅质的增高。新近纪是全球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而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变是亚洲乃至全球气候环境变迁的重要驱动力。认清新近纪哺乳动物从青藏高原到蒙古高原的分布规律和生态特征,是了解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地貌和气候的改造乃至对全球气候格局的影响的重要手段。哺乳动物对气候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而中国在新近纪哺乳动物方面有着世界上得天独厚的优势。本课题选择的主要工作地区临夏盆地和内蒙古中部分别处于青藏高原隆升的堆积区和影响区,有广泛出露的能够反映隆升和古气候的沉积物,地层出露完好,保存有非常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在两个地区进行对比研究的结果对于理解全球新近纪一系列重大环境和生态事件,特别是青藏高原隆升以及亚洲季风形成和生物交流等问题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2008-01

【中文摘要】近三年来,在国家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本创新研究群体以南海和“西太平洋暖池”为重点,开展沉积记录的海陆对比研究,在气候演变的热带驱动、南海古海洋学与东亚古季风、以及东亚古环境演变的海陆沉积对比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围绕气候演变的热带驱动假说,提出“全球季风”、“热带次表层海水”等新概念或新思路,在气候环境演变的机制研究上具有原始创新性;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The South China Sea: Paleoceanography and sedimentology》英文专著,说明在南海古海洋学研究上已处于国际前沿;围绕新生代东亚古环境演变,以“追索东亚地形东倾与季风演化历史”为主题,于2007年4月提交我国第一份IODP航次完整建议书,并于2009年9月提交中国第二份IODP航次完整建议书,获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三年期间,本创新研究群体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并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突出成绩,形成了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学科交叉互补, 以海洋古环境研究为主、注重海陆结合的西太平洋地区古环境研究骨干队伍。

2007-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0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