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期出现的寒冷气候波动,促使全球范围内多处冰川再次扩张。青藏高原上保留有丰富的小冰期冰川地貌证据,利用这些地貌证据模拟古冰川规模,并重建古气候,可为了解区域水资源储量演化以及古气候特征提供重要理论支撑。采用纵剖面模型定量重建西藏廓琼岗日峰周边7条山谷内小冰期冰川规模,计算古冰川面积范围约为0.90—4.15 km2,冰储量范围约为4.28 × 10~7—2.85 × 10~8 m3,各冰川平均冰厚值范围约在31.78—99.21 m。计算小冰期与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得到小冰期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约在5613—5737 m,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约在5685—5822 m。根据平衡线高度平均上升55 m的变化,结合孢粉数据显示的小冰期与现代年降水量差异,采用P-T和LR模型重建古气候,结果表明小冰期夏季平均气温比现代低0.43—0.46 ℃。
小冰期出现的寒冷气候波动,促使全球范围内多处冰川再次扩张。青藏高原上保留有丰富的小冰期冰川地貌证据,利用这些地貌证据模拟古冰川规模,并重建古气候,可为了解区域水资源储量演化以及古气候特征提供重要理论支撑。采用纵剖面模型定量重建西藏廓琼岗日峰周边7条山谷内小冰期冰川规模,计算古冰川面积范围约为0.90—4.15 km2,冰储量范围约为4.28 × 10~7—2.85 × 10~8 m3,各冰川平均冰厚值范围约在31.78—99.21 m。计算小冰期与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得到小冰期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约在5613—5737 m,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约在5685—5822 m。根据平衡线高度平均上升55 m的变化,结合孢粉数据显示的小冰期与现代年降水量差异,采用P-T和LR模型重建古气候,结果表明小冰期夏季平均气温比现代低0.43—0.46 ℃。
小冰期出现的寒冷气候波动,促使全球范围内多处冰川再次扩张。青藏高原上保留有丰富的小冰期冰川地貌证据,利用这些地貌证据模拟古冰川规模,并重建古气候,可为了解区域水资源储量演化以及古气候特征提供重要理论支撑。采用纵剖面模型定量重建西藏廓琼岗日峰周边7条山谷内小冰期冰川规模,计算古冰川面积范围约为0.90—4.15 km2,冰储量范围约为4.28 × 10~7—2.85 × 10~8 m3,各冰川平均冰厚值范围约在31.78—99.21 m。计算小冰期与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得到小冰期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约在5613—5737 m,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约在5685—5822 m。根据平衡线高度平均上升55 m的变化,结合孢粉数据显示的小冰期与现代年降水量差异,采用P-T和LR模型重建古气候,结果表明小冰期夏季平均气温比现代低0.43—0.46 ℃。
小冰期出现的寒冷气候波动,促使全球范围内多处冰川再次扩张。青藏高原上保留有丰富的小冰期冰川地貌证据,利用这些地貌证据模拟古冰川规模,并重建古气候,可为了解区域水资源储量演化以及古气候特征提供重要理论支撑。采用纵剖面模型定量重建西藏廓琼岗日峰周边7条山谷内小冰期冰川规模,计算古冰川面积范围约为0.90—4.15 km2,冰储量范围约为4.28 × 10~7—2.85 × 10~8 m3,各冰川平均冰厚值范围约在31.78—99.21 m。计算小冰期与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得到小冰期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约在5613—5737 m,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约在5685—5822 m。根据平衡线高度平均上升55 m的变化,结合孢粉数据显示的小冰期与现代年降水量差异,采用P-T和LR模型重建古气候,结果表明小冰期夏季平均气温比现代低0.43—0.46 ℃。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唐古拉山中段垭口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5596 m,为青藏高原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的地理边界。利用ArcGIS 10.8软件和图新地球软件对唐古拉山中段垭口地区的现代冰川和小冰期冰川进行研究,综合分析面积规模、海拔、坡度、坡向等因素对冰川变化的影响,计算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并分析其变化原因,探究其气候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唐古拉山中段垭口地区发育的现代冰川总面积是464.71 km2,小冰期面积为616.27 km2,自小冰期以来冰川面积变化率为24.60%。小冰期冰川平衡线高度为5550 m,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较小冰期冰川上升40 m,高度为5590 m。冰川退缩受海拔、朝向、面积、坡度等影响。通过对比发现,海拔在(5600,5700]m、(5700,5800]m和(5800,5900]m这3个范围内冰川分布面积大,且退缩面积大。东北、北、西北坡向的冰川退缩面积大,冰川退缩主要以小冰川为主,面积规模≤0.5 km2的小冰川退缩幅度大于其他规模冰川。随着...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唐古拉山中段垭口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5596 m,为青藏高原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的地理边界。利用ArcGIS 10.8软件和图新地球软件对唐古拉山中段垭口地区的现代冰川和小冰期冰川进行研究,综合分析面积规模、海拔、坡度、坡向等因素对冰川变化的影响,计算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并分析其变化原因,探究其气候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唐古拉山中段垭口地区发育的现代冰川总面积是464.71 km2,小冰期面积为616.27 km2,自小冰期以来冰川面积变化率为24.60%。小冰期冰川平衡线高度为5550 m,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较小冰期冰川上升40 m,高度为5590 m。冰川退缩受海拔、朝向、面积、坡度等影响。通过对比发现,海拔在(5600,5700]m、(5700,5800]m和(5800,5900]m这3个范围内冰川分布面积大,且退缩面积大。东北、北、西北坡向的冰川退缩面积大,冰川退缩主要以小冰川为主,面积规模≤0.5 km2的小冰川退缩幅度大于其他规模冰川。随着...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唐古拉山中段垭口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5596 m,为青藏高原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的地理边界。利用ArcGIS 10.8软件和图新地球软件对唐古拉山中段垭口地区的现代冰川和小冰期冰川进行研究,综合分析面积规模、海拔、坡度、坡向等因素对冰川变化的影响,计算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并分析其变化原因,探究其气候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唐古拉山中段垭口地区发育的现代冰川总面积是464.71 km2,小冰期面积为616.27 km2,自小冰期以来冰川面积变化率为24.60%。小冰期冰川平衡线高度为5550 m,现代冰川物质平衡线较小冰期冰川上升40 m,高度为5590 m。冰川退缩受海拔、朝向、面积、坡度等影响。通过对比发现,海拔在(5600,5700]m、(5700,5800]m和(5800,5900]m这3个范围内冰川分布面积大,且退缩面积大。东北、北、西北坡向的冰川退缩面积大,冰川退缩主要以小冰川为主,面积规模≤0.5 km2的小冰川退缩幅度大于其他规模冰川。随着...
高寒地区形态独特的冰川侵蚀与沉积地形是过去冰川变化最直接的证据,包含有重要的古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根据山地冰川沉积序列,通常将分布在现代冰碛地形外围形态较完好的多列冰碛垄的形成时间推定为小冰期。小冰期冰进的时间与规模是理解与重建近千年以来古气候环境变化的基础及较准确预测未来气候环境变化的关键。本研究应用10Be暴露测年技术对唐古拉山东段布加岗日南坡拥曲河源区西(主)谷与东(悬)谷中基于地貌关系与沉积序列推定为小冰期的第一套冰碛垄MW1与ME1进行定年。测得MW1冰碛垄4个样品的10Be年龄分别为(155±23)a、(197±27)a、(218±26)a和(273±31)a;ME1冰碛垄3个样品的10Be年龄分别为(262±30)a、(186±28)a和(131±25)a。使用P-CAAT法分析得出它们的年龄为(203±52)a(n=4)和(162±58)a(n=3)。地貌关系、沉积序列、冰碛垄的形态特征、土壤发育与植被覆盖以及测年结果等共同表明拥曲河源区西谷与东谷中的第一套冰碛垄形成于小冰期。结合周边地区的研究成果及古气候...
高寒地区形态独特的冰川侵蚀与沉积地形是过去冰川变化最直接的证据,包含有重要的古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根据山地冰川沉积序列,通常将分布在现代冰碛地形外围形态较完好的多列冰碛垄的形成时间推定为小冰期。小冰期冰进的时间与规模是理解与重建近千年以来古气候环境变化的基础及较准确预测未来气候环境变化的关键。本研究应用10Be暴露测年技术对唐古拉山东段布加岗日南坡拥曲河源区西(主)谷与东(悬)谷中基于地貌关系与沉积序列推定为小冰期的第一套冰碛垄MW1与ME1进行定年。测得MW1冰碛垄4个样品的10Be年龄分别为(155±23)a、(197±27)a、(218±26)a和(273±31)a;ME1冰碛垄3个样品的10Be年龄分别为(262±30)a、(186±28)a和(131±25)a。使用P-CAAT法分析得出它们的年龄为(203±52)a(n=4)和(162±58)a(n=3)。地貌关系、沉积序列、冰碛垄的形态特征、土壤发育与植被覆盖以及测年结果等共同表明拥曲河源区西谷与东谷中的第一套冰碛垄形成于小冰期。结合周边地区的研究成果及古气候...
高寒地区形态独特的冰川侵蚀与沉积地形是过去冰川变化最直接的证据,包含有重要的古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根据山地冰川沉积序列,通常将分布在现代冰碛地形外围形态较完好的多列冰碛垄的形成时间推定为小冰期。小冰期冰进的时间与规模是理解与重建近千年以来古气候环境变化的基础及较准确预测未来气候环境变化的关键。本研究应用10Be暴露测年技术对唐古拉山东段布加岗日南坡拥曲河源区西(主)谷与东(悬)谷中基于地貌关系与沉积序列推定为小冰期的第一套冰碛垄MW1与ME1进行定年。测得MW1冰碛垄4个样品的10Be年龄分别为(155±23)a、(197±27)a、(218±26)a和(273±31)a;ME1冰碛垄3个样品的10Be年龄分别为(262±30)a、(186±28)a和(131±25)a。使用P-CAAT法分析得出它们的年龄为(203±52)a(n=4)和(162±58)a(n=3)。地貌关系、沉积序列、冰碛垄的形态特征、土壤发育与植被覆盖以及测年结果等共同表明拥曲河源区西谷与东谷中的第一套冰碛垄形成于小冰期。结合周边地区的研究成果及古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