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0

选用1970年10月至2021年4月大连市6个气象站的冻土观测资料、逐日平均地温、逐日平均气温及极端最低气温等资料,应用小波分析、线性回归分析、M-K检验等方法,分析近51 a大连市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70—2021年大连市最大冻土深度的气候倾向率为-6.9 cm/10 a,年平均冻土持续时间为117 d,年变化为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7.2 d/10 a;冻土开始日期推迟、结束日期提前,平均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分别为11月20日和3月18日。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具有4类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其中以16~26 a的周期变化最显著。相关关系分析表明,近51 a大连市地温、气温、极端最低气温与最大冻土深度均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地温对冻土最大深度的影响最为显著。

期刊论文 2025-06-25

选用1970年10月至2021年4月大连市6个气象站的冻土观测资料、逐日平均地温、逐日平均气温及极端最低气温等资料,应用小波分析、线性回归分析、M-K检验等方法,分析近51 a大连市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70—2021年大连市最大冻土深度的气候倾向率为-6.9 cm/10 a,年平均冻土持续时间为117 d,年变化为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7.2 d/10 a;冻土开始日期推迟、结束日期提前,平均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分别为11月20日和3月18日。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具有4类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其中以16~26 a的周期变化最显著。相关关系分析表明,近51 a大连市地温、气温、极端最低气温与最大冻土深度均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地温对冻土最大深度的影响最为显著。

期刊论文 2025-06-25

选用1970年10月至2021年4月大连市6个气象站的冻土观测资料、逐日平均地温、逐日平均气温及极端最低气温等资料,应用小波分析、线性回归分析、M-K检验等方法,分析近51 a大连市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70—2021年大连市最大冻土深度的气候倾向率为-6.9 cm/10 a,年平均冻土持续时间为117 d,年变化为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7.2 d/10 a;冻土开始日期推迟、结束日期提前,平均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分别为11月20日和3月18日。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具有4类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其中以16~26 a的周期变化最显著。相关关系分析表明,近51 a大连市地温、气温、极端最低气温与最大冻土深度均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地温对冻土最大深度的影响最为显著。

期刊论文 2025-06-25

选用1970年10月至2021年4月大连市6个气象站的冻土观测资料、逐日平均地温、逐日平均气温及极端最低气温等资料,应用小波分析、线性回归分析、M-K检验等方法,分析近51 a大连市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70—2021年大连市最大冻土深度的气候倾向率为-6.9 cm/10 a,年平均冻土持续时间为117 d,年变化为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7.2 d/10 a;冻土开始日期推迟、结束日期提前,平均开始日期和结束日期分别为11月20日和3月18日。冻土最大冻结深度具有4类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其中以16~26 a的周期变化最显著。相关关系分析表明,近51 a大连市地温、气温、极端最低气温与最大冻土深度均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地温对冻土最大深度的影响最为显著。

期刊论文 2025-06-25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中亚山地的典型冰川,研究其水文特征对区域水资源、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加速退缩,改变了区域的水文过程。为探究山地冰川水文过程及其垂直变化规律,利用M-K方法检验1号冰川1989—2019年的冰川物质平衡序列,识别突变年份及变化趋势,依据物质平衡线将1号冰川划分为积累区和消融区,并通过小波分析探讨其水文过程的周期、频率和相位特征。结果表明:①1号冰川物质平衡于1993年和1996年发生突变,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②积累区和消融区物质平衡对降水和气温的响应具有多尺度效应,以一年共振周期为主,滞后响应时间约半年;③消融区与积累区的物质平衡存在半年短周期和一年长周期共振,两者的水文传递过程具有即时响应效应;④降水、消融区物质平衡和蒸发对冰川区总径流的影响均为一年的共振周期,总径流对降水和蒸发的响应滞后为1~2个月,对冰川融水的滞后响应约半年。在气象-冰川物质平衡-冰川区总径流过程中,冰川作为水资源固体库,其物质平衡受气象因素影响,并以较缓慢的速度补给径流。

期刊论文 2025-04-21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中亚山地的典型冰川,研究其水文特征对区域水资源、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加速退缩,改变了区域的水文过程。为探究山地冰川水文过程及其垂直变化规律,利用M-K方法检验1号冰川1989—2019年的冰川物质平衡序列,识别突变年份及变化趋势,依据物质平衡线将1号冰川划分为积累区和消融区,并通过小波分析探讨其水文过程的周期、频率和相位特征。结果表明:①1号冰川物质平衡于1993年和1996年发生突变,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②积累区和消融区物质平衡对降水和气温的响应具有多尺度效应,以一年共振周期为主,滞后响应时间约半年;③消融区与积累区的物质平衡存在半年短周期和一年长周期共振,两者的水文传递过程具有即时响应效应;④降水、消融区物质平衡和蒸发对冰川区总径流的影响均为一年的共振周期,总径流对降水和蒸发的响应滞后为1~2个月,对冰川融水的滞后响应约半年。在气象-冰川物质平衡-冰川区总径流过程中,冰川作为水资源固体库,其物质平衡受气象因素影响,并以较缓慢的速度补给径流。

期刊论文 2025-04-21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中亚山地的典型冰川,研究其水文特征对区域水资源、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加速退缩,改变了区域的水文过程。为探究山地冰川水文过程及其垂直变化规律,利用M-K方法检验1号冰川1989—2019年的冰川物质平衡序列,识别突变年份及变化趋势,依据物质平衡线将1号冰川划分为积累区和消融区,并通过小波分析探讨其水文过程的周期、频率和相位特征。结果表明:①1号冰川物质平衡于1993年和1996年发生突变,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②积累区和消融区物质平衡对降水和气温的响应具有多尺度效应,以一年共振周期为主,滞后响应时间约半年;③消融区与积累区的物质平衡存在半年短周期和一年长周期共振,两者的水文传递过程具有即时响应效应;④降水、消融区物质平衡和蒸发对冰川区总径流的影响均为一年的共振周期,总径流对降水和蒸发的响应滞后为1~2个月,对冰川融水的滞后响应约半年。在气象-冰川物质平衡-冰川区总径流过程中,冰川作为水资源固体库,其物质平衡受气象因素影响,并以较缓慢的速度补给径流。

期刊论文 2025-04-21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中亚山地的典型冰川,研究其水文特征对区域水资源、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加速退缩,改变了区域的水文过程。为探究山地冰川水文过程及其垂直变化规律,利用M-K方法检验1号冰川1989—2019年的冰川物质平衡序列,识别突变年份及变化趋势,依据物质平衡线将1号冰川划分为积累区和消融区,并通过小波分析探讨其水文过程的周期、频率和相位特征。结果表明:①1号冰川物质平衡于1993年和1996年发生突变,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②积累区和消融区物质平衡对降水和气温的响应具有多尺度效应,以一年共振周期为主,滞后响应时间约半年;③消融区与积累区的物质平衡存在半年短周期和一年长周期共振,两者的水文传递过程具有即时响应效应;④降水、消融区物质平衡和蒸发对冰川区总径流的影响均为一年的共振周期,总径流对降水和蒸发的响应滞后为1~2个月,对冰川融水的滞后响应约半年。在气象-冰川物质平衡-冰川区总径流过程中,冰川作为水资源固体库,其物质平衡受气象因素影响,并以较缓慢的速度补给径流。

期刊论文 2025-04-21

利用赤峰市1972-2021年最大冻土深度数据,运用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法,分析了赤峰市近50 a最大冻土深度的年际变化趋势、突变特征及周期性;利用相关分析法揭示赤峰市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的气象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赤峰市最大冻土深度近50 a呈显著下降趋势,气候倾斜率为-1.07cm·a-1;1982年赤峰市最大冻土深度发生突变;通过小波分析可以看出近50a赤峰市存在10a的主周期;气温、地面温度的升高是赤峰市最大冻土深度变浅的主要因素。

期刊论文 2023-04-10 DOI: 10.16647/j.cnki.cn15-1369/X.2023.01.008

利用赤峰市1972-2021年最大冻土深度数据,运用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法,分析了赤峰市近50 a最大冻土深度的年际变化趋势、突变特征及周期性;利用相关分析法揭示赤峰市最大冻土深度变化的气象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赤峰市最大冻土深度近50 a呈显著下降趋势,气候倾斜率为-1.07cm·a-1;1982年赤峰市最大冻土深度发生突变;通过小波分析可以看出近50a赤峰市存在10a的主周期;气温、地面温度的升高是赤峰市最大冻土深度变浅的主要因素。

期刊论文 2023-04-10 DOI: 10.16647/j.cnki.cn15-1369/X.2023.01.008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20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