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积雪草酸改善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利用高脂饲料和链脲佐菌素构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评估不同浓度积雪草酸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糖调节作用,筛选积雪草酸最佳治疗浓度。体外采用棕榈酸处理小鼠胰岛构建2型糖尿病胰岛模型。针对积雪草酸处理后体内、外胰岛模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胰岛β细胞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功能、胰岛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胰岛内腺苷三磷酸(ATP)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胰岛β细胞成熟标志蛋白尿皮质素(Ucn)3及线粒体融合蛋白(Mfn)2表达变化。采用小干扰RNA干扰Mfn2或加用TNF-α处理胰岛后,考察积雪草酸对Ucn3表达及GSIS功能的调控作用。结果:体内实验显示,25 mg·kg-1·d-1积雪草酸具有较好的降糖效果,并改善稳态模型评价β细胞指数。积雪草酸可增加Mfn2和Ucn3蛋白表达,改善体内、外糖尿病模型β细胞GSIS功能(均P<0.05)。体外实验显示,积雪草酸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ATP生成量(P<0.05);干扰M...
目的 研究积雪草酸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450 mg·kg-1)及积雪草酸低、高剂量组(3、30 mg·kg-1),每组6只。小鼠自由饮用2.5%DSS溶液诱导建立UC模型,采用小鼠体质量变化及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来评价造模效果。采用苏木素-伊红(HE)、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β水平;RT-qPCR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黏蛋白2(MUC2)、claudin-1、occludin、闭锁小带蛋白1(ZO-1)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MUC2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claudin-1、occludin、ZO-1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DAI评分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小鼠的结肠隐窝结构严重丧失,杯...
目的 探讨积雪草酸的抗肿瘤机制。方法 制备0.2 mL瘤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小鼠左下腹腹腔及右上肢腋部皮下以复制腹水瘤及实体瘤小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均随机分为模型组(等体积生理盐水)、5-氟尿嘧啶组(123.3 mg/kg)及积雪草酸高、中、低剂量组(100,75,50 mg/kg)。灌胃生理盐水或相应药物(每10 g体质量0.2 mL),每天1次,连续10 d。记录腹水瘤模型实验中小鼠体质量增长情况,生存时间,计算体质量增长率及生命延长率;记录实体瘤模型实验中小鼠体质量、瘤体质量、脏器质量,计算抑瘤率(IR)、脾脏指数、肝脏指数及胸腺指数;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小鼠瘤体及脾脏组织病理形态,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瘤体中热休克蛋白90(Hsp9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腹水瘤小鼠模型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体质量增长均较缓慢、生存时间均显著延长(P <0.05),积雪草酸高剂量组尤为显著。实体瘤模型小鼠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5-氟尿嘧啶组和积雪草酸高剂量组小鼠脾...
目的 基于TXNIP/NLRP3信号通路探讨积雪草酸(ASA)对糖尿病肾病小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6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积雪草酸低、中、高剂量组(10、20、40 mg·kg-1);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结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肾病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按设定剂量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8周。检测小鼠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水平,以及肾脏指数、24 h尿量、血清肌酐及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采用HE、Masson染色法观察肾脏组织病理改变;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18的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肾脏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E-cadherin、NLRP3的表达;RT-qPCR法检测肾脏组织TNF-α、IL-1β、IL-18、α-SMA、E-cadherin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组织TXNIP、NLRP3、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积雪草酸高剂量组小鼠的血糖水平显著降低(P<0.01),但积雪草酸对小...
【中文摘要】晕动病(motion sickness,MS)是因机体暴露于被动运动环境中,受不适宜的运动环境刺激,引起定向功能和平衡功能失调的正常保护性应激生理反应。晕动病时可引起头晕、头痛;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反应的综合征。在远洋航行、洲际飞行、航天飞行或长途乘车等情况下,乘员高发生率的晕动病可严重阻碍其作业能力。对晕动病进行防治研究,对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南/北极考察、远洋测量、航天飞行)乃至居民旅游旅行的医学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晕动病研究之所以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缺乏模拟人体实际的晕动病模型和客观评估指标是其瓶颈。筛选和研制防治晕动病的新药需要一种切实可行、操作简便、效率较高的实验性晕动病药效学模型。本申请以正常生理反应为基础,选择小鼠热板舔后足潜伏期为晕动病的评估指标,能随旋转刺激强度加强而延长热板反应,有效药物能剂量依赖地抑制热板反应,是一种特异而实用的晕动病药效学新模型。
2005-01目的 为了解冻土毛霉黄色变种对小白鼠的致病性。方法 对经睾丸、腹腔和静脉注射该菌悬液的 6 3只小白鼠 ,分别于接种后的 7、 14、 2 1、 2 8和 35天取材培养及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3组小白鼠的脑、心和肺组织于 7~ 35天取材培养均为阴性 ,睾丸组于 7~ 2 8天睾丸培养阳性 ,腹腔和静脉组的肝、脾、肾、肠和肠系膜于 7~ 2 1天培养阳性。部分小白鼠脏器出现肿大和脓肿 ,脏器脓肿直接镜检可见粗大、无分隔直角分枝菌丝 ,组织病理切片经HE、PAS、GMS染色 ,可见部分小鼠睾丸、肝、脾、小肠、肠系膜和腹壁脓肿 ,脓肿呈干酪样坏死和见粗大菌丝 ,未见侵犯血管所致栓塞和坏死 ,腹腔组脓肿累及脏器较多。结论 冻土毛霉黄色变种具有致病性 ,无侵血管特性及不易侵犯脑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