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冻区尾矿坝堆积过程中受外界温度影响易在库内形成季节性冻土层,显著影响尾矿库坝渗流特性及稳定状态。为研究库内冻土赋存和消融过程对尾矿坝稳定性的影响,以东北地区某尾矿库为研究对象,采用钻探、井温测试、室内三轴剪切试验等方法查明了库区内部的初始温度分布及尾矿土样力学参数规律,并基于尾矿砂力水热耦合特性,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寒季冻区尾矿坝稳定性的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土样的黏聚力、内摩擦角和含水率具有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冻土消融作用容易诱发尾矿坝失稳破坏,整个融化期间,坝体稳定性下降幅度约为11.8%。此外,外界温度对尾矿坝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坝体中上层,随着深度的增加坝体内温度变化幅度减小;当遇到极端天气,库区可能存在多层冻土层的情况,易导致尾矿库浸润线抬升,从而降低坝体稳定性。通过采取破冰作业破坏冻土完整性,可加快冻土消融速率以确保尾矿坝体稳定性。研究成果可为寒区尾矿库内冻土演化及其对坝体稳定性影响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也可对其他类似工程研究提供了参考借鉴。
季冻区尾矿坝堆积过程中受外界温度影响易在库内形成季节性冻土层,显著影响尾矿库坝渗流特性及稳定状态。为研究库内冻土赋存和消融过程对尾矿坝稳定性的影响,以东北地区某尾矿库为研究对象,采用钻探、井温测试、室内三轴剪切试验等方法查明了库区内部的初始温度分布及尾矿土样力学参数规律,并基于尾矿砂力水热耦合特性,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寒季冻区尾矿坝稳定性的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土样的黏聚力、内摩擦角和含水率具有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冻土消融作用容易诱发尾矿坝失稳破坏,整个融化期间,坝体稳定性下降幅度约为11.8%。此外,外界温度对尾矿坝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坝体中上层,随着深度的增加坝体内温度变化幅度减小;当遇到极端天气,库区可能存在多层冻土层的情况,易导致尾矿库浸润线抬升,从而降低坝体稳定性。通过采取破冰作业破坏冻土完整性,可加快冻土消融速率以确保尾矿坝体稳定性。研究成果可为寒区尾矿库内冻土演化及其对坝体稳定性影响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也可对其他类似工程研究提供了参考借鉴。
季冻区尾矿坝堆积过程中受外界温度影响易在库内形成季节性冻土层,显著影响尾矿库坝渗流特性及稳定状态。为研究库内冻土赋存和消融过程对尾矿坝稳定性的影响,以东北地区某尾矿库为研究对象,采用钻探、井温测试、室内三轴剪切试验等方法查明了库区内部的初始温度分布及尾矿土样力学参数规律,并基于尾矿砂力水热耦合特性,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寒季冻区尾矿坝稳定性的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土样的黏聚力、内摩擦角和含水率具有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冻土消融作用容易诱发尾矿坝失稳破坏,整个融化期间,坝体稳定性下降幅度约为11.8%。此外,外界温度对尾矿坝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坝体中上层,随着深度的增加坝体内温度变化幅度减小;当遇到极端天气,库区可能存在多层冻土层的情况,易导致尾矿库浸润线抬升,从而降低坝体稳定性。通过采取破冰作业破坏冻土完整性,可加快冻土消融速率以确保尾矿坝体稳定性。研究成果可为寒区尾矿库内冻土演化及其对坝体稳定性影响分析提供理论依据,也可对其他类似工程研究提供了参考借鉴。
为了提升高寒地区渡槽混凝土的耐久性,开展三因素四水平(L164~3)的正交配合比抗冻性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掺量对渡槽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尾矿砂掺量则对渡槽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影响最为显著;当粉煤灰掺量定为15%,尾矿砂掺量定为40%,粗骨料粒径15~20mm,渡槽的抗冻性和导热性能达到最佳状态,100次冻融循环后的相对动弹性模量为86%,质量损失率为0.4%,导热系数为2.15W/m·k。
为了提升高寒地区渡槽混凝土的耐久性,开展三因素四水平(L164~3)的正交配合比抗冻性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掺量对渡槽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尾矿砂掺量则对渡槽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影响最为显著;当粉煤灰掺量定为15%,尾矿砂掺量定为40%,粗骨料粒径15~20mm,渡槽的抗冻性和导热性能达到最佳状态,100次冻融循环后的相对动弹性模量为86%,质量损失率为0.4%,导热系数为2.15W/m·k。
为了提升高寒地区渡槽混凝土的耐久性,开展三因素四水平(L164~3)的正交配合比抗冻性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掺量对渡槽混凝土抗冻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尾矿砂掺量则对渡槽混凝土的导热系数影响最为显著;当粉煤灰掺量定为15%,尾矿砂掺量定为40%,粗骨料粒径15~20mm,渡槽的抗冻性和导热性能达到最佳状态,100次冻融循环后的相对动弹性模量为86%,质量损失率为0.4%,导热系数为2.15W/m·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