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路基的安全性对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的监测资料及其他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该路段距青海湖较近且处于季节性冻土区等特点,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以青海湖水位上升、气候条件、冻土类型、水毁类型、路基结构和工程表观病害为主要因素的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路基安全性评价体系,并对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部分路基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为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的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
铁路路基的安全性对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的监测资料及其他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该路段距青海湖较近且处于季节性冻土区等特点,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以青海湖水位上升、气候条件、冻土类型、水毁类型、路基结构和工程表观病害为主要因素的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路基安全性评价体系,并对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部分路基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为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的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
铁路路基的安全性对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的监测资料及其他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该路段距青海湖较近且处于季节性冻土区等特点,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以青海湖水位上升、气候条件、冻土类型、水毁类型、路基结构和工程表观病害为主要因素的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路基安全性评价体系,并对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部分路基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为青藏铁路环青海湖路段的安全运营提供了保障。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达古冰山的地质遗迹,实现达古冰山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达古冰山地质公园2011—2019年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其2020—2030年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1—2019年,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变化总体表现为先快速下降、后快速上升、再快速下降、最后小幅上升的W形变化特征.空间分布上整体表现为东南好、西南差的分布特征.2020—2030年预测期内,研究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由2020年的“二好一差”(北部和东南好,西南差)劣化为2030年的“一好三差”(北部较好,东南、西南和道路差).为提升达古冰山园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建议对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劣化严重的区域采取提高植被覆盖度、调整游览步道、调控游客流量以及设置雨水导流渠等措施,以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生.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达古冰山的地质遗迹,实现达古冰山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达古冰山地质公园2011—2019年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其2020—2030年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1—2019年,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变化总体表现为先快速下降、后快速上升、再快速下降、最后小幅上升的W形变化特征.空间分布上整体表现为东南好、西南差的分布特征.2020—2030年预测期内,研究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由2020年的“二好一差”(北部和东南好,西南差)劣化为2030年的“一好三差”(北部较好,东南、西南和道路差).为提升达古冰山园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建议对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劣化严重的区域采取提高植被覆盖度、调整游览步道、调控游客流量以及设置雨水导流渠等措施,以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生.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达古冰山的地质遗迹,实现达古冰山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达古冰山地质公园2011—2019年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其2020—2030年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1—2019年,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变化总体表现为先快速下降、后快速上升、再快速下降、最后小幅上升的W形变化特征.空间分布上整体表现为东南好、西南差的分布特征.2020—2030年预测期内,研究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由2020年的“二好一差”(北部和东南好,西南差)劣化为2030年的“一好三差”(北部较好,东南、西南和道路差).为提升达古冰山园区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建议对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劣化严重的区域采取提高植被覆盖度、调整游览步道、调控游客流量以及设置雨水导流渠等措施,以实现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共生.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青藏铁路工程走廊内的多年冻土发生了严重退化,对人类安全、生态环境和多年冻土工程设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对青藏铁路工程走廊沿线多年冻土融沉风险进行评估是当务之急。由于现有的冻土融沉风险评估指数大多是静态的,未考虑地表冻融循环过程中的动态性变化,为了准确评估青藏铁路工程走廊的多年冻土融沉风险,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的多因子指数对青藏铁工程走廊沿线多年冻土融沉危险性进行评估。该指数融合了地面动态形变信息和静态地质灾害评估指数(容许承载力指数、危险区指数和融沉指数),地表形变速率通过小基线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AR, SBAS-InSAR)获取。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形变速率范围在-60~43 mm/y,均值为~7 mm/y;所提出的多因子指数评估结果显示青藏铁路工程走廊的多年冻土区以低危险地区为主,占比约60%,高危险地区的比例约为22%,且高危险最集中的地区是楚玛尔河至风火山,其中北麓河区域发生融沉灾害的可能...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青藏铁路工程走廊内的多年冻土发生了严重退化,对人类安全、生态环境和多年冻土工程设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对青藏铁路工程走廊沿线多年冻土融沉风险进行评估是当务之急。由于现有的冻土融沉风险评估指数大多是静态的,未考虑地表冻融循环过程中的动态性变化,为了准确评估青藏铁路工程走廊的多年冻土融沉风险,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的多因子指数对青藏铁工程走廊沿线多年冻土融沉危险性进行评估。该指数融合了地面动态形变信息和静态地质灾害评估指数(容许承载力指数、危险区指数和融沉指数),地表形变速率通过小基线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AR, SBAS-InSAR)获取。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形变速率范围在-60~43 mm/y,均值为~7 mm/y;所提出的多因子指数评估结果显示青藏铁路工程走廊的多年冻土区以低危险地区为主,占比约60%,高危险地区的比例约为22%,且高危险最集中的地区是楚玛尔河至风火山,其中北麓河区域发生融沉灾害的可能...
针对华北北部地区桩土界面的稳定性开展研究,采用往复直剪仪,在不同法向压力下进行常规直剪试验和往复直剪试验,重点探究了在负温条件下6种细粒含量(0%、10%、20%、30%、40%、50%)对冻土-混凝土界面冻结强度和剪切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细粒含量的增大,常规直剪条件下界面的峰值强度变大,冰胶结强度占比随之提高,且割线模量也不断变大;在往复剪切作用下,界面剪切刚度随剪切循环次数的增加不断衰减,30%细粒含量时界面的剪切刚度衰减幅度最大;虽然细粒的加入会增大界面的剪切刚度,提高界面抵抗变形的能力,但在往复剪切作用下细粒会使界面剪切刚度衰减幅度变大,不利于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往复剪切次数、细粒含量、环境负温对界面剪切刚度的影响权重分别为58.52%、25.40%、16.08%;该分析结果可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针对华北北部地区桩土界面的稳定性开展研究,采用往复直剪仪,在不同法向压力下进行常规直剪试验和往复直剪试验,重点探究了在负温条件下6种细粒含量(0%、10%、20%、30%、40%、50%)对冻土-混凝土界面冻结强度和剪切刚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细粒含量的增大,常规直剪条件下界面的峰值强度变大,冰胶结强度占比随之提高,且割线模量也不断变大;在往复剪切作用下,界面剪切刚度随剪切循环次数的增加不断衰减,30%细粒含量时界面的剪切刚度衰减幅度最大;虽然细粒的加入会增大界面的剪切刚度,提高界面抵抗变形的能力,但在往复剪切作用下细粒会使界面剪切刚度衰减幅度变大,不利于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往复剪切次数、细粒含量、环境负温对界面剪切刚度的影响权重分别为58.52%、25.40%、16.08%;该分析结果可为相关工程实践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