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11

北极热融湖作为多年冻土区典型热喀斯特景观之一,其分布和变化规律深刻影响着区域的生态植被、水文和碳循环过程。然而,对于整个北极热融湖分布特征和变化机制的理解仍然不足,为此,本文基于荟萃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热融湖的分布规律和变化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北极热融湖的分布和变化具有较强的时空异质性,且与多年冻土条件、岩石土壤类型、地下冰含量和土壤温度等密切相关。大部分北极热融湖分布在连续多年冻土区、地下冰含量高于10%、平均土壤温度在-4℃以上且存在一定垂向土壤温度差异的具有特定岩石和土壤类型的地区,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热融湖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总体上,北极热融湖的变化过程包括初始形成、中期扩张和晚期萎缩三大阶段,且受到水量与水热平衡的双重影响。热融湖作为反映多年冻土退化和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对北极生态系统碳循环、水文过程和生态环境变化等均具有深远影响。

期刊论文 2024-08-05

北极热融湖作为多年冻土区典型热喀斯特景观之一,其分布和变化规律深刻影响着区域的生态植被、水文和碳循环过程。然而,对于整个北极热融湖分布特征和变化机制的理解仍然不足,为此,本文基于荟萃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热融湖的分布规律和变化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北极热融湖的分布和变化具有较强的时空异质性,且与多年冻土条件、岩石土壤类型、地下冰含量和土壤温度等密切相关。大部分北极热融湖分布在连续多年冻土区、地下冰含量高于10%、平均土壤温度在-4℃以上且存在一定垂向土壤温度差异的具有特定岩石和土壤类型的地区,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热融湖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总体上,北极热融湖的变化过程包括初始形成、中期扩张和晚期萎缩三大阶段,且受到水量与水热平衡的双重影响。热融湖作为反映多年冻土退化和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对北极生态系统碳循环、水文过程和生态环境变化等均具有深远影响。

期刊论文 2024-08-05

北极热融湖作为多年冻土区典型热喀斯特景观之一,其分布和变化规律深刻影响着区域的生态植被、水文和碳循环过程。然而,对于整个北极热融湖分布特征和变化机制的理解仍然不足,为此,本文基于荟萃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热融湖的分布规律和变化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北极热融湖的分布和变化具有较强的时空异质性,且与多年冻土条件、岩石土壤类型、地下冰含量和土壤温度等密切相关。大部分北极热融湖分布在连续多年冻土区、地下冰含量高于10%、平均土壤温度在-4℃以上且存在一定垂向土壤温度差异的具有特定岩石和土壤类型的地区,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热融湖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总体上,北极热融湖的变化过程包括初始形成、中期扩张和晚期萎缩三大阶段,且受到水量与水热平衡的双重影响。热融湖作为反映多年冻土退化和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对北极生态系统碳循环、水文过程和生态环境变化等均具有深远影响。

期刊论文 2024-08-05

多年冻土地下冰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对高原生态、冻土环境以及冻土工程建设等都有深刻影响,但是目前对于青藏高原地下冰储量的研究很少。以祁连山中东部大通河源区为例,基于源区地貌分类、冻土分布等研究,利用源区多年冻土钻孔数据和公路地质勘测资料,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估算了多年冻土层地下冰储量。计算表明:大通河源区多年冻土层2.5~10.0m深度范围内地下冰总储量为(11.70±7.24)km3,单位体积含冰量为(0.396±0.245)m3。其中冰缘作用丘陵和冰缘湖沼平原等地貌区含冰量较高,而冰缘作用台地、冲积洪积平原则含冰量较低。在垂向上多年冻土上限附近含冰量最高,并随深度增大而缓慢减小。随着未来气候变暖、多年冻土退化以及环境变化,准确把握多年冻土区地下冰储量和分布特点对生态、水文地质、地质灾害预估、冻土工程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期刊论文 2018-07-16

多年冻土地下冰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对高原生态、冻土环境以及冻土工程建设等都有深刻影响,但是目前对于青藏高原地下冰储量的研究很少。以祁连山中东部大通河源区为例,基于源区地貌分类、冻土分布等研究,利用源区多年冻土钻孔数据和公路地质勘测资料,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估算了多年冻土层地下冰储量。计算表明:大通河源区多年冻土层2.5~10.0m深度范围内地下冰总储量为(11.70±7.24)km3,单位体积含冰量为(0.396±0.245)m3。其中冰缘作用丘陵和冰缘湖沼平原等地貌区含冰量较高,而冰缘作用台地、冲积洪积平原则含冰量较低。在垂向上多年冻土上限附近含冰量最高,并随深度增大而缓慢减小。随着未来气候变暖、多年冻土退化以及环境变化,准确把握多年冻土区地下冰储量和分布特点对生态、水文地质、地质灾害预估、冻土工程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期刊论文 2018-07-16

多年冻土地下冰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对高原生态、冻土环境以及冻土工程建设等都有深刻影响,但是目前对于青藏高原地下冰储量的研究很少。以祁连山中东部大通河源区为例,基于源区地貌分类、冻土分布等研究,利用源区多年冻土钻孔数据和公路地质勘测资料,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估算了多年冻土层地下冰储量。计算表明:大通河源区多年冻土层2.5~10.0m深度范围内地下冰总储量为(11.70±7.24)km3,单位体积含冰量为(0.396±0.245)m3。其中冰缘作用丘陵和冰缘湖沼平原等地貌区含冰量较高,而冰缘作用台地、冲积洪积平原则含冰量较低。在垂向上多年冻土上限附近含冰量最高,并随深度增大而缓慢减小。随着未来气候变暖、多年冻土退化以及环境变化,准确把握多年冻土区地下冰储量和分布特点对生态、水文地质、地质灾害预估、冻土工程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期刊论文 2018-07-16

岩性识别是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测井评价的基础,准确的岩性识别结果可以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寻找天然气水合物和评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针对漠河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科学钻探-2孔(MK-2孔)的钻探情况,利用已钻井段地层的岩心资料和常规测井资料,分别采用交会图法和支持向量机法对研究区的地层开展了岩性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有砂岩、泥岩、石灰岩、糜棱岩和泥质板岩5种岩石,其不同岩性的测井响应差异能够定性识别岩性;自然电位与电阻率测井参数的交会,能够有效的、定量识别研究区地层的岩性;支持向量机法所建立的岩性识别模型,对研究区地层的岩性识别率可达96.67%。所建立的测井识别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该区地层岩性识别问题,也为类似地区的天然气水合物地层测井评价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手段。

期刊论文 2013-07-11

利用地温及活动层水热观测资料,分析青藏公路沿线近年来影响多年冻土上限的变化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青藏公路沿线冻土上限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冻土上限的变化与近年来区域气候变化的趋势一致;近年来多年冻土上限下降0.1~0.5 m,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冻土上限下降的幅度也不同.气温变化是影响冻土上限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上限变化的幅度也还受地理环境及植被覆盖度和岩性所制约.研究多年冻土上限是将自然变化的控制条件转为人为控制因素,更好地为工程施工和建设服务.

期刊论文 2011-11-15

利用地温及活动层水热观测资料,分析青藏公路沿线近年来影响多年冻土上限的变化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青藏公路沿线冻土上限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冻土上限的变化与近年来区域气候变化的趋势一致;近年来多年冻土上限下降0.1~0.5 m,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冻土上限下降的幅度也不同.气温变化是影响冻土上限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上限变化的幅度也还受地理环境及植被覆盖度和岩性所制约.研究多年冻土上限是将自然变化的控制条件转为人为控制因素,更好地为工程施工和建设服务.

期刊论文 2011-11-15

利用地温及活动层水热观测资料,分析青藏公路沿线近年来影响多年冻土上限的变化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青藏公路沿线冻土上限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冻土上限的变化与近年来区域气候变化的趋势一致;近年来多年冻土上限下降0.1~0.5 m,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冻土上限下降的幅度也不同.气温变化是影响冻土上限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上限变化的幅度也还受地理环境及植被覆盖度和岩性所制约.研究多年冻土上限是将自然变化的控制条件转为人为控制因素,更好地为工程施工和建设服务.

期刊论文 2011-11-15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1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