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祁连山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区DK-8井岩心样品中的砂岩,利用模拟气合成含天然气水合物砂岩样品,并进行电阻率及介电常数研究。砂岩样品在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后电阻率明显增大。在温度震荡过程中,电阻率测量能检测到水合物或冰的二次形成。在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过程中,体系的介电常数变化规律复杂,在1 k Hz100 k Hz频段内,含水合物岩石的介电常数存在频散特性,频率高于100 k Hz,频散特性变弱。从介电常数的实验结果来看,基于介电常数的电法勘探技术可用来定性分析含水合物储层,但很难定量研究储层的水合物饱和度。
东亚季风北部边缘区冰期-间冰期尺度植被演替历史研究仍相当薄弱。本项目选择内蒙古东部乌拉盖湖长度为36.55米的U11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基于AMS 14C和OSL年代标尺,通过孢粉组合分析恢复最近两个冰期旋回湖区植被演替历史;利用已建立的温带东亚地区孢粉-气候转换函数定量重建湖区降水和温度的变化过程;力求揭示轨道尺度和千年尺度湖区气候、环境变迁的规律和机制。乌拉盖湖位于气候敏感带,U11岩芯沉积连续且分辨率高,21万年以来湖区植被演替与气候变化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认识我国北方半干旱区植被格局和降水分布在轨道尺度上的周期性变化和在亚轨道尺度上的快速突变,从而为准确评估未来环境发展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2014-01【中文摘要】兴凯湖是东北亚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俄界湖。在国内,本课题首次对兴凯湖钻孔沉积岩芯进行了多种环境代用指标的研究,通过对沉积岩芯中的孢粉、粒度、有机碳/氮及其稳定同位素、色度、磁化率等进行分析测试,揭示了兴凯湖地区28kaBP以来古气候环境演变。结果表明:27.7 ~25.5cal.ka B.P., 发育少量寒温性针叶林,呈现稀树草原景观,气候冷干;25.5~23.7cal.ka B.P.,为生长针叶树与阔叶树的草原植被,气候冷湿;23.7~19. 9cal. ka B.P.,为藜科、蒿属和禾本科为主的草原景观,气候转寒冷干燥,处于末次盛冰期;19. 9~14. 5cal. ka B.P., 流域植被藜科减少,蒿属增加, 盘星藻大量出现,处于阔叶稀树草原环境,气候向冷湿过渡;14.5~10. 8cal. ka B.P., 前期桦属和狐尾藻大量增加,中后期蒿属迅速增多, 由暖湿转为冷干;10. 8~1.0cal. ka B.P.为桦占优势的阔叶林景观,气候由温湿向暖干转化,进入全新世暖期;1. 0 ka B. P.以后, 为针阔叶混交林,气候转为凉干,也出现了森林砍伐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2009-01【中文摘要】本次研究通过对翁通-爪哇海台大洋钻探ODP 807站开展古海洋学研究,建立起西太平洋中更新世连续的地层古环境序列。研究揭示赤道太平洋东-西向的不对称格局在更新世约1.6百万年最终形成,且主要表现在次表层水的变化上,可能与南大洋深部水的重组有关。在此基础上,对中更新世距今60-120万年时间段进行样品加密分析,时间分辨率达~500年/样,发现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不仅表现在轨道周期的变化上,同时也体现在千年尺度快速气候波动的变化特征上,且采用浮游有孔虫Mg/Ca比值恢复的表层海水古温度与北半球冰盖体积的增减基本呈同步变化的趋势,说明热带海区的快速气候波动与高纬冰盖的变化有着密切关联。这一结果也得到了南海北部ODP1144站高分辨率古海洋学记录(稳定同位素、Mg/Ca比值古温度、XRF元素岩芯扫描等)的进一步证实。该项研究为探讨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以及热带快速气候变化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