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高山地区地衣物种多样性,查明地衣群落物种组成特征是地衣生态学的热点问题。根据野外调查和实验数据,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天山一号冰川岩面生地衣进行数量分类,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岩面生地衣物种组成与环境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TWINSPAN分析和DCA排序将一号冰川的46种岩面生地衣分为7个群丛。其中,群丛-3和群丛-5的Simpson’s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大,群丛-3和群丛-5的Simpson’s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3、2.9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3、2.87;其次群丛-2的Simpson’s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2和2.68;群丛-7的多样性最低,Simpson’s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8和1.82。群丛-1和群丛-3的相似性指数最大为0.72;其次,群丛-1和群丛-2、群丛-3和群丛-5的相似性指数均为0.67;群丛-2和群丛-7、群丛-5和群丛-7的相似性最低,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25、0.26。天山一号冰...
保护高山地区地衣物种多样性,查明地衣群落物种组成特征是地衣生态学的热点问题。根据野外调查和实验数据,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天山一号冰川岩面生地衣进行数量分类,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岩面生地衣物种组成与环境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TWINSPAN分析和DCA排序将一号冰川的46种岩面生地衣分为7个群丛。其中,群丛-3和群丛-5的Simpson’s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大,群丛-3和群丛-5的Simpson’s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3、2.9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3、2.87;其次群丛-2的Simpson’s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2和2.68;群丛-7的多样性最低,Simpson’s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8和1.82。群丛-1和群丛-3的相似性指数最大为0.72;其次,群丛-1和群丛-2、群丛-3和群丛-5的相似性指数均为0.67;群丛-2和群丛-7、群丛-5和群丛-7的相似性最低,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25、0.26。天山一号冰...
保护高山地区地衣物种多样性,查明地衣群落物种组成特征是地衣生态学的热点问题。根据野外调查和实验数据,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天山一号冰川岩面生地衣进行数量分类,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分析岩面生地衣物种组成与环境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TWINSPAN分析和DCA排序将一号冰川的46种岩面生地衣分为7个群丛。其中,群丛-3和群丛-5的Simpson’s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最大,群丛-3和群丛-5的Simpson’s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3、2.9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3、2.87;其次群丛-2的Simpson’s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2和2.68;群丛-7的多样性最低,Simpson’s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8和1.82。群丛-1和群丛-3的相似性指数最大为0.72;其次,群丛-1和群丛-2、群丛-3和群丛-5的相似性指数均为0.67;群丛-2和群丛-7、群丛-5和群丛-7的相似性最低,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25、0.26。天山一号冰...
为了查明天山一号冰川岩面生地衣群落主要种群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特点及其分布格局,沿海拔梯度设立15个样方,利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30种岩面生地衣的生态位特征,并以生态位重叠值为指标,应用聚类分析和主坐标排序法对它们进行了分类,用最小生成树对其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岩面生地衣生态位宽度属于中等偏窄,其中丽石黄衣Xanthoria elegans(Link) Th. Fr.和地图衣Rhizocarpon geographicum(L.) DC.的Shannon-Wiener和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最大,广泛的分布在研究区不同海拔的各个样方,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对群落结构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区地衣种对间生态位重叠现象普遍,但大部分重叠值偏低,物种间形成了生态位的分化,且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最小生成树反映了地衣种对间在生境因子上的相似性,与聚类分析和主坐标排序结果一致,将30种岩面生地衣分成3个生态类群。
为了查明天山一号冰川岩面生地衣群落主要种群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特点及其分布格局,沿海拔梯度设立15个样方,利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30种岩面生地衣的生态位特征,并以生态位重叠值为指标,应用聚类分析和主坐标排序法对它们进行了分类,用最小生成树对其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岩面生地衣生态位宽度属于中等偏窄,其中丽石黄衣Xanthoria elegans(Link) Th. Fr.和地图衣Rhizocarpon geographicum(L.) DC.的Shannon-Wiener和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最大,广泛的分布在研究区不同海拔的各个样方,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对群落结构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区地衣种对间生态位重叠现象普遍,但大部分重叠值偏低,物种间形成了生态位的分化,且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最小生成树反映了地衣种对间在生境因子上的相似性,与聚类分析和主坐标排序结果一致,将30种岩面生地衣分成3个生态类群。
为了查明天山一号冰川岩面生地衣群落主要种群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特点及其分布格局,沿海拔梯度设立15个样方,利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30种岩面生地衣的生态位特征,并以生态位重叠值为指标,应用聚类分析和主坐标排序法对它们进行了分类,用最小生成树对其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岩面生地衣生态位宽度属于中等偏窄,其中丽石黄衣Xanthoria elegans(Link) Th. Fr.和地图衣Rhizocarpon geographicum(L.) DC.的Shannon-Wiener和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最大,广泛的分布在研究区不同海拔的各个样方,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对群落结构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区地衣种对间生态位重叠现象普遍,但大部分重叠值偏低,物种间形成了生态位的分化,且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最小生成树反映了地衣种对间在生境因子上的相似性,与聚类分析和主坐标排序结果一致,将30种岩面生地衣分成3个生态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