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取自北极克罗斯峡湾的沉积物岩芯进行了沉积组分分析和放射性年代测定,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粒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和沉积类型变化,以揭示过去几十年高纬度冰川前沿峡湾地区发生的环境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沉积速率(0.35 cm/a)显著增加,约为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2倍(0.16 cm/a). 20世纪90年代以后平均粒径和中值粒径增大,出现了显著的沉积物粗化现象.同时,分选性下降,偏度向正偏变化,峰态波动增大,粒度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沉积环境的改变反映出近三十年来克罗斯峡湾地区发生了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引起冰川的快速融化,进而增加了高纬度冰川前沿峡湾地区的陆源物质输入.
对取自北极克罗斯峡湾的沉积物岩芯进行了沉积组分分析和放射性年代测定,探讨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粒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和沉积类型变化,以揭示过去几十年高纬度冰川前沿峡湾地区发生的环境变化.结果表明,该区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沉积速率(0.35 cm/a)显著增加,约为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2倍(0.16 cm/a). 20世纪90年代以后平均粒径和中值粒径增大,出现了显著的沉积物粗化现象.同时,分选性下降,偏度向正偏变化,峰态波动增大,粒度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沉积环境的改变反映出近三十年来克罗斯峡湾地区发生了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引起冰川的快速融化,进而增加了高纬度冰川前沿峡湾地区的陆源物质输入.
努普·康格鲁阿(Nuup Kangerlua)峡湾的叶绿素a(Chl a)浓度的时空分布对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基于此,结合通过C2RCC算法对Sentinel-3 OLCI反演得到的Chl a数据、OSTIA海表面温度(SST)数据以及Nuuk气象站数据,对2016—2020年该区域的Chl a浓度分布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在峡湾入口端, Chl a的分布主要受风力和海温的影响,在9月风力最强盛时达到最大;而在冰川出水口端,除风力和水温外,在冰川融水的作用下,浮游植物在春季爆发后,还伴随有秋季二次爆发。
努普·康格鲁阿(Nuup Kangerlua)峡湾的叶绿素a(Chl a)浓度的时空分布对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基于此,结合通过C2RCC算法对Sentinel-3 OLCI反演得到的Chl a数据、OSTIA海表面温度(SST)数据以及Nuuk气象站数据,对2016—2020年该区域的Chl a浓度分布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在峡湾入口端, Chl a的分布主要受风力和海温的影响,在9月风力最强盛时达到最大;而在冰川出水口端,除风力和水温外,在冰川融水的作用下,浮游植物在春季爆发后,还伴随有秋季二次爆发。
峡湾是开阔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连接区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峡湾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正发生剧烈的变化。峡湾的特殊地形以及生物地球化学特性使其成为有机碳埋藏和储存的重要区域。研究表明,全球峡湾的平均有机碳累积速率高达54 gC·m-2·a-1,有机碳埋藏量为18×1012 gC·a-1,约占全球海洋有机碳埋藏量的11%,有巨大的储碳潜力。极地峡湾由于存在冰川作用,其沉积有机碳的输入、迁移转化和埋藏呈现与温带峡湾不同的特征。极地峡湾湾内以及各峡湾之间的沉积有机碳来源、组成和累积、埋藏速率均存在空间差异,湾内表现为由峡湾前端向湾口方向的梯度变化;各峡湾之间表现为有冰川的峡湾比无冰川的峡湾有更高的碳累积速率;沉积有机碳组成差异受到淡水和海水输入的影响。厘清峡湾沉积有机碳的来源对认识峡湾有机碳埋藏至关重要,通过测定总有机碳及单体化合物放射性碳同位素可实现对不同来源有机碳的定量估算。全球变暖使冰川快速消融,导致极地峡湾表现出不同的有机碳累积或埋藏特征,而在全球碳循环中,极地峡湾捕获和埋藏有机碳的能力是否能...
峡湾是开阔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连接区域,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峡湾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正发生剧烈的变化。峡湾的特殊地形以及生物地球化学特性使其成为有机碳埋藏和储存的重要区域。研究表明,全球峡湾的平均有机碳累积速率高达54 gC·m-2·a-1,有机碳埋藏量为18×1012 gC·a-1,约占全球海洋有机碳埋藏量的11%,有巨大的储碳潜力。极地峡湾由于存在冰川作用,其沉积有机碳的输入、迁移转化和埋藏呈现与温带峡湾不同的特征。极地峡湾湾内以及各峡湾之间的沉积有机碳来源、组成和累积、埋藏速率均存在空间差异,湾内表现为由峡湾前端向湾口方向的梯度变化;各峡湾之间表现为有冰川的峡湾比无冰川的峡湾有更高的碳累积速率;沉积有机碳组成差异受到淡水和海水输入的影响。厘清峡湾沉积有机碳的来源对认识峡湾有机碳埋藏至关重要,通过测定总有机碳及单体化合物放射性碳同位素可实现对不同来源有机碳的定量估算。全球变暖使冰川快速消融,导致极地峡湾表现出不同的有机碳累积或埋藏特征,而在全球碳循环中,极地峡湾捕获和埋藏有机碳的能力是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