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6

青藏高原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重现期洪水量级计算可为当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以帕隆藏布江流域为研究区,将分布式水文模型VIC-Glacier与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以及冰川未来变化预估结果,推求未来近期(2027—2040年)、中期(2047—2060年)、远期(2087—2100年)在中等强迫(SSP2-4.5)和高强迫(SSP5-8.5)情景下不同重现期的洪水量级。结果表明:帕隆藏布江流域洪水量级及其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特征;未来气候情景下,冰川覆盖面积减少、降水量增加导致径流组分发生改变;对于有冰川覆盖流域,不同重现期洪水量级未来整体呈现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6.46%~32.27%;对于无冰川覆盖流域,不同重现期洪水量级未来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增加幅度为2.87%~15.52%。

期刊论文 2025-03-19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5.02.014

青藏高原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重现期洪水量级计算可为当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以帕隆藏布江流域为研究区,将分布式水文模型VIC-Glacier与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以及冰川未来变化预估结果,推求未来近期(2027—2040年)、中期(2047—2060年)、远期(2087—2100年)在中等强迫(SSP2-4.5)和高强迫(SSP5-8.5)情景下不同重现期的洪水量级。结果表明:帕隆藏布江流域洪水量级及其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特征;未来气候情景下,冰川覆盖面积减少、降水量增加导致径流组分发生改变;对于有冰川覆盖流域,不同重现期洪水量级未来整体呈现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6.46%~32.27%;对于无冰川覆盖流域,不同重现期洪水量级未来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增加幅度为2.87%~15.52%。

期刊论文 2025-03-19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5.02.014

青藏高原地区水能资源丰富,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重现期洪水量级计算可为当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以帕隆藏布江流域为研究区,将分布式水文模型VIC-Glacier与可解释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基于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以及冰川未来变化预估结果,推求未来近期(2027—2040年)、中期(2047—2060年)、远期(2087—2100年)在中等强迫(SSP2-4.5)和高强迫(SSP5-8.5)情景下不同重现期的洪水量级。结果表明:帕隆藏布江流域洪水量级及其变化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特征;未来气候情景下,冰川覆盖面积减少、降水量增加导致径流组分发生改变;对于有冰川覆盖流域,不同重现期洪水量级未来整体呈现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6.46%~32.27%;对于无冰川覆盖流域,不同重现期洪水量级未来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增加幅度为2.87%~15.52%。

期刊论文 2025-03-19 DOI: 10.14042/j.cnki.32.1309.2025.02.014

冰川泥石流作为高原高寒山区的典型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特征。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高精度冰川泥石流的早期识别模型。以帕隆藏布流域为研究区,综合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提取多维特征指标数据集,通过对比分析基于四种机器学习算法的精确性和泛化性来优选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RF)算法的层级模型在冰川泥石流的大类和子类早期识别中具有较高的精确性(>95%)和泛化性(>87%),基于该模型在研究区内识别出降雨型泥石流46处,冰川型泥石流93处。其中冰(雪)崩型、冰川降雨融合型和冰湖(堰塞湖)溃决型冰川泥石流分别占比34.4%、32.3%和33.3%。基于早期识别结果探究不同类型泥石流的分区规律并针对性提出相应防灾减灾建议。研究成果为高寒山区冰川泥石流的后续研究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

期刊论文 2025-03-17

冰川泥石流作为高原高寒山区的典型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特征。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高精度冰川泥石流的早期识别模型。以帕隆藏布流域为研究区,综合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提取多维特征指标数据集,通过对比分析基于四种机器学习算法的精确性和泛化性来优选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RF)算法的层级模型在冰川泥石流的大类和子类早期识别中具有较高的精确性(>95%)和泛化性(>87%),基于该模型在研究区内识别出降雨型泥石流46处,冰川型泥石流93处。其中冰(雪)崩型、冰川降雨融合型和冰湖(堰塞湖)溃决型冰川泥石流分别占比34.4%、32.3%和33.3%。基于早期识别结果探究不同类型泥石流的分区规律并针对性提出相应防灾减灾建议。研究成果为高寒山区冰川泥石流的后续研究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

期刊论文 2025-03-17

冰川泥石流作为高原高寒山区的典型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特征。本研究旨在探索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高精度冰川泥石流的早期识别模型。以帕隆藏布流域为研究区,综合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提取多维特征指标数据集,通过对比分析基于四种机器学习算法的精确性和泛化性来优选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RF)算法的层级模型在冰川泥石流的大类和子类早期识别中具有较高的精确性(>95%)和泛化性(>87%),基于该模型在研究区内识别出降雨型泥石流46处,冰川型泥石流93处。其中冰(雪)崩型、冰川降雨融合型和冰湖(堰塞湖)溃决型冰川泥石流分别占比34.4%、32.3%和33.3%。基于早期识别结果探究不同类型泥石流的分区规律并针对性提出相应防灾减灾建议。研究成果为高寒山区冰川泥石流的后续研究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

期刊论文 2025-03-17

帕隆藏布流域的冰雪及其衍生灾害进入高发期。大量前期研究基于现场调查与遥感技术,对帕隆藏布流域历史雪崩进行了统计分析,然而针对域内积雪特性研究却鲜有文献报道。本文通过气象数据收集整理、积雪调查与雪坑物理特性测量,分析了帕隆藏布流域降雪变化趋势、积雪物理特性与分布特征。数据表明:(1)1970—2020年,帕隆藏布流域冬春季平均气温显著升高,降水量波动幅度增大,气候不稳定性增强,2000年以来相对湿度与最大风速显著减小。(2)冬春季(冷季)气候变暖,雪崩发生区正温日数增加。波密地区年降水量、冷季降水量明显增加,极端强降雪增加,积雪消融活跃,同时强风多,相对湿度大(平均大于50%),为雪崩发生创造了物质与热量条件。(3)帕隆藏布流域属于稳定季节性积雪区,域内积雪含水量变化范围为1%~2%,表层以下雪坑积雪含水量低;积雪密度多为0.1~0.2 g·cm-3,表层因不同程度板结而密度稍高;积雪温度随深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局部可能为0℃以上。(4)域内积雪呈现自东南向西北减薄、自河谷向山顶增大趋势,西南、南与东南坡向积雪分布明显比其他坡向多,阳坡积雪多于阴坡。2003—2015...

期刊论文 2025-01-17 DOI: 10.16089/j.cnki.1008-2786.000858

帕隆藏布流域的冰雪及其衍生灾害进入高发期。大量前期研究基于现场调查与遥感技术,对帕隆藏布流域历史雪崩进行了统计分析,然而针对域内积雪特性研究却鲜有文献报道。本文通过气象数据收集整理、积雪调查与雪坑物理特性测量,分析了帕隆藏布流域降雪变化趋势、积雪物理特性与分布特征。数据表明:(1)1970—2020年,帕隆藏布流域冬春季平均气温显著升高,降水量波动幅度增大,气候不稳定性增强,2000年以来相对湿度与最大风速显著减小。(2)冬春季(冷季)气候变暖,雪崩发生区正温日数增加。波密地区年降水量、冷季降水量明显增加,极端强降雪增加,积雪消融活跃,同时强风多,相对湿度大(平均大于50%),为雪崩发生创造了物质与热量条件。(3)帕隆藏布流域属于稳定季节性积雪区,域内积雪含水量变化范围为1%~2%,表层以下雪坑积雪含水量低;积雪密度多为0.1~0.2 g·cm-3,表层因不同程度板结而密度稍高;积雪温度随深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局部可能为0℃以上。(4)域内积雪呈现自东南向西北减薄、自河谷向山顶增大趋势,西南、南与东南坡向积雪分布明显比其他坡向多,阳坡积雪多于阴坡。2003—2015...

期刊论文 2025-01-17 DOI: 10.16089/j.cnki.1008-2786.000858

河流沉积与地貌对构造与气候的变化极为敏感,可记录区域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环境演变等多方面的丰富信息。由于独特的构造背景与气候条件,帕隆藏布不仅成为雅鲁藏布水系水量最大的支流,而且其流域在藏东南地区占有重要的地位。帕隆藏布流域内地表过程活跃且河流地貌演化过程快速,是揭示青藏高原东南部构造地貌演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该河流地貌的形态学和沉积学分析发现,帕隆藏布河流形态具有明显的线状特征,其干流近似直线展布,而主要支流呈羽状分布,两者多呈直角交汇,表明河流形态明显受到嘉黎断裂带的构造形迹控制。进一步利用光释光和14C定年方法,对帕隆藏布的晚第四纪河流地貌演化,尤其是干流和东久河支流的晚第四纪河流阶地进行研究后发现,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导致帕隆藏布的晚第四纪河流地貌呈现出典型的分段式特征,根据海拔高度主要可划分为3段:1)海拔2 600 m以下的河谷地貌呈V形峡谷,河谷比降大,阶地沉积年龄均在9.0~2.0 kaBP间,沉积属性以河流相和坡积相为主,表明是全新世以来气候变暖条件下形成的;2)海拔2 600~3 300 m的中游段河谷呈冰蚀围谷盆地、U形槽谷等,河谷比降小,...

期刊论文 2024-03-13

与广泛分布于干旱河谷的宽级配砾石土体特征不同,冰碛土广泛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属粗大颗粒多、粘粒含量少、摩擦阻力大、粘滞阻力小的宽级配砾石土体。在冰川融雪与降雨的共同作用下冰碛土体可失稳并起动泥石流,形成灾害。针对冰碛土体起动泥石流机理研究薄弱的现状,本文选取波密县帕隆藏布流域的支流嘎弄沟一冰碛土堆积坡面,通过模拟降水与冰雪融水起动冰川泥石流实验,比较不同颗粒组成、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土体起动泥石流特征,分析其起动成因及力学特性,探讨冰碛土体起动泥石流的机理。研究发现冰碛土体失稳起动泥石流是粘滞阻力降低、孔隙水压力升高、拖曳力与渗流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起动过程受粘土颗粒含量和径流类型的影响。当粘粒含量较高时(>3%),土体通过铲蚀与面蚀形成泥石流;粘粒含量中低时(不高于3%),大部分坡面土体主要经掏蚀与坍塌起动泥石流;粘粒含量过低时(<0.32%),土体难以起动泥石流。在降水作用下土体孔隙水压力迅速增加,易造成土体破坏,起动泥石流;而在冰雪融水的作用下,土体孔隙水压力波动幅度不大时,土体同样可能发生失稳破坏起动泥石流。

期刊论文 2024-03-13
  • 首页
  • 1
  • 2
  • 3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26条,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