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2

冰川物质平衡是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小冬克玛底冰川是青藏高原腹地开展冰川物质平衡观测最早的一条冰川,本文基于小冬克玛底冰川2005—2023年的花杆、雪坑及气象资料,计算并分析了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特征。结果表明:2005—2023年间,小冬克玛底冰川整体上呈加速消融趋势,累积物质平衡量为(-6 286±154) mm w.e.,在冰川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相当于冰川减薄(6.98±0.17) m。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多年变化虽有波动,但持续增强的负平衡趋势证明该冰川仍然长时间处于严重的物质亏损状态,整体消融趋势未改。2005—2023年间观测点的物质平衡量与高程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物质平衡梯度年际波动呈微弱增大的趋势,物质平衡梯度平均值为(0.63±0.07) m w.e.·(100m)-1。2005—2023年间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ELA)变化较大,总体呈微弱的上升趋势,多年平均ELA为(5 740±20) m,2023年ELA达到5 660 m。积累区面积比率(accumulation...

期刊论文 2025-05-09

冰川物质平衡是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小冬克玛底冰川是青藏高原腹地开展冰川物质平衡观测最早的一条冰川,本文基于小冬克玛底冰川2005—2023年的花杆、雪坑及气象资料,计算并分析了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特征。结果表明:2005—2023年间,小冬克玛底冰川整体上呈加速消融趋势,累积物质平衡量为(-6 286±154) mm w.e.,在冰川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相当于冰川减薄(6.98±0.17) m。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多年变化虽有波动,但持续增强的负平衡趋势证明该冰川仍然长时间处于严重的物质亏损状态,整体消融趋势未改。2005—2023年间观测点的物质平衡量与高程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物质平衡梯度年际波动呈微弱增大的趋势,物质平衡梯度平均值为(0.63±0.07) m w.e.·(100m)-1。2005—2023年间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ELA)变化较大,总体呈微弱的上升趋势,多年平均ELA为(5 740±20) m,2023年ELA达到5 660 m。积累区面积比率(accumulation...

期刊论文 2025-05-09

冰川物质平衡是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之一。小冬克玛底冰川是青藏高原腹地开展冰川物质平衡观测最早的一条冰川,本文基于小冬克玛底冰川2005—2023年的花杆、雪坑及气象资料,计算并分析了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特征。结果表明:2005—2023年间,小冬克玛底冰川整体上呈加速消融趋势,累积物质平衡量为(-6 286±154) mm w.e.,在冰川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相当于冰川减薄(6.98±0.17) m。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多年变化虽有波动,但持续增强的负平衡趋势证明该冰川仍然长时间处于严重的物质亏损状态,整体消融趋势未改。2005—2023年间观测点的物质平衡量与高程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物质平衡梯度年际波动呈微弱增大的趋势,物质平衡梯度平均值为(0.63±0.07) m w.e.·(100m)-1。2005—2023年间小冬克玛底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ELA)变化较大,总体呈微弱的上升趋势,多年平均ELA为(5 740±20) m,2023年ELA达到5 660 m。积累区面积比率(accumulation...

期刊论文 2025-05-09

基于冰川-气候模型,青藏高原东部的布尔汗布达山北坡、布尔汗布达山南坡、达里加山、拉脊山、贡嘎山东坡、贡嘎山西坡和海子山发育冰川临界海拔与物质平衡线高度的差值(Δh)分别为89 m、85 m、4 m、24 m、16 m、29 m和8 m。研究区5个山体地形、气候和地势的对比分析表明,研究区不同山体间Δh的差异受控于山体平衡线高度(ELA)处的年降水量和ELA以上区域的坡度,布尔汗布达山ELA处极低的降水使得其Δh最大,达里加山ELA处较为丰沛的降水和较为平缓的坡度使得其Δh最小。气候是影响冰川发育最重要的因素,应进一步探寻气候波动下山体发育冰川临界海拔的变化规律。

期刊论文 2023-06-08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4.019

基于冰川-气候模型,青藏高原东部的布尔汗布达山北坡、布尔汗布达山南坡、达里加山、拉脊山、贡嘎山东坡、贡嘎山西坡和海子山发育冰川临界海拔与物质平衡线高度的差值(Δh)分别为89 m、85 m、4 m、24 m、16 m、29 m和8 m。研究区5个山体地形、气候和地势的对比分析表明,研究区不同山体间Δh的差异受控于山体平衡线高度(ELA)处的年降水量和ELA以上区域的坡度,布尔汗布达山ELA处极低的降水使得其Δh最大,达里加山ELA处较为丰沛的降水和较为平缓的坡度使得其Δh最小。气候是影响冰川发育最重要的因素,应进一步探寻气候波动下山体发育冰川临界海拔的变化规律。

期刊论文 2023-06-08 DOI: 10.13249/j.cnki.sgs.2023.04.019

川西螺髻山清水沟保存着倒数第二次冰期(MIS6)、末次冰期早期(MIS4)和末次冰期晚期(MIS2)较为完好的冰川沉积序列,该序列为螺髻山地区晚第四纪古环境重建提供了直接依据。基于野外地貌考察和冰川地貌特征确定出古冰川分布范围,计算古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ELA),应用P-T模型和LR模型计算出各冰期时段的气温与降水。结果显示:清水沟MIS6、MIS4和MIS2的冰川面积分别为3.44km2、2.22km2和1.20km2,冰川体积分别为0.19km3、0.12km3和0.07km3。各期次的古ELA分别为3 132m、3 776m和3 927m,相对于现代ELA分别下降了1 716m、1 071m和920m。冰川规模受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MIS6气温大幅下降(8~12℃)是导致该阶段冰川规模最大的原因;MIS4降水为现在的80%左右,而气温下降幅度(6~7℃)小于倒数第二次冰期,冰川规模小于倒数第二次冰期;MIS2降水仅为现在的60%~80%,降温幅度(4~8℃)也不大,因此该阶段冰川规模最小。

期刊论文 2021-08-17

川西螺髻山清水沟保存着倒数第二次冰期(MIS6)、末次冰期早期(MIS4)和末次冰期晚期(MIS2)较为完好的冰川沉积序列,该序列为螺髻山地区晚第四纪古环境重建提供了直接依据。基于野外地貌考察和冰川地貌特征确定出古冰川分布范围,计算古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ELA),应用P-T模型和LR模型计算出各冰期时段的气温与降水。结果显示:清水沟MIS6、MIS4和MIS2的冰川面积分别为3.44km2、2.22km2和1.20km2,冰川体积分别为0.19km3、0.12km3和0.07km3。各期次的古ELA分别为3 132m、3 776m和3 927m,相对于现代ELA分别下降了1 716m、1 071m和920m。冰川规模受气温和降水的共同影响,MIS6气温大幅下降(8~12℃)是导致该阶段冰川规模最大的原因;MIS4降水为现在的80%左右,而气温下降幅度(6~7℃)小于倒数第二次冰期,冰川规模小于倒数第二次冰期;MIS2降水仅为现在的60%~80%,降温幅度(4~8℃)也不大,因此该阶段冰川规模最小。

期刊论文 2021-08-17

"古乡冰期"是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作用中最具代表性的冰期之一,指代的是倒数第二次冰期,其命名依据来源于藏东南波堆藏布江谷地、保存于古乡一带的终碛-侧碛垄,已有的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结果显示其发生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6。然而,古乡冰期时波堆藏布江流域冰川作用范围、冰量及平衡线高度(ELA)等关键信息,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结合冰川地貌野外考察、高清遥感影像/卫星照片及绝对数值年龄,对波堆藏布江流域古乡冰期时的冰川作用范围进行了重建,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高程模型,运用冰面纵剖面模型对波堆藏布江流域古乡冰期时古冰川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古乡冰期时流域内冰川的平均厚度约360m,冰川总面积为2 648km2,体积约为953km3,流域内的冰川覆盖率由古乡冰期时的63%缩减至现在的22.4%。此外,运用积累区面积比率(AAR)法和末端-源头高度比率(THAR)法对波堆藏布江流域现代和古乡冰期时的冰川平衡线高度进行了估算。其中,现代冰川ELA为4 455m,基于反距离加权法插值的古冰面高程计算出古乡冰期时ELA为3 871m,比现代ELA低了...

期刊论文 2021-08-02

"古乡冰期"是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作用中最具代表性的冰期之一,指代的是倒数第二次冰期,其命名依据来源于藏东南波堆藏布江谷地、保存于古乡一带的终碛-侧碛垄,已有的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结果显示其发生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6。然而,古乡冰期时波堆藏布江流域冰川作用范围、冰量及平衡线高度(ELA)等关键信息,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结合冰川地貌野外考察、高清遥感影像/卫星照片及绝对数值年龄,对波堆藏布江流域古乡冰期时的冰川作用范围进行了重建,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高程模型,运用冰面纵剖面模型对波堆藏布江流域古乡冰期时古冰川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古乡冰期时流域内冰川的平均厚度约360m,冰川总面积为2 648km2,体积约为953km3,流域内的冰川覆盖率由古乡冰期时的63%缩减至现在的22.4%。此外,运用积累区面积比率(AAR)法和末端-源头高度比率(THAR)法对波堆藏布江流域现代和古乡冰期时的冰川平衡线高度进行了估算。其中,现代冰川ELA为4 455m,基于反距离加权法插值的古冰面高程计算出古乡冰期时ELA为3 871m,比现代ELA低了...

期刊论文 2021-08-02

为了验证西藏普兰地区冰川作用对地形演化的影响,选取纳木那尼峰、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3个区域,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遥感影像,对现代冰川与末次冰盛期(LGM)古冰川平衡线高度(ELA)、冰川作用区坡度与高程的关系以及冰川分布的高程频谱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冰川剥蚀作用显著、坡度降低最明显的地带位于LGM古冰川平衡线附近,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山脉的高度。根据冰川地貌特征参数和前人研究结果,认为气候是影响冰锯作用的主要因素。冰期时,研究区内西风急流南移,风速增强,降水量增多,为冰川发育创造良好条件,冰锯作用也增强。对于构造抬升强烈的山脉(如纳木那尼峰),虽然冰锯作用得到加强,但是构造抬升增加的山脉高度不会完全被冰锯作用抵消。

期刊论文 2020-10-10 DOI: 10.13209/j.0479-8023.2020.075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2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