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青藏高原东部平均雪深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大约20世纪90年代之前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之后为显著减少趋势。本文首先利用观测资料分析1960~1989年和1990~2014年两阶段青藏高原东部冬春季雪深与相关气象要素场(包括气温和降水)和大气环流条件等的趋势及其相互联系。其次选用CESM2模式的三套历史输出资料,包括:(1)全部外部辐射强迫、(2)温室气体辐射强迫和(3)人为气溶胶辐射强迫等不同模拟方案,评估辐射强迫和北大西洋涛动(NAO)对两个阶段冬春季青藏高原东部雪深趋势的分别影响。观测分析表明,1990年以后冬季雪深减少趋势主要由地表气温升高和降雪减少共同导致,而春季雪深减少则主要由地表气温升高所致。对比分析观测和模拟雪深及其与大气变量趋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全部辐射强迫或者单独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辐射强迫对1960~1989年间高原东部雪深增加趋势贡献较少,NAO大约解释49%的冬季雪深增加趋势,但对春季增加趋势贡献较少。全部辐射强迫导致青藏高原东部1990~2014年间显著增温,降雪减少,对后期冬春季雪深均持续减少有显著贡献,可以解释后期观测大约29%的冬季和82%的春...
冬春季青藏高原东部平均雪深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大约20世纪90年代之前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之后为显著减少趋势。本文首先利用观测资料分析1960~1989年和1990~2014年两阶段青藏高原东部冬春季雪深与相关气象要素场(包括气温和降水)和大气环流条件等的趋势及其相互联系。其次选用CESM2模式的三套历史输出资料,包括:(1)全部外部辐射强迫、(2)温室气体辐射强迫和(3)人为气溶胶辐射强迫等不同模拟方案,评估辐射强迫和北大西洋涛动(NAO)对两个阶段冬春季青藏高原东部雪深趋势的分别影响。观测分析表明,1990年以后冬季雪深减少趋势主要由地表气温升高和降雪减少共同导致,而春季雪深减少则主要由地表气温升高所致。对比分析观测和模拟雪深及其与大气变量趋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全部辐射强迫或者单独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辐射强迫对1960~1989年间高原东部雪深增加趋势贡献较少,NAO大约解释49%的冬季雪深增加趋势,但对春季增加趋势贡献较少。全部辐射强迫导致青藏高原东部1990~2014年间显著增温,降雪减少,对后期冬春季雪深均持续减少有显著贡献,可以解释后期观测大约29%的冬季和82%的春...
冬春季青藏高原东部平均雪深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大约20世纪90年代之前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之后为显著减少趋势。本文首先利用观测资料分析1960~1989年和1990~2014年两阶段青藏高原东部冬春季雪深与相关气象要素场(包括气温和降水)和大气环流条件等的趋势及其相互联系。其次选用CESM2模式的三套历史输出资料,包括:(1)全部外部辐射强迫、(2)温室气体辐射强迫和(3)人为气溶胶辐射强迫等不同模拟方案,评估辐射强迫和北大西洋涛动(NAO)对两个阶段冬春季青藏高原东部雪深趋势的分别影响。观测分析表明,1990年以后冬季雪深减少趋势主要由地表气温升高和降雪减少共同导致,而春季雪深减少则主要由地表气温升高所致。对比分析观测和模拟雪深及其与大气变量趋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全部辐射强迫或者单独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辐射强迫对1960~1989年间高原东部雪深增加趋势贡献较少,NAO大约解释49%的冬季雪深增加趋势,但对春季增加趋势贡献较少。全部辐射强迫导致青藏高原东部1990~2014年间显著增温,降雪减少,对后期冬春季雪深均持续减少有显著贡献,可以解释后期观测大约29%的冬季和82%的春...
冬春季青藏高原东部平均雪深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大约20世纪90年代之前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之后为显著减少趋势。本文首先利用观测资料分析1960~1989年和1990~2014年两阶段青藏高原东部冬春季雪深与相关气象要素场(包括气温和降水)和大气环流条件等的趋势及其相互联系。其次选用CESM2模式的三套历史输出资料,包括:(1)全部外部辐射强迫、(2)温室气体辐射强迫和(3)人为气溶胶辐射强迫等不同模拟方案,评估辐射强迫和北大西洋涛动(NAO)对两个阶段冬春季青藏高原东部雪深趋势的分别影响。观测分析表明,1990年以后冬季雪深减少趋势主要由地表气温升高和降雪减少共同导致,而春季雪深减少则主要由地表气温升高所致。对比分析观测和模拟雪深及其与大气变量趋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全部辐射强迫或者单独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辐射强迫对1960~1989年间高原东部雪深增加趋势贡献较少,NAO大约解释49%的冬季雪深增加趋势,但对春季增加趋势贡献较少。全部辐射强迫导致青藏高原东部1990~2014年间显著增温,降雪减少,对后期冬春季雪深均持续减少有显著贡献,可以解释后期观测大约29%的冬季和82%的春...
冬春季青藏高原东部平均雪深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大约20世纪90年代之前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之后为显著减少趋势。本文首先利用观测资料分析1960~1989年和1990~2014年两阶段青藏高原东部冬春季雪深与相关气象要素场(包括气温和降水)和大气环流条件等的趋势及其相互联系。其次选用CESM2模式的三套历史输出资料,包括:(1)全部外部辐射强迫、(2)温室气体辐射强迫和(3)人为气溶胶辐射强迫等不同模拟方案,评估辐射强迫和北大西洋涛动(NAO)对两个阶段冬春季青藏高原东部雪深趋势的分别影响。观测分析表明,1990年以后冬季雪深减少趋势主要由地表气温升高和降雪减少共同导致,而春季雪深减少则主要由地表气温升高所致。对比分析观测和模拟雪深及其与大气变量趋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全部辐射强迫或者单独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辐射强迫对1960~1989年间高原东部雪深增加趋势贡献较少,NAO大约解释49%的冬季雪深增加趋势,但对春季增加趋势贡献较少。全部辐射强迫导致青藏高原东部1990~2014年间显著增温,降雪减少,对后期冬春季雪深均持续减少有显著贡献,可以解释后期观测大约29%的冬季和82%的春...
为探讨新疆夏季降水主模态形成机制及潜在外强迫影响,本文采用1979—2023年新疆89个站降水资料及滑动EOF方法获取降水主模态演变特征,并围绕主模态及其环流配置和相关海温积雪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夏季降水主模态在2005年前后由全区一致型转变为南疆西部型。全区一致型降水偏多(偏少)分布与乌山阻塞强盛(减弱)、中亚低涡活跃(衰减)、孟加拉湾反气旋偏强(偏弱)以及东亚-太平洋遥相关(EAP)正(负)位相密切相关,高、中、低纬系统异常分布导致来自北冰洋、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以及里咸海等地的4条水汽输送带增强(减弱),环流异常受到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型(Indian Ocean Basin-Wide,IOBW)海温及北大西洋三极型(North Atlantic Tripole,NAT)海温异常的影响。南疆西部型降水偏多(偏少)主要受里海至贝湖的反气旋-气旋(气旋-反气旋)径向偶极波列以及塔什干低涡增强(减弱)影响,其与前冬东欧-西西伯利亚积雪东多西少(东少西多)偶极异常显著相关。关键区积雪异常可通过“积雪-土壤湿度-大气反馈”过程促使西西伯利亚至贝湖的纬向偶极波列...
为探讨新疆夏季降水主模态形成机制及潜在外强迫影响,本文采用1979—2023年新疆89个站降水资料及滑动EOF方法获取降水主模态演变特征,并围绕主模态及其环流配置和相关海温积雪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夏季降水主模态在2005年前后由全区一致型转变为南疆西部型。全区一致型降水偏多(偏少)分布与乌山阻塞强盛(减弱)、中亚低涡活跃(衰减)、孟加拉湾反气旋偏强(偏弱)以及东亚-太平洋遥相关(EAP)正(负)位相密切相关,高、中、低纬系统异常分布导致来自北冰洋、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以及里咸海等地的4条水汽输送带增强(减弱),环流异常受到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型(Indian Ocean Basin-Wide,IOBW)海温及北大西洋三极型(North Atlantic Tripole,NAT)海温异常的影响。南疆西部型降水偏多(偏少)主要受里海至贝湖的反气旋-气旋(气旋-反气旋)径向偶极波列以及塔什干低涡增强(减弱)影响,其与前冬东欧-西西伯利亚积雪东多西少(东少西多)偶极异常显著相关。关键区积雪异常可通过“积雪-土壤湿度-大气反馈”过程促使西西伯利亚至贝湖的纬向偶极波列...
为探讨新疆夏季降水主模态形成机制及潜在外强迫影响,本文采用1979—2023年新疆89个站降水资料及滑动EOF方法获取降水主模态演变特征,并围绕主模态及其环流配置和相关海温积雪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夏季降水主模态在2005年前后由全区一致型转变为南疆西部型。全区一致型降水偏多(偏少)分布与乌山阻塞强盛(减弱)、中亚低涡活跃(衰减)、孟加拉湾反气旋偏强(偏弱)以及东亚-太平洋遥相关(EAP)正(负)位相密切相关,高、中、低纬系统异常分布导致来自北冰洋、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以及里咸海等地的4条水汽输送带增强(减弱),环流异常受到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型(Indian Ocean Basin-Wide,IOBW)海温及北大西洋三极型(North Atlantic Tripole,NAT)海温异常的影响。南疆西部型降水偏多(偏少)主要受里海至贝湖的反气旋-气旋(气旋-反气旋)径向偶极波列以及塔什干低涡增强(减弱)影响,其与前冬东欧-西西伯利亚积雪东多西少(东少西多)偶极异常显著相关。关键区积雪异常可通过“积雪-土壤湿度-大气反馈”过程促使西西伯利亚至贝湖的纬向偶极波列...
为探讨新疆夏季降水主模态形成机制及潜在外强迫影响,本文采用1979—2023年新疆89个站降水资料及滑动EOF方法获取降水主模态演变特征,并围绕主模态及其环流配置和相关海温积雪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夏季降水主模态在2005年前后由全区一致型转变为南疆西部型。全区一致型降水偏多(偏少)分布与乌山阻塞强盛(减弱)、中亚低涡活跃(衰减)、孟加拉湾反气旋偏强(偏弱)以及东亚-太平洋遥相关(EAP)正(负)位相密切相关,高、中、低纬系统异常分布导致来自北冰洋、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以及里咸海等地的4条水汽输送带增强(减弱),环流异常受到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型(Indian Ocean Basin-Wide,IOBW)海温及北大西洋三极型(North Atlantic Tripole,NAT)海温异常的影响。南疆西部型降水偏多(偏少)主要受里海至贝湖的反气旋-气旋(气旋-反气旋)径向偶极波列以及塔什干低涡增强(减弱)影响,其与前冬东欧-西西伯利亚积雪东多西少(东少西多)偶极异常显著相关。关键区积雪异常可通过“积雪-土壤湿度-大气反馈”过程促使西西伯利亚至贝湖的纬向偶极波列...
为探讨新疆夏季降水主模态形成机制及潜在外强迫影响,本文采用1979—2023年新疆89个站降水资料及滑动EOF方法获取降水主模态演变特征,并围绕主模态及其环流配置和相关海温积雪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夏季降水主模态在2005年前后由全区一致型转变为南疆西部型。全区一致型降水偏多(偏少)分布与乌山阻塞强盛(减弱)、中亚低涡活跃(衰减)、孟加拉湾反气旋偏强(偏弱)以及东亚-太平洋遥相关(EAP)正(负)位相密切相关,高、中、低纬系统异常分布导致来自北冰洋、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以及里咸海等地的4条水汽输送带增强(减弱),环流异常受到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热带印度洋海盆一致型(Indian Ocean Basin-Wide,IOBW)海温及北大西洋三极型(North Atlantic Tripole,NAT)海温异常的影响。南疆西部型降水偏多(偏少)主要受里海至贝湖的反气旋-气旋(气旋-反气旋)径向偶极波列以及塔什干低涡增强(减弱)影响,其与前冬东欧-西西伯利亚积雪东多西少(东少西多)偶极异常显著相关。关键区积雪异常可通过“积雪-土壤湿度-大气反馈”过程促使西西伯利亚至贝湖的纬向偶极波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