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5

基于三江源区站点流量资料、中国区域格点降水气温资料及遥感积雪资料,分析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春季流量的年际变化及其与降水、积雪、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980~2020年三江源地区春季流量年际变化显著,其中5月流量的年际变率最大;三江源地区春季流量受春季雪深影响最大,其中4月、5月流量受雪深、积雪覆盖率、前期累积降水的影响显著,且流量与雪深的正相关性最强,5月流量与雪深相关系数可达0.7以上。进一步分析表明,高原积雪对流量的影响随源区不同流域、春季不同月份呈现一定的差异,其中黄河源区4月、5月流量受4月雪深影响最明显,澜沧江源区4月、5月流量与2~5月的雪深均存在较好关系,而长江源区5月流量则主要与4~5月雪深显著正相关。源区积雪对春季流量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海拔依赖性,其中低海拔区域积雪对流量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春季前期,而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长江源区巴颜喀拉山脉及唐古拉山脉等高海拔区域的积雪对流量的影响可以持续到5月。气温作为春季融雪径流的关键因子,主要是通过影响源区前期积雪量、融雪产流过程,进而影响春季流量的异常。本研究结果在深入认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三江源地区春季流量的影响及过程等...

期刊论文 2024-11-19

基于三江源区站点流量资料、中国区域格点降水气温资料及遥感积雪资料,分析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春季流量的年际变化及其与降水、积雪、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980~2020年三江源地区春季流量年际变化显著,其中5月流量的年际变率最大;三江源地区春季流量受春季雪深影响最大,其中4月、5月流量受雪深、积雪覆盖率、前期累积降水的影响显著,且流量与雪深的正相关性最强,5月流量与雪深相关系数可达0.7以上。进一步分析表明,高原积雪对流量的影响随源区不同流域、春季不同月份呈现一定的差异,其中黄河源区4月、5月流量受4月雪深影响最明显,澜沧江源区4月、5月流量与2~5月的雪深均存在较好关系,而长江源区5月流量则主要与4~5月雪深显著正相关。源区积雪对春季流量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海拔依赖性,其中低海拔区域积雪对流量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春季前期,而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长江源区巴颜喀拉山脉及唐古拉山脉等高海拔区域的积雪对流量的影响可以持续到5月。气温作为春季融雪径流的关键因子,主要是通过影响源区前期积雪量、融雪产流过程,进而影响春季流量的异常。本研究结果在深入认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三江源地区春季流量的影响及过程等...

期刊论文 2024-11-19

基于三江源区站点流量资料、中国区域格点降水气温资料及遥感积雪资料,分析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春季流量的年际变化及其与降水、积雪、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980~2020年三江源地区春季流量年际变化显著,其中5月流量的年际变率最大;三江源地区春季流量受春季雪深影响最大,其中4月、5月流量受雪深、积雪覆盖率、前期累积降水的影响显著,且流量与雪深的正相关性最强,5月流量与雪深相关系数可达0.7以上。进一步分析表明,高原积雪对流量的影响随源区不同流域、春季不同月份呈现一定的差异,其中黄河源区4月、5月流量受4月雪深影响最明显,澜沧江源区4月、5月流量与2~5月的雪深均存在较好关系,而长江源区5月流量则主要与4~5月雪深显著正相关。源区积雪对春季流量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海拔依赖性,其中低海拔区域积雪对流量的影响更多体现在春季前期,而黄河源区阿尼玛卿山、长江源区巴颜喀拉山脉及唐古拉山脉等高海拔区域的积雪对流量的影响可以持续到5月。气温作为春季融雪径流的关键因子,主要是通过影响源区前期积雪量、融雪产流过程,进而影响春季流量的异常。本研究结果在深入认识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三江源地区春季流量的影响及过程等...

期刊论文 2024-11-19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变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预测具有一定指示意义。由于特殊的复杂地形,青藏高原气象站点分布稀疏且不均匀,再分析数据和卫星数据提供的高原积雪资料的不确定性是影响和制约积雪变化及其天气气候效应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基于青藏高原台站观测、再分析(ERA5和NOAA-V3)和卫星反演(MODIS雪盖以及IMS雪盖)的多源积雪资料,采用偏差分析、均方根误差以及相关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重点检验了多源高原积雪数据在描述积雪年际变化特征方面的不确定性。通过比较不同积雪资料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以期提升多源高原积雪资料适用性的认知,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分析结果表明:(1)就再分析数据给出的积雪资料而言,ERA5雪深资料相较NOAA-V3雪深,对高原站点观测雪深的描述效果更好。除了高原中东部分站点外,ERA5雪深数据的平均偏差和平均均方根误差均较小,而NOAA-V3雪深数据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在整个高原范围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2)再分析(ERA5和NOAA-V3)和卫星反演(MODIS雪盖以及IMS雪盖)积雪数据和高原站点雪深均在年际变化特征上具有较...

期刊论文 2023-10-16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变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预测具有一定指示意义。由于特殊的复杂地形,青藏高原气象站点分布稀疏且不均匀,再分析数据和卫星数据提供的高原积雪资料的不确定性是影响和制约积雪变化及其天气气候效应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基于青藏高原台站观测、再分析(ERA5和NOAA-V3)和卫星反演(MODIS雪盖以及IMS雪盖)的多源积雪资料,采用偏差分析、均方根误差以及相关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重点检验了多源高原积雪数据在描述积雪年际变化特征方面的不确定性。通过比较不同积雪资料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以期提升多源高原积雪资料适用性的认知,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分析结果表明:(1)就再分析数据给出的积雪资料而言,ERA5雪深资料相较NOAA-V3雪深,对高原站点观测雪深的描述效果更好。除了高原中东部分站点外,ERA5雪深数据的平均偏差和平均均方根误差均较小,而NOAA-V3雪深数据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在整个高原范围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2)再分析(ERA5和NOAA-V3)和卫星反演(MODIS雪盖以及IMS雪盖)积雪数据和高原站点雪深均在年际变化特征上具有较...

期刊论文 2023-10-16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变化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其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预测具有一定指示意义。由于特殊的复杂地形,青藏高原气象站点分布稀疏且不均匀,再分析数据和卫星数据提供的高原积雪资料的不确定性是影响和制约积雪变化及其天气气候效应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基于青藏高原台站观测、再分析(ERA5和NOAA-V3)和卫星反演(MODIS雪盖以及IMS雪盖)的多源积雪资料,采用偏差分析、均方根误差以及相关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重点检验了多源高原积雪数据在描述积雪年际变化特征方面的不确定性。通过比较不同积雪资料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以期提升多源高原积雪资料适用性的认知,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分析结果表明:(1)就再分析数据给出的积雪资料而言,ERA5雪深资料相较NOAA-V3雪深,对高原站点观测雪深的描述效果更好。除了高原中东部分站点外,ERA5雪深数据的平均偏差和平均均方根误差均较小,而NOAA-V3雪深数据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在整个高原范围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2)再分析(ERA5和NOAA-V3)和卫星反演(MODIS雪盖以及IMS雪盖)积雪数据和高原站点雪深均在年际变化特征上具有较...

期刊论文 2023-10-16

基于2005—2016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唐古拉和西大滩站的气象、涡动通量以及活动层资料,利用涡动相关法、气象梯度法和SHAW模型等方法探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表能量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对活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6年唐古拉和西大滩气温、地气温差有所升高,年降水量、10 cm土壤含水量及风速有所下降。2005年以来唐古拉和西大滩净辐射(Rn)与感热(H)呈增加趋势,潜热(LE)呈减小趋势,地表土壤热通量(G)变化较小。唐古拉和西大滩地表能量通量季节变化明显,但受海拔、纬度、坡向、土壤冻融过程、降水、下垫面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地表能量通量存在区域差异。研究时段内,唐古拉和西大滩地表冻结指数与土壤热通量呈负相关;融化指数、活动层厚度与土壤热通量呈正相关,融化期间土壤热通量积累量与融化深度的变化呈线性增加关系。

期刊论文 2023-01-19

基于2005—2016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唐古拉和西大滩站的气象、涡动通量以及活动层资料,利用涡动相关法、气象梯度法和SHAW模型等方法探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表能量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对活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6年唐古拉和西大滩气温、地气温差有所升高,年降水量、10 cm土壤含水量及风速有所下降。2005年以来唐古拉和西大滩净辐射(Rn)与感热(H)呈增加趋势,潜热(LE)呈减小趋势,地表土壤热通量(G)变化较小。唐古拉和西大滩地表能量通量季节变化明显,但受海拔、纬度、坡向、土壤冻融过程、降水、下垫面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地表能量通量存在区域差异。研究时段内,唐古拉和西大滩地表冻结指数与土壤热通量呈负相关;融化指数、活动层厚度与土壤热通量呈正相关,融化期间土壤热通量积累量与融化深度的变化呈线性增加关系。

期刊论文 2023-01-19

基于2005—2016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唐古拉和西大滩站的气象、涡动通量以及活动层资料,利用涡动相关法、气象梯度法和SHAW模型等方法探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表能量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对活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6年唐古拉和西大滩气温、地气温差有所升高,年降水量、10 cm土壤含水量及风速有所下降。2005年以来唐古拉和西大滩净辐射(Rn)与感热(H)呈增加趋势,潜热(LE)呈减小趋势,地表土壤热通量(G)变化较小。唐古拉和西大滩地表能量通量季节变化明显,但受海拔、纬度、坡向、土壤冻融过程、降水、下垫面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地表能量通量存在区域差异。研究时段内,唐古拉和西大滩地表冻结指数与土壤热通量呈负相关;融化指数、活动层厚度与土壤热通量呈正相关,融化期间土壤热通量积累量与融化深度的变化呈线性增加关系。

期刊论文 2023-01-19

基于2005—2016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唐古拉和西大滩站的气象、涡动通量以及活动层资料,利用涡动相关法、气象梯度法和SHAW模型等方法探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原多年冻土区地表能量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对活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6年唐古拉和西大滩气温、地气温差有所升高,年降水量、10 cm土壤含水量及风速有所下降。2005年以来唐古拉和西大滩净辐射(Rn)与感热(H)呈增加趋势,潜热(LE)呈减小趋势,地表土壤热通量(G)变化较小。唐古拉和西大滩地表能量通量季节变化明显,但受海拔、纬度、坡向、土壤冻融过程、降水、下垫面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地表能量通量存在区域差异。研究时段内,唐古拉和西大滩地表冻结指数与土壤热通量呈负相关;融化指数、活动层厚度与土壤热通量呈正相关,融化期间土壤热通量积累量与融化深度的变化呈线性增加关系。

期刊论文 2023-01-19
  • 首页
  • 1
  • 2
  • 3
  • 4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35条,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