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s 6.8级地震,诱发同震地质灾害并导致部分已有地质灾害发生变形。为深入研判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基于现场应急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分析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并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结果表明:(1)震区震前发育有868处地质灾害点,灾害规模以小型和中型为主,此次地震新增同震地质灾害91处,主要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为主;(2)地震还导致107处震前地质灾害点发生进一步变形;(3)此次地震虽未引发大量的同震地质灾害,但仍会对高位山体、冰川、冰湖等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需进一步开展详细调查评价,并深化砂土液化成因机制及其对城镇和工程建设带来的潜在风险。研究成果可为定日县震区地质灾害排查及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s 6.8级地震,诱发同震地质灾害并导致部分已有地质灾害发生变形。为深入研判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基于现场应急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分析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并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结果表明:(1)震区震前发育有868处地质灾害点,灾害规模以小型和中型为主,此次地震新增同震地质灾害91处,主要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为主;(2)地震还导致107处震前地质灾害点发生进一步变形;(3)此次地震虽未引发大量的同震地质灾害,但仍会对高位山体、冰川、冰湖等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需进一步开展详细调查评价,并深化砂土液化成因机制及其对城镇和工程建设带来的潜在风险。研究成果可为定日县震区地质灾害排查及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s 6.8级地震,诱发同震地质灾害并导致部分已有地质灾害发生变形。为深入研判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基于现场应急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分析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并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结果表明:(1)震区震前发育有868处地质灾害点,灾害规模以小型和中型为主,此次地震新增同震地质灾害91处,主要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为主;(2)地震还导致107处震前地质灾害点发生进一步变形;(3)此次地震虽未引发大量的同震地质灾害,但仍会对高位山体、冰川、冰湖等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需进一步开展详细调查评价,并深化砂土液化成因机制及其对城镇和工程建设带来的潜在风险。研究成果可为定日县震区地质灾害排查及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s 6.8级地震,诱发同震地质灾害并导致部分已有地质灾害发生变形。为深入研判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基于现场应急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分析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并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结果表明:(1)震区震前发育有868处地质灾害点,灾害规模以小型和中型为主,此次地震新增同震地质灾害91处,主要以滑坡、泥石流、崩塌为主;(2)地震还导致107处震前地质灾害点发生进一步变形;(3)此次地震虽未引发大量的同震地质灾害,但仍会对高位山体、冰川、冰湖等的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需进一步开展详细调查评价,并深化砂土液化成因机制及其对城镇和工程建设带来的潜在风险。研究成果可为定日县震区地质灾害排查及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治多县因未开展系统的地质遗迹调查,存在资源家底不清晰、缺乏整体评价等问题。在对治多县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治多县调查的数据与以往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整合梳理,按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将地质遗迹分为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3大类、11类和19亚类80余处地质遗迹资源。从规模、形态、分布规律等方面总结了地质遗迹特征,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开发建议。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治多县因未开展系统的地质遗迹调查,存在资源家底不清晰、缺乏整体评价等问题。在对治多县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治多县调查的数据与以往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整合梳理,按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将地质遗迹分为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3大类、11类和19亚类80余处地质遗迹资源。从规模、形态、分布规律等方面总结了地质遗迹特征,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开发建议。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治多县因未开展系统的地质遗迹调查,存在资源家底不清晰、缺乏整体评价等问题。在对治多县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治多县调查的数据与以往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整合梳理,按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将地质遗迹分为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3大类、11类和19亚类80余处地质遗迹资源。从规模、形态、分布规律等方面总结了地质遗迹特征,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开发建议。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治多县因未开展系统的地质遗迹调查,存在资源家底不清晰、缺乏整体评价等问题。在对治多县开展文化和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治多县调查的数据与以往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整合梳理,按照《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2017)将地质遗迹分为基础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灾害3大类、11类和19亚类80余处地质遗迹资源。从规模、形态、分布规律等方面总结了地质遗迹特征,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开发建议。
结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的目标,简要论述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中地震科学内容和青藏高原地震科技核心问题,提出了8个方面的地震科技潜在科考建设内容。建议对藏东地区尽快开展潜在灾害源的风险排查及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