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辖曲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区域地质构造活跃,冰湖众多,冰碛物丰富,且受到2015年尼泊尔Gorkha Ms 8.1强震影响。2021年6月15日群发性泥石流后,尚未有针对此次泥石流物源活动规律的深入分析。利用灾前和灾后GF-1B、BJ-2、Planet遥感数据对泥石流物源进行解译,基于Landsat 5、Landsat 8、Sentinel-2遥感数据通过计算归一化水体指数(INDW)提取典型冰湖边界,并利用SBAS-InSAR技术处理了184幅升轨Sentinel-1A数据,获取该地区2014—2021年地表形变。结果表明:研究区在2014—2021年间整体呈缓慢沉降趋势;滑坡体中上部沉降最显著,其次是滑坡前缘,滑坡后缘的形变相对较小,这种空间分异特征是在前缘牵引和中后部物源推挤共同作用下,滑坡体形变向后缘扩展并发生整体滑移导致。冰碛型石冰川季节性形变显著,其中心区域形变最为剧烈,向冰缘带和末端递减,这种形变格局主要受控于冻土活跃层冻融循环过程及冰雪融水在中心区域的汇集、释放效应。此外,雅隆错冰湖2000—2021年间面积增长近43%,且终碛体处两侧形变较大。区域防灾减灾需要加强雨...
绒辖曲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区域地质构造活跃,冰湖众多,冰碛物丰富,且受到2015年尼泊尔Gorkha Ms 8.1强震影响。2021年6月15日群发性泥石流后,尚未有针对此次泥石流物源活动规律的深入分析。利用灾前和灾后GF-1B、BJ-2、Planet遥感数据对泥石流物源进行解译,基于Landsat 5、Landsat 8、Sentinel-2遥感数据通过计算归一化水体指数(INDW)提取典型冰湖边界,并利用SBAS-InSAR技术处理了184幅升轨Sentinel-1A数据,获取该地区2014—2021年地表形变。结果表明:研究区在2014—2021年间整体呈缓慢沉降趋势;滑坡体中上部沉降最显著,其次是滑坡前缘,滑坡后缘的形变相对较小,这种空间分异特征是在前缘牵引和中后部物源推挤共同作用下,滑坡体形变向后缘扩展并发生整体滑移导致。冰碛型石冰川季节性形变显著,其中心区域形变最为剧烈,向冰缘带和末端递减,这种形变格局主要受控于冻土活跃层冻融循环过程及冰雪融水在中心区域的汇集、释放效应。此外,雅隆错冰湖2000—2021年间面积增长近43%,且终碛体处两侧形变较大。区域防灾减灾需要加强雨...
绒辖曲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区域地质构造活跃,冰湖众多,冰碛物丰富,且受到2015年尼泊尔Gorkha Ms 8.1强震影响。2021年6月15日群发性泥石流后,尚未有针对此次泥石流物源活动规律的深入分析。利用灾前和灾后GF-1B、BJ-2、Planet遥感数据对泥石流物源进行解译,基于Landsat 5、Landsat 8、Sentinel-2遥感数据通过计算归一化水体指数(INDW)提取典型冰湖边界,并利用SBAS-InSAR技术处理了184幅升轨Sentinel-1A数据,获取该地区2014—2021年地表形变。结果表明:研究区在2014—2021年间整体呈缓慢沉降趋势;滑坡体中上部沉降最显著,其次是滑坡前缘,滑坡后缘的形变相对较小,这种空间分异特征是在前缘牵引和中后部物源推挤共同作用下,滑坡体形变向后缘扩展并发生整体滑移导致。冰碛型石冰川季节性形变显著,其中心区域形变最为剧烈,向冰缘带和末端递减,这种形变格局主要受控于冻土活跃层冻融循环过程及冰雪融水在中心区域的汇集、释放效应。此外,雅隆错冰湖2000—2021年间面积增长近43%,且终碛体处两侧形变较大。区域防灾减灾需要加强雨...
油田注采作业易引发地下储层压力变化,易导致油田地表局部形变并诱发剪切套损,开展油田地表形变监测可以识别油田主要形变区和可能套损区,对油田作业合理规划和油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合成孔径干涉测量(InSAR)技术可实现大面积、高精度的地表形变监测,但传统时序InSAR技术在地表覆盖复杂的油田区面临测量点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以大庆油田为例,针对上述问题以及季节性冻土影响,将周期模型融入DS-InSAR技术开展地表形变监测,并分析地表形变与油田注采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油田区因注采等差异导致其地表形变分布不均匀且呈显著的非线性特征,最大沉降速率约为47 mm/a,最大抬升速率约为45 mm/a;(2)油田区地表形变与油田注采作业高度相关,注液作业使得地下储层压力增大,地表抬升,采油作业使得储层压力减小,造成地表沉降。该研究可为油田注采生产策略优化提供科学数据依据,进一步拓展了InSAR技术在油田区的应用。
油田注采作业易引发地下储层压力变化,易导致油田地表局部形变并诱发剪切套损,开展油田地表形变监测可以识别油田主要形变区和可能套损区,对油田作业合理规划和油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合成孔径干涉测量(InSAR)技术可实现大面积、高精度的地表形变监测,但传统时序InSAR技术在地表覆盖复杂的油田区面临测量点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以大庆油田为例,针对上述问题以及季节性冻土影响,将周期模型融入DS-InSAR技术开展地表形变监测,并分析地表形变与油田注采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油田区因注采等差异导致其地表形变分布不均匀且呈显著的非线性特征,最大沉降速率约为47 mm/a,最大抬升速率约为45 mm/a;(2)油田区地表形变与油田注采作业高度相关,注液作业使得地下储层压力增大,地表抬升,采油作业使得储层压力减小,造成地表沉降。该研究可为油田注采生产策略优化提供科学数据依据,进一步拓展了InSAR技术在油田区的应用。
冻土的水-冰相变交替过程会造成水文环境与地表工程的破坏,从而导致路基塌陷、山体滑坡、洪水暴发以及冰川溃决等灾害,智能感知潜在风险对保护冻土区工程建筑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17年01月—2023年04月194景Sentinel-1A 影像,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了黄河上游沱沱河盆地冻土区形变结果,冻土地表形变明显且空间分布不均匀,监测时间段内最大形变速率可达13 mm/年。冻土区青藏铁路路基形变呈现“冻胀融沉”的季节性变化,暖季匀速沉降,冷季缓慢抬升,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暖季逐渐长于冷季;分别将InSAR监测结果与近7年沱沱河盆地GNSS监测数据对比,两者趋势一致;引入降水和气温因素后发现冻土区形变具有显著聚集特征,在人类活动频繁地区存在较大形变。该研究对冻土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高纬度冻土工程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冻土的水-冰相变交替过程会造成水文环境与地表工程的破坏,从而导致路基塌陷、山体滑坡、洪水暴发以及冰川溃决等灾害,智能感知潜在风险对保护冻土区工程建筑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17年01月—2023年04月194景Sentinel-1A 影像,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了黄河上游沱沱河盆地冻土区形变结果,冻土地表形变明显且空间分布不均匀,监测时间段内最大形变速率可达13 mm/年。冻土区青藏铁路路基形变呈现“冻胀融沉”的季节性变化,暖季匀速沉降,冷季缓慢抬升,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暖季逐渐长于冷季;分别将InSAR监测结果与近7年沱沱河盆地GNSS监测数据对比,两者趋势一致;引入降水和气温因素后发现冻土区形变具有显著聚集特征,在人类活动频繁地区存在较大形变。该研究对冻土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高纬度冻土工程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冻土的水-冰相变交替过程会造成水文环境与地表工程的破坏,从而导致路基塌陷、山体滑坡、洪水暴发以及冰川溃决等灾害,智能感知潜在风险对保护冻土区工程建筑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17年01月—2023年04月194景Sentinel-1A 影像,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了黄河上游沱沱河盆地冻土区形变结果,冻土地表形变明显且空间分布不均匀,监测时间段内最大形变速率可达13 mm/年。冻土区青藏铁路路基形变呈现“冻胀融沉”的季节性变化,暖季匀速沉降,冷季缓慢抬升,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暖季逐渐长于冷季;分别将InSAR监测结果与近7年沱沱河盆地GNSS监测数据对比,两者趋势一致;引入降水和气温因素后发现冻土区形变具有显著聚集特征,在人类活动频繁地区存在较大形变。该研究对冻土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高纬度冻土工程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冻土的水-冰相变交替过程会造成水文环境与地表工程的破坏,从而导致路基塌陷、山体滑坡、洪水暴发以及冰川溃决等灾害,智能感知潜在风险对保护冻土区工程建筑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17年01月—2023年04月194景Sentinel-1A 影像,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了黄河上游沱沱河盆地冻土区形变结果,冻土地表形变明显且空间分布不均匀,监测时间段内最大形变速率可达13 mm/年。冻土区青藏铁路路基形变呈现“冻胀融沉”的季节性变化,暖季匀速沉降,冷季缓慢抬升,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暖季逐渐长于冷季;分别将InSAR监测结果与近7年沱沱河盆地GNSS监测数据对比,两者趋势一致;引入降水和气温因素后发现冻土区形变具有显著聚集特征,在人类活动频繁地区存在较大形变。该研究对冻土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高纬度冻土工程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冻土的水-冰相变交替过程会造成水文环境与地表工程的破坏,从而导致路基塌陷、山体滑坡、洪水暴发以及冰川溃决等灾害,智能感知潜在风险对保护冻土区工程建筑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17年01月—2023年04月194景Sentinel-1A 影像,利用SBAS-InSAR技术获取了黄河上游沱沱河盆地冻土区形变结果,冻土地表形变明显且空间分布不均匀,监测时间段内最大形变速率可达13 mm/年。冻土区青藏铁路路基形变呈现“冻胀融沉”的季节性变化,暖季匀速沉降,冷季缓慢抬升,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暖季逐渐长于冷季;分别将InSAR监测结果与近7年沱沱河盆地GNSS监测数据对比,两者趋势一致;引入降水和气温因素后发现冻土区形变具有显著聚集特征,在人类活动频繁地区存在较大形变。该研究对冻土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高纬度冻土工程建设提供一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