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07

季节性冻土地区的边坡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文中通过对季节性冻土边坡冻融影响因素的分析,包括气候条件、土质特性、水分含量、地形地貌等,探讨了冻融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同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办法,如保温法、排水法、支挡结构加固法等,为季节性冻土地区的边坡工程建设和维护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论文 2024-12-17

【目的】为探究寒区冻融损伤与开挖卸荷损伤对岩体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对砂岩开展了考虑卸荷与冻融损伤两个损伤因素以不同作用顺序下的室内力学试验,分析砂岩力学特性及能量演化规律。【结果】结果显示:岩样单轴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均在“卸荷-冻融”条件劣化最大,破裂形态随循环次数增大由剪切破坏逐渐向拉剪复合破坏演化且主破坏面及张拉裂纹易沿宏观冻融裂纹发展;损伤劣化使岩样耗散能及其占比增大,储能极限减小。【结论】结果表明:岩样冻融时的初始孔隙状态对劣化程度有较大影响,前期冻融损伤对卸荷损伤的反馈程度要低于前期卸荷损伤对冻融损伤的反馈程度;卸荷与冻融对岩样的损伤机制对岩样破坏形态、耗散能占比及弹性能储存释放有直接影响。

期刊论文 2024-12-17 DOI: 10.13928/j.cnki.wrahe.2025.05.019

【目的】为探究寒区冻融损伤与开挖卸荷损伤对岩体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对砂岩开展了考虑卸荷与冻融损伤两个损伤因素以不同作用顺序下的室内力学试验,分析砂岩力学特性及能量演化规律。【结果】结果显示:岩样单轴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均在“卸荷-冻融”条件劣化最大,破裂形态随循环次数增大由剪切破坏逐渐向拉剪复合破坏演化且主破坏面及张拉裂纹易沿宏观冻融裂纹发展;损伤劣化使岩样耗散能及其占比增大,储能极限减小。【结论】结果表明:岩样冻融时的初始孔隙状态对劣化程度有较大影响,前期冻融损伤对卸荷损伤的反馈程度要低于前期卸荷损伤对冻融损伤的反馈程度;卸荷与冻融对岩样的损伤机制对岩样破坏形态、耗散能占比及弹性能储存释放有直接影响。

期刊论文 2024-12-17 DOI: 10.13928/j.cnki.wrahe.2025.05.019

季节性冻土地区的边坡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文中通过对季节性冻土边坡冻融影响因素的分析,包括气候条件、土质特性、水分含量、地形地貌等,探讨了冻融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同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办法,如保温法、排水法、支挡结构加固法等,为季节性冻土地区的边坡工程建设和维护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论文 2024-12-17

以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湖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比例尺地形图和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配准和目视解译,并结合保护区周边4个气象站1970-2021年气温、降水、蒸散量数据,系统分析了区内面积>1 km2湖泊的面积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51 a保护区的湖泊呈现扩张、稳定和萎缩3种变化趋势,但大部分湖泊处于扩张状态.其中:大型湖泊均呈扩张之势,并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节点,前期扩展缓慢,后期出现明显扩展增速;中型湖泊面积变化呈现扩张、稳定和萎缩3种趋势;小型湖泊面积变化呈现扩张和萎缩2种趋势;湖泊面积的变化趋势与湖泊自身的规模无关,只与其补给和支出平衡有关. 2)沙子湖、小沙子湖是部分河段被沙埋的流经湖,多年湖面积变化较小,湖泊周围沙丘未出现大范围朝湖向移动. 3)保护区湖泊的面积与气温和降水呈正相关,与蒸发量呈显著负相关,气温和降水对湖泊面积的影响大于蒸发.保护区内湖泊属降雨和冰川融水补给型湖泊,且冰川融水的补给量大于降水.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该地区气候变化控制下水资源演变过程,可作为进一步评估区域气候变化和湖泊变化的依据.

期刊论文 2024-09-14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通过感热加热和潜热释放改变大气环流,不仅影响高原生态系统的水分收支平衡与能量平衡,还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为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蒸散发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加深对高原气候变化的理解和生态水文过程的了解,基于2022年观测到的涡动及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思金拉措(季节冻土)、沱沱河(多年冻土)两地相同海拔处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实际蒸散发量的变化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两地环境因子相差较大的是风速、空气温度、降雨量,沱沱河站风速远大于思金拉措站;年均气温、降雨量均低于思金拉措站。(2)思金拉措站夜间蒸散发日内小时平均值大于沱沱河站,白天则相反;两站日蒸散量变化趋势特征相近,思金拉措站蒸散量急剧增大时间和最大值出现时间均早于沱沱河站;两站月蒸散量均为单峰型,夏季7月蒸散量最大,冬季12月、 1月、 2月较小。(3)风速、大地辐射在两站与蒸散量具有不同的相关性,风速在沱沱河站较大,与蒸散发相关性较强,在思金拉措站风速小,两者相关性较弱,大地辐射在两地与蒸散发的相关性则正好相反;在两地与蒸散量相关性均较大的是空气温度、水汽压、...

期刊论文 2024-09-14

以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湖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比例尺地形图和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配准和目视解译,并结合保护区周边4个气象站1970-2021年气温、降水、蒸散量数据,系统分析了区内面积>1 km2湖泊的面积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51 a保护区的湖泊呈现扩张、稳定和萎缩3种变化趋势,但大部分湖泊处于扩张状态.其中:大型湖泊均呈扩张之势,并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节点,前期扩展缓慢,后期出现明显扩展增速;中型湖泊面积变化呈现扩张、稳定和萎缩3种趋势;小型湖泊面积变化呈现扩张和萎缩2种趋势;湖泊面积的变化趋势与湖泊自身的规模无关,只与其补给和支出平衡有关. 2)沙子湖、小沙子湖是部分河段被沙埋的流经湖,多年湖面积变化较小,湖泊周围沙丘未出现大范围朝湖向移动. 3)保护区湖泊的面积与气温和降水呈正相关,与蒸发量呈显著负相关,气温和降水对湖泊面积的影响大于蒸发.保护区内湖泊属降雨和冰川融水补给型湖泊,且冰川融水的补给量大于降水.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该地区气候变化控制下水资源演变过程,可作为进一步评估区域气候变化和湖泊变化的依据.

期刊论文 2024-09-14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通过感热加热和潜热释放改变大气环流,不仅影响高原生态系统的水分收支平衡与能量平衡,还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为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蒸散发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加深对高原气候变化的理解和生态水文过程的了解,基于2022年观测到的涡动及气象资料,对比分析了思金拉措(季节冻土)、沱沱河(多年冻土)两地相同海拔处的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实际蒸散发量的变化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两地环境因子相差较大的是风速、空气温度、降雨量,沱沱河站风速远大于思金拉措站;年均气温、降雨量均低于思金拉措站。(2)思金拉措站夜间蒸散发日内小时平均值大于沱沱河站,白天则相反;两站日蒸散量变化趋势特征相近,思金拉措站蒸散量急剧增大时间和最大值出现时间均早于沱沱河站;两站月蒸散量均为单峰型,夏季7月蒸散量最大,冬季12月、 1月、 2月较小。(3)风速、大地辐射在两站与蒸散量具有不同的相关性,风速在沱沱河站较大,与蒸散发相关性较强,在思金拉措站风速小,两者相关性较弱,大地辐射在两地与蒸散发的相关性则正好相反;在两地与蒸散量相关性均较大的是空气温度、水汽压、...

期刊论文 2024-09-14

冻土是一种具有复杂特性的地质体,温度、湿度、压力、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冻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给路基设计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分析了影响高速公路冻土路基设计的因素、设计的思路和策略、计算方法,并对高速公路冻土路基设计的具体方法如保温隔热法、排水隔水法、复合地基法、换填法、化学加固法、动态设计法等方法逐一进行了剖析,明确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工程要求、冻土性质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保温材料、铺设厚度、排水系统、隔水材料、换填材料、化学物质以及施工方法,可为高速公路冻土路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4-08-26 DOI: 10.20198/j.cnki.scsn.2024.08.016

冻土是一种具有复杂特性的地质体,温度、湿度、压力、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冻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给路基设计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分析了影响高速公路冻土路基设计的因素、设计的思路和策略、计算方法,并对高速公路冻土路基设计的具体方法如保温隔热法、排水隔水法、复合地基法、换填法、化学加固法、动态设计法等方法逐一进行了剖析,明确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工程要求、冻土性质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保温材料、铺设厚度、排水系统、隔水材料、换填材料、化学物质以及施工方法,可为高速公路冻土路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期刊论文 2024-08-26 DOI: 10.20198/j.cnki.scsn.2024.08.016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207条,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