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研究寒区气候变化对地聚物固化土耐久性的影响,以偏高岭土、碱性激发剂固化的粉质黏土为原材料,分别以剑麻纤维和纳米SiO2为改良材料,制备了改性地聚物固化土。通过冻融循环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扫描电镜试验和X射线衍射试验,研究了冻融循环作用下改性地聚物固化土的力学性能、微观结构特性和所选取材料的可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次冻融循环对改性地聚物固化土的力学特性影响最为显著;养护过程中剑麻纤维会抑制试样的水化反应,而纳米SiO2会促进试样的水化反应,冻融循环过程中改性地聚物固化土的水化反应仍在进行。此外,剑麻纤维的加入可显著降低地聚物固化土的碳排放量,纳米SiO2可有效降低地聚物固化土的碳排放指数和经济效益指数。
为研究寒区气候变化对地聚物固化土耐久性的影响,以偏高岭土、碱性激发剂固化的粉质黏土为原材料,分别以剑麻纤维和纳米SiO2为改良材料,制备了改性地聚物固化土。通过冻融循环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扫描电镜试验和X射线衍射试验,研究了冻融循环作用下改性地聚物固化土的力学性能、微观结构特性和所选取材料的可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次冻融循环对改性地聚物固化土的力学特性影响最为显著;养护过程中剑麻纤维会抑制试样的水化反应,而纳米SiO2会促进试样的水化反应,冻融循环过程中改性地聚物固化土的水化反应仍在进行。此外,剑麻纤维的加入可显著降低地聚物固化土的碳排放量,纳米SiO2可有效降低地聚物固化土的碳排放指数和经济效益指数。
为研究寒区气候变化对地聚物固化土耐久性的影响,以偏高岭土、碱性激发剂固化的粉质黏土为原材料,分别以剑麻纤维和纳米SiO2为改良材料,制备了改性地聚物固化土。通过冻融循环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扫描电镜试验和X射线衍射试验,研究了冻融循环作用下改性地聚物固化土的力学性能、微观结构特性和所选取材料的可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次冻融循环对改性地聚物固化土的力学特性影响最为显著;养护过程中剑麻纤维会抑制试样的水化反应,而纳米SiO2会促进试样的水化反应,冻融循环过程中改性地聚物固化土的水化反应仍在进行。此外,剑麻纤维的加入可显著降低地聚物固化土的碳排放量,纳米SiO2可有效降低地聚物固化土的碳排放指数和经济效益指数。
由于周期性的冻融循环作用,中国西北黄土区路基工程极易发生冻融病害,常用的解决方法是用改良黄土作为路基填料。目前工业废弃物改性不良路基土已成为工程地基改良处理的新趋向,鉴于西北地区煤气化渣堆存量巨大且资源化利用率低,尝试用煤气化粗渣改良季节冻土区黄土,以素黄土与单掺石灰改良黄土作为对比试验组,通过室内冻融循环试验、电镜扫描、CT扫描试验来探究在冻融循环条件下煤气化粗渣改良黄土的冻融特性及其微观机理,为季节冻土区黄土路基工程稳定性及煤气化渣资源化利用提出一些新的思考。试验结果表明:(1)经历1次与2次冻融循环后,单掺15%煤气化粗渣试验组的冻胀率为0.02%与0.29%,融沉系数为0%与0.05%,素黄土、单掺4%石灰试验组的冻胀率分别为0.43%与0.63%、0.38%与0.42%,融沉系数分别为0.26%与0.22%、0%与0.13%,但在经历3次冻融循环后,单掺15%煤气化粗渣试验组的冻胀率和融沉系数开始增大,5次冻融循环周期内的平均冻胀率和融沉系数分别为0.38%与0.17%,已接近甚至大于素黄土与单掺4%石灰试验组的数值。在前两次冻融循环周期内,平均冻胀率和融沉系数较素黄土组分别...
由于周期性的冻融循环作用,中国西北黄土区路基工程极易发生冻融病害,常用的解决方法是用改良黄土作为路基填料。目前工业废弃物改性不良路基土已成为工程地基改良处理的新趋向,鉴于西北地区煤气化渣堆存量巨大且资源化利用率低,尝试用煤气化粗渣改良季节冻土区黄土,以素黄土与单掺石灰改良黄土作为对比试验组,通过室内冻融循环试验、电镜扫描、CT扫描试验来探究在冻融循环条件下煤气化粗渣改良黄土的冻融特性及其微观机理,为季节冻土区黄土路基工程稳定性及煤气化渣资源化利用提出一些新的思考。试验结果表明:(1)经历1次与2次冻融循环后,单掺15%煤气化粗渣试验组的冻胀率为0.02%与0.29%,融沉系数为0%与0.05%,素黄土、单掺4%石灰试验组的冻胀率分别为0.43%与0.63%、0.38%与0.42%,融沉系数分别为0.26%与0.22%、0%与0.13%,但在经历3次冻融循环后,单掺15%煤气化粗渣试验组的冻胀率和融沉系数开始增大,5次冻融循环周期内的平均冻胀率和融沉系数分别为0.38%与0.17%,已接近甚至大于素黄土与单掺4%石灰试验组的数值。在前两次冻融循环周期内,平均冻胀率和融沉系数较素黄土组分别...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战略进一步深化,各种寒区工程得以大规模修建。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寿命,使其在服役期内能够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要求冻土和结构物具有良好的冻结强度和稳定性,冻土-结构接触面特性是冻土力学特性最直接的反映,而接触面粗糙度是影响这一特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主要从粗糙度出发,根据国内外现有冻土-结构接触面剪切试验研究成果,从粗糙度的评定、粗糙度对力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微观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最后基于Gompertz模型构建了可考虑粗糙度影响的接触面剪应力-剪切位移本构模型,验证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接触面的剪应力-剪切位移发展规律。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战略进一步深化,各种寒区工程得以大规模修建。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寿命,使其在服役期内能够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要求冻土和结构物具有良好的冻结强度和稳定性,冻土-结构接触面特性是冻土力学特性最直接的反映,而接触面粗糙度是影响这一特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主要从粗糙度出发,根据国内外现有冻土-结构接触面剪切试验研究成果,从粗糙度的评定、粗糙度对力学特性的影响及其微观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最后基于Gompertz模型构建了可考虑粗糙度影响的接触面剪应力-剪切位移本构模型,验证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接触面的剪应力-剪切位移发展规律。
为研究高寒低负温冻土地区混凝土强度增长机理,在4种不同入模温度工况下,进行高寒持续负温(-5℃)养护下混凝土水化热、强度、微观结构研究。研究表明,在持续-5℃养护条件下,水泥水化可分为早期快速水化、中期较快水化和后期缓慢水化三个阶段;从微观无害孔、少害孔、有害孔和多害孔角度分析了孔径分布对混凝土强度发展机理的影响;采取适当的入模温度是保证高寒低负温环境下混凝土强度增长的有效措施;结合试验数据,提出负温环境下混凝土不同入模温度,28 d龄期时混凝土孔隙率、不同龄期混凝土强度计算预测公式,并验证了其准确性,计算公式可为实际冻土区混凝土强度发展规律的预测、计算提供参考和借鉴。
为研究高寒低负温冻土地区混凝土强度增长机理,在4种不同入模温度工况下,进行高寒持续负温(-5℃)养护下混凝土水化热、强度、微观结构研究。研究表明,在持续-5℃养护条件下,水泥水化可分为早期快速水化、中期较快水化和后期缓慢水化三个阶段;从微观无害孔、少害孔、有害孔和多害孔角度分析了孔径分布对混凝土强度发展机理的影响;采取适当的入模温度是保证高寒低负温环境下混凝土强度增长的有效措施;结合试验数据,提出负温环境下混凝土不同入模温度,28 d龄期时混凝土孔隙率、不同龄期混凝土强度计算预测公式,并验证了其准确性,计算公式可为实际冻土区混凝土强度发展规律的预测、计算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