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田间有无覆雪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性能及越冬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秋眠型(1、3级)、半秋眠型(5级)及非秋眠型(7、9级)紫花苜蓿,从秋季至翌年春季无积雪和自然降雪条件下,分析苜蓿根系可溶性糖(WSC)、可溶性蛋白(SP)、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含量以及越冬率。【结果】无积雪覆盖下,苜蓿根冠处平均温度最低达-20.74℃,土壤表层20 cm在-5~-10℃波动;覆雪下,苜蓿根冠处最低温度为-7.89℃,土壤表层20 cm处温度在大部分时间保持在-3℃以上,覆雪能提高苜蓿根冠及地表温度。无积雪覆盖下,半秋眠型以及非秋眠型苜蓿越冬率显著低于秋眠型苜蓿(P<0.05),随着自然降雪,各秋眠级苜蓿越冬率较无覆雪显著提高(P<0.05),半秋眠型以及非秋眠型(7级)苜蓿越冬率升高至85%以上,覆雪能显著提高高秋眠级苜蓿的越冬率(P<0.05)。根系保护物质含量随气温的降低而升高,且在冬季保持较高的水平,覆雪下各秋眠级苜蓿根系WSC、SP、Pro、SOD和POD含量高于无覆雪,MDA含量低于无覆雪条件...
【目的】研究田间有无覆雪对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抗寒性能及越冬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秋眠型(1、3级)、半秋眠型(5级)及非秋眠型(7、9级)紫花苜蓿,从秋季至翌年春季无积雪和自然降雪条件下,分析苜蓿根系可溶性糖(WSC)、可溶性蛋白(SP)、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含量以及越冬率。【结果】无积雪覆盖下,苜蓿根冠处平均温度最低达-20.74℃,土壤表层20 cm在-5~-10℃波动;覆雪下,苜蓿根冠处最低温度为-7.89℃,土壤表层20 cm处温度在大部分时间保持在-3℃以上,覆雪能提高苜蓿根冠及地表温度。无积雪覆盖下,半秋眠型以及非秋眠型苜蓿越冬率显著低于秋眠型苜蓿(P<0.05),随着自然降雪,各秋眠级苜蓿越冬率较无覆雪显著提高(P<0.05),半秋眠型以及非秋眠型(7级)苜蓿越冬率升高至85%以上,覆雪能显著提高高秋眠级苜蓿的越冬率(P<0.05)。根系保护物质含量随气温的降低而升高,且在冬季保持较高的水平,覆雪下各秋眠级苜蓿根系WSC、SP、Pro、SOD和POD含量高于无覆雪,MDA含量低于无覆雪条件...
以冰川红叶小檗和紫叶小檗当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于12月和3月测定其7个处理温度(4℃、-10℃、-20℃、-30℃、-35℃、-40℃、-50℃)下的相对电导率、电阻抗参数值以及3个处理温度(-10℃、-20℃、-40℃)下的萌芽率,并对电导法、电阻抗图谱法及恢复生长法的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冰川红叶小檗当年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均低于紫叶小檗;12月份冰川红叶小檗当年生枝条用相对电导率,胞外电阻率(re)及低频电阻率(r1)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4.84℃、-31.46℃和-29.47℃,紫叶小檗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8.37℃、-27.12℃和-26.07℃。3月份冰川红叶小檗当年生枝条用相对电导率,胞外电阻率(re)及低频电阻率(r1)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1.94℃、-29.94℃和-27.98℃,紫叶小檗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6.84℃、-26.08℃和-25.43℃,证明冰川红叶小檗的半致死温度均低于紫叶小檗的半致死温度;12月份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当...
以冰川红叶小檗和紫叶小檗当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于12月和3月测定其7个处理温度(4℃、-10℃、-20℃、-30℃、-35℃、-40℃、-50℃)下的相对电导率、电阻抗参数值以及3个处理温度(-10℃、-20℃、-40℃)下的萌芽率,并对电导法、电阻抗图谱法及恢复生长法的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冰川红叶小檗当年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均低于紫叶小檗;12月份冰川红叶小檗当年生枝条用相对电导率,胞外电阻率(re)及低频电阻率(r1)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4.84℃、-31.46℃和-29.47℃,紫叶小檗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8.37℃、-27.12℃和-26.07℃。3月份冰川红叶小檗当年生枝条用相对电导率,胞外电阻率(re)及低频电阻率(r1)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1.94℃、-29.94℃和-27.98℃,紫叶小檗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6.84℃、-26.08℃和-25.43℃,证明冰川红叶小檗的半致死温度均低于紫叶小檗的半致死温度;12月份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