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列表中检索

共检索到 6

探究石冰川的演变历史是揭示冰缘环境响应气候变化的关键,但是由于缺乏适合的测年材料等原因,石冰川年代学研究相对缺少。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折多山广泛发育第四纪冰川作用和冰缘环境,为石冰川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通过地貌调查和10Be暴露测年,对折多山一条冰碛型石冰川进行了精准定年,探讨了其形成年代和发育特征。结果表明,该冰碛型石冰川的形成时间约为(11.8±0.3) ka,对应末次冰消期晚期。末次冰消期叠加千年尺度的气候事件导致区域发生多次寒暖气候变化,引发冰川反复进退,大量冰碛物的搬运堆积过程强烈塑造着地貌景观,促进了多年冻土规模不断扩大,为石冰川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冰缘环境。综合青藏高原与北半球其他地区的石冰川研究,发现末次冰消期的石冰川形成年代与发育特征具有相似性,即冰川大规模消融期间,突发的降温事件导致冰川与冰缘区扩张,气温升高时冰川消退区成为新的冰缘环境,同时产生融水和沉积物,促进了石冰川的发育。气候变化引起冰川反复进退、多年冻土区扩张、石冰川发育等冰川冰缘地貌过程,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冰川冰缘地貌过程的相互作用是理解冰冻圈响应气候变化的关键。

期刊论文 2024-01-02

探究石冰川的演变历史是揭示冰缘环境响应气候变化的关键,但是由于缺乏适合的测年材料等原因,石冰川年代学研究相对缺少。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折多山广泛发育第四纪冰川作用和冰缘环境,为石冰川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通过地貌调查和10Be暴露测年,对折多山一条冰碛型石冰川进行了精准定年,探讨了其形成年代和发育特征。结果表明,该冰碛型石冰川的形成时间约为(11.8±0.3) ka,对应末次冰消期晚期。末次冰消期叠加千年尺度的气候事件导致区域发生多次寒暖气候变化,引发冰川反复进退,大量冰碛物的搬运堆积过程强烈塑造着地貌景观,促进了多年冻土规模不断扩大,为石冰川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冰缘环境。综合青藏高原与北半球其他地区的石冰川研究,发现末次冰消期的石冰川形成年代与发育特征具有相似性,即冰川大规模消融期间,突发的降温事件导致冰川与冰缘区扩张,气温升高时冰川消退区成为新的冰缘环境,同时产生融水和沉积物,促进了石冰川的发育。气候变化引起冰川反复进退、多年冻土区扩张、石冰川发育等冰川冰缘地貌过程,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冰川冰缘地貌过程的相互作用是理解冰冻圈响应气候变化的关键。

期刊论文 2024-01-02

探究石冰川的演变历史是揭示冰缘环境响应气候变化的关键,但是由于缺乏适合的测年材料等原因,石冰川年代学研究相对缺少。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折多山广泛发育第四纪冰川作用和冰缘环境,为石冰川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通过地貌调查和10Be暴露测年,对折多山一条冰碛型石冰川进行了精准定年,探讨了其形成年代和发育特征。结果表明,该冰碛型石冰川的形成时间约为(11.8±0.3) ka,对应末次冰消期晚期。末次冰消期叠加千年尺度的气候事件导致区域发生多次寒暖气候变化,引发冰川反复进退,大量冰碛物的搬运堆积过程强烈塑造着地貌景观,促进了多年冻土规模不断扩大,为石冰川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冰缘环境。综合青藏高原与北半球其他地区的石冰川研究,发现末次冰消期的石冰川形成年代与发育特征具有相似性,即冰川大规模消融期间,突发的降温事件导致冰川与冰缘区扩张,气温升高时冰川消退区成为新的冰缘环境,同时产生融水和沉积物,促进了石冰川的发育。气候变化引起冰川反复进退、多年冻土区扩张、石冰川发育等冰川冰缘地貌过程,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冰期间冰期旋回中冰川冰缘地貌过程的相互作用是理解冰冻圈响应气候变化的关键。

期刊论文 2024-01-02

折多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势上处于由高原面向高山峡谷的过渡区,古冰川遗迹保留较好。对折多山冰川地貌进行深入研究,对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演化与古气候变化的耦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Google Earth遥感影像、《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和DEM等资料,对折多山冰川地貌及其特征参数进行了识别、提取和计算。研究共识别出189条古冰川,覆盖面积为497km2。基于研究区已有年代学资料,本区冰川地貌主要为末次冰盛期(LGM)以来冰川作用遗存。恢复研究区LGM冰川平衡线高度(ELA),在西坡和东坡分别为4 380m和4 110m,相差270m,揭示出分水岭东侧更有利于冰川发育。广泛发育的冰蚀湖、冰蚀基岩面、羊背石等,以及深切的冰川槽谷(U形谷)指示海洋性冰川作用特征;冰川作用正差、冰川朝向、冰蚀地貌的差异,揭示积累区地形条件和水汽来源对研究区冰川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期刊论文 2022-05-10

折多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势上处于由高原面向高山峡谷的过渡区,古冰川遗迹保留较好。对折多山冰川地貌进行深入研究,对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演化与古气候变化的耦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Google Earth遥感影像、《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和DEM等资料,对折多山冰川地貌及其特征参数进行了识别、提取和计算。研究共识别出189条古冰川,覆盖面积为497km2。基于研究区已有年代学资料,本区冰川地貌主要为末次冰盛期(LGM)以来冰川作用遗存。恢复研究区LGM冰川平衡线高度(ELA),在西坡和东坡分别为4 380m和4 110m,相差270m,揭示出分水岭东侧更有利于冰川发育。广泛发育的冰蚀湖、冰蚀基岩面、羊背石等,以及深切的冰川槽谷(U形谷)指示海洋性冰川作用特征;冰川作用正差、冰川朝向、冰蚀地貌的差异,揭示积累区地形条件和水汽来源对研究区冰川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期刊论文 2022-05-10

折多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势上处于由高原面向高山峡谷的过渡区,古冰川遗迹保留较好。对折多山冰川地貌进行深入研究,对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演化与古气候变化的耦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Google Earth遥感影像、《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和DEM等资料,对折多山冰川地貌及其特征参数进行了识别、提取和计算。研究共识别出189条古冰川,覆盖面积为497km2。基于研究区已有年代学资料,本区冰川地貌主要为末次冰盛期(LGM)以来冰川作用遗存。恢复研究区LGM冰川平衡线高度(ELA),在西坡和东坡分别为4 380m和4 110m,相差270m,揭示出分水岭东侧更有利于冰川发育。广泛发育的冰蚀湖、冰蚀基岩面、羊背石等,以及深切的冰川槽谷(U形谷)指示海洋性冰川作用特征;冰川作用正差、冰川朝向、冰蚀地貌的差异,揭示积累区地形条件和水汽来源对研究区冰川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期刊论文 2022-05-10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6条  共6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