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5

脆弱性冻土生态环境与寒区公路建设存在复杂的博弈关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为践行绿色低碳公路的战略目标,科学构建一套寒区公路绿色施工评价体系,是十分迫切且重要的。鉴于此,文章基于文献调查法和德尔菲法进行寒区公路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改进的三标度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将云模型引入到物元可拓评价模型,建立各评价指标正态云评价语言云参数,实现模糊性指标评价语言从定性到定量的转换,通过MATLAB多次仿真计算评价指标与各评价等级间隶属度,运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寒区公路绿色施工评价等级。对黑龙江省多年冻土区呼玛至十八站段公路项目进行绿色施工评价,得到“Ⅳ”级评价结果,绿色施工发展态势较好。对比模型计算结果与项目实际绿色施工情况得,绿色施工模型评价结果与项目绿色施工实际开展状况相吻合,证实了建立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科学合理性,可为同类寒区公路项目开展绿色施工评价提供一定的借鉴。

期刊论文 2024-04-08 DOI: 10.16468/j.cnki.issn1004-0366.2024.02.009

脆弱性冻土生态环境与寒区公路建设存在复杂的博弈关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为践行绿色低碳公路的战略目标,科学构建一套寒区公路绿色施工评价体系,是十分迫切且重要的。鉴于此,文章基于文献调查法和德尔菲法进行寒区公路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改进的三标度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将云模型引入到物元可拓评价模型,建立各评价指标正态云评价语言云参数,实现模糊性指标评价语言从定性到定量的转换,通过MATLAB多次仿真计算评价指标与各评价等级间隶属度,运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判断寒区公路绿色施工评价等级。对黑龙江省多年冻土区呼玛至十八站段公路项目进行绿色施工评价,得到“Ⅳ”级评价结果,绿色施工发展态势较好。对比模型计算结果与项目实际绿色施工情况得,绿色施工模型评价结果与项目绿色施工实际开展状况相吻合,证实了建立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的科学合理性,可为同类寒区公路项目开展绿色施工评价提供一定的借鉴。

期刊论文 2024-04-08 DOI: 10.16468/j.cnki.issn1004-0366.2024.02.009

现行的铁路建设项目评价指标难以适应铁路发展需要,亟需构建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相关理论,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专家座谈基础上,结合国情和铁路发展阶段,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个维度,构建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将铁路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划分为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建立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集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铁路建设项目外部效益。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较好”“一般”“谨慎”5个等级,为铁路建设项目立项决策提供依据。期望经过业界深化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中国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体系和方法。

期刊论文 2023-09-26

现行的铁路建设项目评价指标难以适应铁路发展需要,亟需构建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相关理论,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专家座谈基础上,结合国情和铁路发展阶段,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个维度,构建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将铁路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划分为内部效益和外部效益,建立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集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铁路建设项目外部效益。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较好”“一般”“谨慎”5个等级,为铁路建设项目立项决策提供依据。期望经过业界深化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中国铁路建设项目综合评价体系和方法。

期刊论文 2023-09-26

将PSR模型引入到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方法研究中,构建了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包括人类活动、水文气象、土地覆盖、生态系统健康、水源涵养服务功能、景观格局、社会经济7个方面14个指标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指标体系;采用AHP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值,并运用加权平均法的思路,构建了生态修复效果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采用该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对2000、2005、2010、2015、2020年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功能区生态修复效果综合指数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近20年生态修复效果综合指数排序为ESI2010

期刊论文 2023-02-06 DOI: 10.16663/j.cnki.lskj.2022.24.051

将PSR模型引入到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方法研究中,构建了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包括人类活动、水文气象、土地覆盖、生态系统健康、水源涵养服务功能、景观格局、社会经济7个方面14个指标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估指标体系;采用AHP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值,并运用加权平均法的思路,构建了生态修复效果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采用该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对2000、2005、2010、2015、2020年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功能区生态修复效果综合指数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近20年生态修复效果综合指数排序为ESI2010

期刊论文 2023-02-06 DOI: 10.16663/j.cnki.lskj.2022.24.051

藏东南地区是我国海洋性冰川集中区、重大工程建设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高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该区防灾减灾的重要技术基础和热点难点之一。本文考虑了气候变化和冰川积雪活动对高寒山区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影响,引入了积温和冰川积雪消融量两个特色因子,提出了距平差气象插补法和冰川积雪消融量概化模型,并从孕灾环境、动力条件和人类扰动等方面共选取了13个因子,建立了藏东南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证据权-投影寻踪模型,实现了灾害易发性评价计算、分级区划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1)冰川积雪消融量和积温对高寒山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影响显著,其最佳向量值达0.088和0.579;(2)提出的距平差法气温插补模型对气温预测效果优于平均值法和线性插值法,可有效解决气象数据缺失和插补值被放大的问题;(3)大部分研究区为中度及以上灾害易发区,占总面积的65.98%,其中极高易发区集中在深大活动断裂带和干流水系两侧2 km区域内,高易发区集中在干流水系两侧2~5 km的近似环状区域,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峡谷和干流水系两侧5~10 km地带以及大江大河的支流区域;(4)建立的证据权-投影寻踪模型能更好地实现研究区地质灾...

期刊论文 2021-12-23 DOI: 10.16089/j.cnki.1008-2786.000629

藏东南地区是我国海洋性冰川集中区、重大工程建设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高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该区防灾减灾的重要技术基础和热点难点之一。本文考虑了气候变化和冰川积雪活动对高寒山区地质灾害形成发育的影响,引入了积温和冰川积雪消融量两个特色因子,提出了距平差气象插补法和冰川积雪消融量概化模型,并从孕灾环境、动力条件和人类扰动等方面共选取了13个因子,建立了藏东南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证据权-投影寻踪模型,实现了灾害易发性评价计算、分级区划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1)冰川积雪消融量和积温对高寒山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影响显著,其最佳向量值达0.088和0.579;(2)提出的距平差法气温插补模型对气温预测效果优于平均值法和线性插值法,可有效解决气象数据缺失和插补值被放大的问题;(3)大部分研究区为中度及以上灾害易发区,占总面积的65.98%,其中极高易发区集中在深大活动断裂带和干流水系两侧2 km区域内,高易发区集中在干流水系两侧2~5 km的近似环状区域,中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峡谷和干流水系两侧5~10 km地带以及大江大河的支流区域;(4)建立的证据权-投影寻踪模型能更好地实现研究区地质灾...

期刊论文 2021-12-23 DOI: 10.16089/j.cnki.1008-2786.000629

文章选取在水工混凝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阶段考虑有关水文、气象指标,并用不同的参数对各个指标进行刻画,建立基于全寿命理念的辽宁省水工混凝土水文气象环境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考虑12项水文气象指标,采用23项参数对这些指标进行描述,以满足有关部门在水工混凝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过程中对水文气象基础信息的需要。

期刊论文 2021-05-18

文章选取在水工混凝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阶段考虑有关水文、气象指标,并用不同的参数对各个指标进行刻画,建立基于全寿命理念的辽宁省水工混凝土水文气象环境指标体系。指标体系考虑12项水文气象指标,采用23项参数对这些指标进行描述,以满足有关部门在水工混凝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过程中对水文气象基础信息的需要。

期刊论文 2021-05-18
  • 首页
  • 1
  • 2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5条,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