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背景下,融雪洪水灾害发生的时间、频率和强度及其影响发生了明显变化。借助网络爬虫等工具,基于自然灾害数据库、文献资料、书籍、政府机构网站、新闻媒体等多数据源,收集了升温融雪型洪水和雨雪混合型洪水的相关信息,建立了针对不同数据甄别融雪洪水事件及其灾害影响的标准,对融雪洪水事件及灾害进行筛选、整理、融合、集成,构建了针对性强、信息较为可靠的包含579条数据的全球融雪洪水灾害数据集,初步分析了1900—2020年全球融雪洪水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融雪洪水主要分布在30°~60°N之间,50°N以南雨雪混合型洪水较多,50°N以北升温融雪型洪水较多;春季为融雪洪水灾害高发期,冬季次之,夏季第三,秋季最少;春季、秋季和冬季的融雪洪水主要分布于40°~50°N,夏季的融雪洪水主要分布于30°~40°N。相对于升温融雪型洪水,雨雪混合型洪水的频次高、破坏力更强,且随气候变暖发生频率增加;研究结果可为全球融雪洪水灾害的风险防御和损失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变暖背景下,融雪洪水灾害发生的时间、频率和强度及其影响发生了明显变化。借助网络爬虫等工具,基于自然灾害数据库、文献资料、书籍、政府机构网站、新闻媒体等多数据源,收集了升温融雪型洪水和雨雪混合型洪水的相关信息,建立了针对不同数据甄别融雪洪水事件及其灾害影响的标准,对融雪洪水事件及灾害进行筛选、整理、融合、集成,构建了针对性强、信息较为可靠的包含579条数据的全球融雪洪水灾害数据集,初步分析了1900—2020年全球融雪洪水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融雪洪水主要分布在30°~60°N之间,50°N以南雨雪混合型洪水较多,50°N以北升温融雪型洪水较多;春季为融雪洪水灾害高发期,冬季次之,夏季第三,秋季最少;春季、秋季和冬季的融雪洪水主要分布于40°~50°N,夏季的融雪洪水主要分布于30°~40°N。相对于升温融雪型洪水,雨雪混合型洪水的频次高、破坏力更强,且随气候变暖发生频率增加;研究结果可为全球融雪洪水灾害的风险防御和损失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变暖背景下,融雪洪水灾害发生的时间、频率和强度及其影响发生了明显变化。借助网络爬虫等工具,基于自然灾害数据库、文献资料、书籍、政府机构网站、新闻媒体等多数据源,收集了升温融雪型洪水和雨雪混合型洪水的相关信息,建立了针对不同数据甄别融雪洪水事件及其灾害影响的标准,对融雪洪水事件及灾害进行筛选、整理、融合、集成,构建了针对性强、信息较为可靠的包含579条数据的全球融雪洪水灾害数据集,初步分析了1900—2020年全球融雪洪水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融雪洪水主要分布在30°~60°N之间,50°N以南雨雪混合型洪水较多,50°N以北升温融雪型洪水较多;春季为融雪洪水灾害高发期,冬季次之,夏季第三,秋季最少;春季、秋季和冬季的融雪洪水主要分布于40°~50°N,夏季的融雪洪水主要分布于30°~40°N。相对于升温融雪型洪水,雨雪混合型洪水的频次高、破坏力更强,且随气候变暖发生频率增加;研究结果可为全球融雪洪水灾害的风险防御和损失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重建高质量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可为海岸带人类社会科学预测及应对未来海平面上升风险提供重要的地质历史依据和长时间尺度的数据参考。目前已发表了多条福建海岸带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然而已有曲线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历史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是矛盾结果。同时,相对海平面长期变化机制及影响因素也不明确。本研究收集、整理了福建沿海已发表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数据,对已有数据的年代、高程、指示意义等属性信息进行重新检查和校正,根据国际方法体系,建立了该区域一个标准化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数据库”,共包括海平面数据183个。在此基础上,采用“变量误差–综合高斯(EIV-IGP)”统计学模型,提出了一条新的福建沿海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并应用“冰川–水均衡调整”(GIA)理论,开展了相对海平面变化GIA模拟。最后,综合相对海平面变化地质记录及GIA模拟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福建沿海距今11.28~7.08 cal ka,相对海平面由(–23.55±6.94)m快速连续上升至(–1.51±1.80)m;距今7.08~4.08 cal ka,相对海平面由(–1.51±1.80)m缓慢上升至约(1.0...
重建高质量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可为海岸带人类社会科学预测及应对未来海平面上升风险提供重要的地质历史依据和长时间尺度的数据参考。目前已发表了多条福建海岸带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然而已有曲线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历史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是矛盾结果。同时,相对海平面长期变化机制及影响因素也不明确。本研究收集、整理了福建沿海已发表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数据,对已有数据的年代、高程、指示意义等属性信息进行重新检查和校正,根据国际方法体系,建立了该区域一个标准化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数据库”,共包括海平面数据183个。在此基础上,采用“变量误差–综合高斯(EIV-IGP)”统计学模型,提出了一条新的福建沿海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并应用“冰川–水均衡调整”(GIA)理论,开展了相对海平面变化GIA模拟。最后,综合相对海平面变化地质记录及GIA模拟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福建沿海距今11.28~7.08 cal ka,相对海平面由(–23.55±6.94)m快速连续上升至(–1.51±1.80)m;距今7.08~4.08 cal ka,相对海平面由(–1.51±1.80)m缓慢上升至约(1.0...
重建高质量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可为海岸带人类社会科学预测及应对未来海平面上升风险提供重要的地质历史依据和长时间尺度的数据参考。目前已发表了多条福建海岸带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然而已有曲线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历史存在较大差异,甚至是矛盾结果。同时,相对海平面长期变化机制及影响因素也不明确。本研究收集、整理了福建沿海已发表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数据,对已有数据的年代、高程、指示意义等属性信息进行重新检查和校正,根据国际方法体系,建立了该区域一个标准化的全新世“相对海平面数据库”,共包括海平面数据183个。在此基础上,采用“变量误差–综合高斯(EIV-IGP)”统计学模型,提出了一条新的福建沿海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并应用“冰川–水均衡调整”(GIA)理论,开展了相对海平面变化GIA模拟。最后,综合相对海平面变化地质记录及GIA模拟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福建沿海距今11.28~7.08 cal ka,相对海平面由(–23.55±6.94)m快速连续上升至(–1.51±1.80)m;距今7.08~4.08 cal ka,相对海平面由(–1.51±1.80)m缓慢上升至约(1.0...
路基冻胀问题在季节性冻土区日趋突出,影响了列车的安全运营。目前,对这些地区修建的公路路基冻胀情况(包括变形、温度、含水量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已成为十分重要的手段。然而对监测数据的有效管理成为路基冻胀变形分析的关键。针对路基冻胀监测数据库的建立,数据导入和导出,查询等功能进行分析,从而为用户进行路基冻胀变形研究提供了合理高效的数据获取途径。
【中文摘要】针对现有陆面过程模型不足,发展包含各种下垫面(特别我国重要的雪盖,冻土和干旱区等)水—热输运耦合模型,发展新型的植被光合作用和水热输运过程耦合的物理生化模型,形成有我国下垫面特色、完整的植被圈、冰冻圈和土壤圈耦合垂向一维交换模型。在此基础上,用嵌镶式格点模型,扩展该模型能局部处理非均匀下垫面的影响。以配合全球气候耦合系统研究。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