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以呼伦贝尔市近20年(2000年—2020年)气象要素为基础,研究冬季呼伦贝尔市降雪、气温、风力、日照、相对湿度和能见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和地域分布特征,并初步评估这些气候资源在寒地冰雪开发中的应用影响。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具有冬季积雪多、积雪期长、气温低、风力小等特点。呼伦贝尔市寒地冰雪气候资源丰富,可以打造中国冬季旅游新高地,建设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胜地。
文章以呼伦贝尔市近20年(2000年—2020年)气象要素为基础,研究冬季呼伦贝尔市降雪、气温、风力、日照、相对湿度和能见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和地域分布特征,并初步评估这些气候资源在寒地冰雪开发中的应用影响。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具有冬季积雪多、积雪期长、气温低、风力小等特点。呼伦贝尔市寒地冰雪气候资源丰富,可以打造中国冬季旅游新高地,建设世界级冰雪旅游度假胜地。
本文选用石河子1981—2016年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选用的气象要素有0 cm地面温度、积雪深度、日照时数和冻土深度。以期为石河子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气象分析。
本文选用石河子1981—2016年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选用的气象要素有0 cm地面温度、积雪深度、日照时数和冻土深度。以期为石河子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气象分析。
大气中增多的污染物/气溶胶正在影响着地球的能量收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经历了由下降到上升的演变趋势,即著名的“全球变暗/变亮现象”。这一重要发现基于地面观测数据,是评估遥感观测和模型模拟手段的基础。由于辐射的地面观测具有一定的时空局限性,因此日照时数常被用来估算辐射。在污染的情况下,利用日照时数估算辐射会忽略不被日照计记录的时段(直接辐射强度<120 W m-2)污染引发的辐射的下降,从而高估辐射量。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揭示一天内各时段污染驱动辐射变化的规律及物理机制,并依此添加与污染有关的系数公式校正Angström-Prescott模型以实现不同污染情况下利用日照时数对太阳辐射的准确估算。借此可实现对辐射数据的时空拓展,并在包括无辐射直接地面观测地区建立辐射的气候学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这对理解污染和辐射在气候变化、水循环及作物生长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2016-01利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22个辐射观测站建站至2000年的总辐射及日照百分率观测资料,确定了Angstr m-Prescott模型参数,以此模型估算了高原及毗邻地区116个站1961年1月至2000年12月份的总辐射.结合高原地区75个气象站的冻土观测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地区总辐射变化对高原土壤季节冻结深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冬季总辐射变化对季节冻深有较大影响.冷湖、玉树两个较典型的站点中总辐射与土壤冻结深度的负相关关系显著,与典型站点相似,德令哈、格尔木两站总辐射与季节冻深亦呈负相关.研究区域内,近乎80%的调查站点,总辐射与季节冻结深度之间关系呈现负相关;另外21%的站点呈现正相关关系.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纬度、海拔、总辐射及气温4个因子与季节冻结深度的相关显著.总辐射是高原土壤季节冻结深度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