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ntinel-1升降轨影像,采用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获取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2017至2022年间的地表形变信息。结果表明:囊谦县周边整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升轨雷达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形变速率为-79 mm·a-1~46 mm·a-1,降轨LOS向形变速率为-63 mm·a-1~35 mm·a-1;升降轨InSAR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联合解译可以有效抑制几何畸变的影响;共识别出32处潜在滑坡灾害隐患点,主要集中在河流和公路附近;滑坡变形主要由冻土季节性冻融和降雨驱动,部分滑坡受道路开挖等人为活动影响。研究证实,多轨InSAR处理可以有效减轻高原冻土区复杂地形的影响,为相关灾害监测和风险防范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受气候暖湿化和冻融作用的影响,近年来西藏东部地区的山体滑坡多发频发,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利用有效手段对滑坡灾害隐患开展大范围调查与早期识别。以藏东317国道矮拉山地区为例,利用小基线集时序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技术,分别对2017年3月—2019年7月期间Sentinel-1A SAR升、降轨数据集进行地表形变监测分析,获取了该地区滑坡体隐患的分布情况,并讨论了滑坡历史形变演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大部分区域较为稳定,滑坡隐患主要集中在山谷两侧,升降轨InSAR提高了滑坡监测识别的准确性和覆盖度;冻融滑坡形变过程与降雨型滑坡存在差异,呈现平稳期和失稳期交替出现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形变过程主要受冻融和降雨影响,两者共同作用加速坡体变形。实验结果验证了InSAR技术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监测手段的不足,可在高山冻土区滑坡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西部地区的土质复杂,冻土地貌广泛分布,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严重影响了高原冻土区的稳定性,给基础设施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文章以北麓河多年冻土地区为研究区,基于21景PALSAR数据,对该区域多年冻土展开时序InSAR形变监测,并对SAR时序形变结果进行非线性形变反演,总结出了该地区多年冻土的形变规律。
多年冻土活动层变化导致冻土区大范围地面变形,严重破坏区域内基础设施和水文地质条件,亟需加强活动层季节冻融过程的观测研究.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目标的小基线集时序InSAR(DSs-SBAS)的冻土形变监测方法.该方法采用分布式目标提取和特征值分解算法,并结合基于地温-形变约束关系的参考点选取新策略,提高了冻土形变监测结果的时空分辨率和可靠性.以祁连山黑河西支源头的野牛沟为研究区域,通过对27景Sentinel-1SAR影像进行时序InSAR分析,获取了2014—2016年该区多年冻土的形变时间序列和年均形变速率,并利用Stefan模型联合地温数据估算其季节性形变幅度.实地踏勘和结果分析表明:(1)研究区大部分多年冻土处于稳定状态(-1.0~+1.0cm·a-1),在地形陡峭的南坡边缘及含冰量丰富的野牛沟河上游两侧沟底部分区域存在较大形变;(2)区域内冻土形变时间序列呈现年周期变化,冻土冻融形变存在季节性周期形变和季节性波动下沉两种形变特征,形变幅度和速率最大可达6.0cm和-3.0cm·a-1;(3)不同区域的活动层冻结/融化始日和冻土形变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