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00

利用近10 a G6京藏高速沿线自动气象站与交通气象站逐时观测资料,分析G6呼和浩特—卓资县—集宁区段(简称G6呼集段)道路结冰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次年4月为G6呼集段道路结冰易发期,通过分析“冰点”温度变化,G6呼集段呼和浩特至集宁方向路面温度(简称路温)和气温呈先陡降再缓升的U型特征,卓资段为U型底部,呼市至卓资、集宁段结冰日数呈现“少、多、少”分布,卓资段最先达到结冰气象条件。降雪、积雪是引发该路段道路结冰的主要诱因,年均40次,占比89%,降雪结冰主要发生于11至次年3月,傍晚至凌晨为结冰高发时段,结冰过程持续5~30 h;积雪结冰的特点是时间短,冰面浅薄。降水和高湿引起的道路结冰年均不到5 d,占比11%,主要发生于秋冬、冬春交替夜晚。日最低气温主要集中于06—07时,白天路温高于气温,两者变化趋势一致,其温差从日出至日落呈先增后减,夜晚气温略高于路温,温差稳定。通过路温和气温的变化关系总结出不同区段、时期的温差公式,利用高分辨率气温数据实现路温精准监测,达到及时预警的目的。

期刊论文 2025-06-18

利用近10 a G6京藏高速沿线自动气象站与交通气象站逐时观测资料,分析G6呼和浩特—卓资县—集宁区段(简称G6呼集段)道路结冰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次年4月为G6呼集段道路结冰易发期,通过分析“冰点”温度变化,G6呼集段呼和浩特至集宁方向路面温度(简称路温)和气温呈先陡降再缓升的U型特征,卓资段为U型底部,呼市至卓资、集宁段结冰日数呈现“少、多、少”分布,卓资段最先达到结冰气象条件。降雪、积雪是引发该路段道路结冰的主要诱因,年均40次,占比89%,降雪结冰主要发生于11至次年3月,傍晚至凌晨为结冰高发时段,结冰过程持续5~30 h;积雪结冰的特点是时间短,冰面浅薄。降水和高湿引起的道路结冰年均不到5 d,占比11%,主要发生于秋冬、冬春交替夜晚。日最低气温主要集中于06—07时,白天路温高于气温,两者变化趋势一致,其温差从日出至日落呈先增后减,夜晚气温略高于路温,温差稳定。通过路温和气温的变化关系总结出不同区段、时期的温差公式,利用高分辨率气温数据实现路温精准监测,达到及时预警的目的。

期刊论文 2025-06-18

利用近10 a G6京藏高速沿线自动气象站与交通气象站逐时观测资料,分析G6呼和浩特—卓资县—集宁区段(简称G6呼集段)道路结冰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次年4月为G6呼集段道路结冰易发期,通过分析“冰点”温度变化,G6呼集段呼和浩特至集宁方向路面温度(简称路温)和气温呈先陡降再缓升的U型特征,卓资段为U型底部,呼市至卓资、集宁段结冰日数呈现“少、多、少”分布,卓资段最先达到结冰气象条件。降雪、积雪是引发该路段道路结冰的主要诱因,年均40次,占比89%,降雪结冰主要发生于11至次年3月,傍晚至凌晨为结冰高发时段,结冰过程持续5~30 h;积雪结冰的特点是时间短,冰面浅薄。降水和高湿引起的道路结冰年均不到5 d,占比11%,主要发生于秋冬、冬春交替夜晚。日最低气温主要集中于06—07时,白天路温高于气温,两者变化趋势一致,其温差从日出至日落呈先增后减,夜晚气温略高于路温,温差稳定。通过路温和气温的变化关系总结出不同区段、时期的温差公式,利用高分辨率气温数据实现路温精准监测,达到及时预警的目的。

期刊论文 2025-06-18

【目的】青藏高原分布着众多内陆湖泊,湖泊水域面积变化能够指示区域气候变化和湖泊演化趋势。为了分析羊卓雍错流域内湖泊水域面积的变化趋势与特征,【方法】选取1972—2023年间的Landsat卫星影像,采用归一化水体指数方法提取羊卓雍错、巴纠错、空母错、沉错、多错、普莫雍错的水域面积信息,重建近50年各湖泊面积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序列。借助GPS实地观测数据,评估了湖泊水域边界识别中的总体误差。基于流域附近的气象台站和线性趋势分析,探讨湖泊水域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结果显示:1972—2023年间羊卓雍错、空母错、沉错、巴纠错的水域面积呈萎缩趋势,普莫雍错和多错的水域面积呈扩张趋势,普莫雍错的西部边界扩张较为显著。与1972年年均水域面积相比,2023年羊卓雍错、空母错、巴纠错、沉错的年均水域面积分别缩减了82.72 km2、2.2 km、2.0 km、0.9 km;普莫雍错、多错的年均水域面积分别扩张了8.3 km、0.4 km。【结论】结果表明:根据台站气象要素的线性分析,1972—2023年期间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但是年降水量增加不明显;相对湿度...

期刊论文 2025-05-14

【目的】青藏高原分布着众多内陆湖泊,湖泊水域面积变化能够指示区域气候变化和湖泊演化趋势。为了分析羊卓雍错流域内湖泊水域面积的变化趋势与特征,【方法】选取1972—2023年间的Landsat卫星影像,采用归一化水体指数方法提取羊卓雍错、巴纠错、空母错、沉错、多错、普莫雍错的水域面积信息,重建近50年各湖泊面积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序列。借助GPS实地观测数据,评估了湖泊水域边界识别中的总体误差。基于流域附近的气象台站和线性趋势分析,探讨湖泊水域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结果显示:1972—2023年间羊卓雍错、空母错、沉错、巴纠错的水域面积呈萎缩趋势,普莫雍错和多错的水域面积呈扩张趋势,普莫雍错的西部边界扩张较为显著。与1972年年均水域面积相比,2023年羊卓雍错、空母错、巴纠错、沉错的年均水域面积分别缩减了82.72 km2、2.2 km、2.0 km、0.9 km;普莫雍错、多错的年均水域面积分别扩张了8.3 km、0.4 km。【结论】结果表明:根据台站气象要素的线性分析,1972—2023年期间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但是年降水量增加不明显;相对湿度...

期刊论文 2025-05-14

【目的】青藏高原分布着众多内陆湖泊,湖泊水域面积变化能够指示区域气候变化和湖泊演化趋势。为了分析羊卓雍错流域内湖泊水域面积的变化趋势与特征,【方法】选取1972—2023年间的Landsat卫星影像,采用归一化水体指数方法提取羊卓雍错、巴纠错、空母错、沉错、多错、普莫雍错的水域面积信息,重建近50年各湖泊面积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序列。借助GPS实地观测数据,评估了湖泊水域边界识别中的总体误差。基于流域附近的气象台站和线性趋势分析,探讨湖泊水域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结果显示:1972—2023年间羊卓雍错、空母错、沉错、巴纠错的水域面积呈萎缩趋势,普莫雍错和多错的水域面积呈扩张趋势,普莫雍错的西部边界扩张较为显著。与1972年年均水域面积相比,2023年羊卓雍错、空母错、巴纠错、沉错的年均水域面积分别缩减了82.72 km2、2.2 km、2.0 km、0.9 km;普莫雍错、多错的年均水域面积分别扩张了8.3 km、0.4 km。【结论】结果表明:根据台站气象要素的线性分析,1972—2023年期间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但是年降水量增加不明显;相对湿度...

期刊论文 2025-05-14

中国东北存在中国最大的高纬度多年冻土分布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多年冻土内储存的碳将逐渐解冻并以甲烷气体的形式释放,进而提高近地面对流层甲烷浓度,然而目前针对此区域近地面对流层甲烷浓度变化规律及排放源研究尚不清晰。本文利用Aqua卫星搭载的AIRS(Atmospheric InfraredSounder)遥感资料对中国东北及全国区域2003~2022年对流层整体甲烷浓度时空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家气象及现场监测数据,研究了中国东北多年冻土区地表甲烷排放源及排放机理。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带在四季中均具有较高的甲烷排放能力,甲烷浓度呈显著的双峰季节变化特征,第一个峰值出现在夏季(6~8月),最大值出现在8月,第二个峰值出现在冬季(12~2月),最大值出现在12月;中国东北地区对流层甲烷浓度平均增长率最大值出现在春季(平均值为6.05 ppb/a,1 ppb=10-9),这是因为多年冻土退化后冻结层下封存的古老碳逐渐暴露并以甲烷的形式释放;除产甲烷菌作用,储存在多年冻土冻结层的地质甲烷(亚稳态甲烷水合物,稳态甲烷水合物及地下深处或煤层产生的产热甲烷)也逐渐被释放。...

期刊论文 2025-02-18

中国东北存在中国最大的高纬度多年冻土分布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多年冻土内储存的碳将逐渐解冻并以甲烷气体的形式释放,进而提高近地面对流层甲烷浓度,然而目前针对此区域近地面对流层甲烷浓度变化规律及排放源研究尚不清晰。本文利用Aqua卫星搭载的AIRS(Atmospheric InfraredSounder)遥感资料对中国东北及全国区域2003~2022年对流层整体甲烷浓度时空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家气象及现场监测数据,研究了中国东北多年冻土区地表甲烷排放源及排放机理。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带在四季中均具有较高的甲烷排放能力,甲烷浓度呈显著的双峰季节变化特征,第一个峰值出现在夏季(6~8月),最大值出现在8月,第二个峰值出现在冬季(12~2月),最大值出现在12月;中国东北地区对流层甲烷浓度平均增长率最大值出现在春季(平均值为6.05 ppb/a,1 ppb=10-9),这是因为多年冻土退化后冻结层下封存的古老碳逐渐暴露并以甲烷的形式释放;除产甲烷菌作用,储存在多年冻土冻结层的地质甲烷(亚稳态甲烷水合物,稳态甲烷水合物及地下深处或煤层产生的产热甲烷)也逐渐被释放。...

期刊论文 2025-02-18

中国东北存在中国最大的高纬度多年冻土分布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多年冻土内储存的碳将逐渐解冻并以甲烷气体的形式释放,进而提高近地面对流层甲烷浓度,然而目前针对此区域近地面对流层甲烷浓度变化规律及排放源研究尚不清晰。本文利用Aqua卫星搭载的AIRS(Atmospheric InfraredSounder)遥感资料对中国东北及全国区域2003~2022年对流层整体甲烷浓度时空分布情况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家气象及现场监测数据,研究了中国东北多年冻土区地表甲烷排放源及排放机理。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带在四季中均具有较高的甲烷排放能力,甲烷浓度呈显著的双峰季节变化特征,第一个峰值出现在夏季(6~8月),最大值出现在8月,第二个峰值出现在冬季(12~2月),最大值出现在12月;中国东北地区对流层甲烷浓度平均增长率最大值出现在春季(平均值为6.05 ppb/a,1 ppb=10-9),这是因为多年冻土退化后冻结层下封存的古老碳逐渐暴露并以甲烷的形式释放;除产甲烷菌作用,储存在多年冻土冻结层的地质甲烷(亚稳态甲烷水合物,稳态甲烷水合物及地下深处或煤层产生的产热甲烷)也逐渐被释放。...

期刊论文 2025-02-18

根据全国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技术规范,针对威海市雪灾影响特点,建立以年均累计降雪量、年均最大积雪深度和年均降雪日数为雪灾致灾因子的危险性评估模型,以及基于综合危险性指标和承灾体指标的雪灾风险评估模型。利用1981—2020年威海市6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雪深、降雪量等资料,分析各致灾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开展威海市雪灾危险性和风险区划评估。结果表明,威海市平均最大积雪深度、平均降雪量和平均降雪日数各年份间差异较大,其中2005年、2020年和2017年位居前列。年均最大积雪深度和年均累计降雪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环翠区和文登区两区交接地带,较高值区也主要在环翠区南部和文登区大部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荣成市东南及东北角和乳山市中西部地区。威海市雪灾致灾高危险区集中在环翠区西南部和文登区中北部(包含文登市区)两区交界靠近昆嵛山附近海拔较高的区域。雪灾人口风险与雪灾GDP风险的等级分布大体上一致,环翠区、文登区北部和荣成市东侧小区域雪灾人口(GDP)风险值为高或较高。

期刊论文 2025-02-11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100条,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