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反照率是影响冰川融化速度和环境变化的关键因子。采用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 OLI影像和高时间分辨率的MOD10A1反照率产品,开展了2015—2020年木孜塔格峰地区冰川反照率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Landsat OLI和MOD10A1反照率两者结果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较为一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2为0.92。(2)在年际变化上,夏季反照率最低,秋季初期反照率较高。冬春季降雪次数减少,冰川表面积雪密实化,反照率随之减小。(3)在空间变化上,随着海拔升高,冰川表面反照率逐渐升高,呈指数函数关系(消融区和积累区的R2分别为0.23和0.25)。(4)气温和降水是影响冰川反照率的关键因素,气温升高和降雪减少会导致反照率降低。地形对冰川反照率有显著影响,坡度较缓的冰川表面反照率较高,坡度较陡的冰川表面反照率较低。研究结果为理解木孜塔格峰地区冰川变化机制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冰川是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重点对象之一,冰川的调查监测与研究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冰川为研究对象,融合多源数据构建了一个随机森林模型(R2=0.72),获得了2000—2020年青藏高原逐年1 km尺度冰川预测数据集,分析了2000—2020年青藏高原冰川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青藏高原冰川空间分布特征为:主要分布于0°~40°坡度范围内,占比达97.92%;主要分布于4000~7000 m海拔范围内,占比达99.38%;总体呈现北坡多于南坡、西坡多于东坡的特点。(2)青藏高原冰川时空变化特征为:时间上,2000—2020年青藏高原冰川总体呈现显著退缩趋势。空间上,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冰川存在显著变化趋势,从边缘向腹地显著变化趋势减弱,腹地以轻微变化趋势为主。(3)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冰川主要呈显著退缩趋势,喀喇昆仑山冰川主要呈轻微退缩趋势,昆仑山冰川呈轻微前进趋势与轻微退缩趋势并存的特点。
冰川反照率是影响冰川融化速度和环境变化的关键因子。采用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 OLI影像和高时间分辨率的MOD10A1反照率产品,开展了2015—2020年木孜塔格峰地区冰川反照率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Landsat OLI和MOD10A1反照率两者结果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较为一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2为0.92。(2)在年际变化上,夏季反照率最低,秋季初期反照率较高。冬春季降雪次数减少,冰川表面积雪密实化,反照率随之减小。(3)在空间变化上,随着海拔升高,冰川表面反照率逐渐升高,呈指数函数关系(消融区和积累区的R2分别为0.23和0.25)。(4)气温和降水是影响冰川反照率的关键因素,气温升高和降雪减少会导致反照率降低。地形对冰川反照率有显著影响,坡度较缓的冰川表面反照率较高,坡度较陡的冰川表面反照率较低。研究结果为理解木孜塔格峰地区冰川变化机制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冰川是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重点对象之一,冰川的调查监测与研究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冰川为研究对象,融合多源数据构建了一个随机森林模型(R2=0.72),获得了2000—2020年青藏高原逐年1 km尺度冰川预测数据集,分析了2000—2020年青藏高原冰川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青藏高原冰川空间分布特征为:主要分布于0°~40°坡度范围内,占比达97.92%;主要分布于4000~7000 m海拔范围内,占比达99.38%;总体呈现北坡多于南坡、西坡多于东坡的特点。(2)青藏高原冰川时空变化特征为:时间上,2000—2020年青藏高原冰川总体呈现显著退缩趋势。空间上,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冰川存在显著变化趋势,从边缘向腹地显著变化趋势减弱,腹地以轻微变化趋势为主。(3)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冰川主要呈显著退缩趋势,喀喇昆仑山冰川主要呈轻微退缩趋势,昆仑山冰川呈轻微前进趋势与轻微退缩趋势并存的特点。
冰川反照率是影响冰川融化速度和环境变化的关键因子。采用高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 OLI影像和高时间分辨率的MOD10A1反照率产品,开展了2015—2020年木孜塔格峰地区冰川反照率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Landsat OLI和MOD10A1反照率两者结果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较为一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2为0.92。(2)在年际变化上,夏季反照率最低,秋季初期反照率较高。冬春季降雪次数减少,冰川表面积雪密实化,反照率随之减小。(3)在空间变化上,随着海拔升高,冰川表面反照率逐渐升高,呈指数函数关系(消融区和积累区的R2分别为0.23和0.25)。(4)气温和降水是影响冰川反照率的关键因素,气温升高和降雪减少会导致反照率降低。地形对冰川反照率有显著影响,坡度较缓的冰川表面反照率较高,坡度较陡的冰川表面反照率较低。研究结果为理解木孜塔格峰地区冰川变化机制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冰川是青藏高原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重点对象之一,冰川的调查监测与研究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冰川为研究对象,融合多源数据构建了一个随机森林模型(R2=0.72),获得了2000—2020年青藏高原逐年1 km尺度冰川预测数据集,分析了2000—2020年青藏高原冰川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青藏高原冰川空间分布特征为:主要分布于0°~40°坡度范围内,占比达97.92%;主要分布于4000~7000 m海拔范围内,占比达99.38%;总体呈现北坡多于南坡、西坡多于东坡的特点。(2)青藏高原冰川时空变化特征为:时间上,2000—2020年青藏高原冰川总体呈现显著退缩趋势。空间上,青藏高原边缘地区冰川存在显著变化趋势,从边缘向腹地显著变化趋势减弱,腹地以轻微变化趋势为主。(3)喜马拉雅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冰川主要呈显著退缩趋势,喀喇昆仑山冰川主要呈轻微退缩趋势,昆仑山冰川呈轻微前进趋势与轻微退缩趋势并存的特点。
植被覆盖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应用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获取Landsat-5/8系列遥感影像,构建2000—2020年青藏公路沿线植被覆盖度序列数据。采用曼-肯德尔(Mann-Kendall)趋势检验、森氏(Sen’s)斜率估计、Hurst指数、变异系数分析法,探讨青藏公路沿线近20 a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波动上升,多年均值为0.145 2,2015年达到0.181 1;在空间尺度上,其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态势。(2)青藏公路沿线较低植被覆盖等级的面积比例保持在36%以上,较高覆盖和高覆盖的面积占比变化明显,与2000年相比,两者分别上升了5.03%、12.76%。(3)该研究区研究时段植被变化趋势以改善趋势为主,短期内变化趋势不会发生较大逆转,未来变化趋势仍将以改善为主。
植被覆盖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应用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获取Landsat-5/8系列遥感影像,构建2000—2020年青藏公路沿线植被覆盖度序列数据。采用曼-肯德尔(Mann-Kendall)趋势检验、森氏(Sen’s)斜率估计、Hurst指数、变异系数分析法,探讨青藏公路沿线近20 a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波动上升,多年均值为0.145 2,2015年达到0.181 1;在空间尺度上,其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态势。(2)青藏公路沿线较低植被覆盖等级的面积比例保持在36%以上,较高覆盖和高覆盖的面积占比变化明显,与2000年相比,两者分别上升了5.03%、12.76%。(3)该研究区研究时段植被变化趋势以改善趋势为主,短期内变化趋势不会发生较大逆转,未来变化趋势仍将以改善为主。
植被覆盖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应用谷歌地球引擎(GEE)平台获取Landsat-5/8系列遥感影像,构建2000—2020年青藏公路沿线植被覆盖度序列数据。采用曼-肯德尔(Mann-Kendall)趋势检验、森氏(Sen’s)斜率估计、Hurst指数、变异系数分析法,探讨青藏公路沿线近20 a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波动上升,多年均值为0.145 2,2015年达到0.181 1;在空间尺度上,其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态势。(2)青藏公路沿线较低植被覆盖等级的面积比例保持在36%以上,较高覆盖和高覆盖的面积占比变化明显,与2000年相比,两者分别上升了5.03%、12.76%。(3)该研究区研究时段植被变化趋势以改善趋势为主,短期内变化趋势不会发生较大逆转,未来变化趋势仍将以改善为主。
雪面雨(Rain-on-snow)对青藏高原生态水文过程影响显著,研究其时空变化对该地区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本文采用1978—2017年69个站点逐日雪深和气象数据,系统分析了青藏高原海拔5 000 m以下雪面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该地区雪面雨日主要集中在10月、次年3—5月,主要分布在东部、中部和东南部;高强度雪面雨(≥50 mm/d)多出现在3月和10月的东南部、4月和5月的中部以及东北部的祁连山。受降雨日数增加的影响,该地区夏季雪面雨日数以1.2 d/(10 a)的速率显著(P<0.01)减少,春季微弱增多;受降雨量增加的影响,该地区夏季雪面雨强度略微减小,春季以6 mm/(d·10a)的速率显著(P<0.05)增大。未来全球持续变暖可能加剧该地区冬末春初的雪面雨洪水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