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现代冰川外围新鲜无风化的冰川地形多为小冰期结束后冰川退缩所成,这些地形包含有近几十年至上百年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对它们进行研究有望揭示101年时间尺度上的冰川波动并探讨其驱动机制。本文尝试应用原生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技术对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西段各拉丹冬峰地区的岗加曲巴冰川外围的现代冰川地形进行年代测定。测得1969年冰川退缩后出露的基岩磨光面的年龄为(11 076±688) a (G19-01);1969年至小冰期冰碛垄间底碛中5个花岗岩漂砾(G19-02~06)的年龄分别为(125±15) a、(65±13) a、(86±13) a、(96±15) a、(104±15) a。测年结果显示冰川磨光面的年龄与地貌关系明显不符,推测是基岩表层侵蚀量不足,未能有效去除先前累积的核素所致;漂砾的测年结果与地貌关系基本相吻合。本研究表明,在10Be产率较高的高原山地,若能采集到基本未受核素继承影响的漂砾,增加纯石英的使用量可测定近百年来所成的现代冰川地形的年龄。本文测得的10Be年龄进一步表明该测年技术具有细化101年时间...
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现代冰川外围新鲜无风化的冰川地形多为小冰期结束后冰川退缩所成,这些地形包含有近几十年至上百年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对它们进行研究有望揭示101年时间尺度上的冰川波动并探讨其驱动机制。本文尝试应用原生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技术对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西段各拉丹冬峰地区的岗加曲巴冰川外围的现代冰川地形进行年代测定。测得1969年冰川退缩后出露的基岩磨光面的年龄为(11 076±688) a (G19-01);1969年至小冰期冰碛垄间底碛中5个花岗岩漂砾(G19-02~06)的年龄分别为(125±15) a、(65±13) a、(86±13) a、(96±15) a、(104±15) a。测年结果显示冰川磨光面的年龄与地貌关系明显不符,推测是基岩表层侵蚀量不足,未能有效去除先前累积的核素所致;漂砾的测年结果与地貌关系基本相吻合。本研究表明,在10Be产率较高的高原山地,若能采集到基本未受核素继承影响的漂砾,增加纯石英的使用量可测定近百年来所成的现代冰川地形的年龄。本文测得的10Be年龄进一步表明该测年技术具有细化101年时间...
宇宙成因核素暴露测年是确定局地或区域第四纪冰川作用时代最主流和最重要的手段。强烈的地质地貌过程常造成样品预先暴露或不完全暴露,进而测年结果无法指示真实的冰川作用时代,其影响大时年代数据的离散程度甚至会非常高。学者们也先后提出了众多冰碛暴露测年的统计分析方法试图降低其不确定性,但厘定结果往往存在巨大差异,甚至成为第四纪冰川演化空间异时性及其驱动机制争议的根源。然而,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上也都缺乏对这些方法的系统梳理和评估。为此,本文旨在梳理目前已有的分析策略与方法及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提出更为完善的分析方法;并以雅鲁藏布江流域末次冰期以来已发表的冰碛10Be暴露测年数据为例,通过综合对比各种代表性分析方法间的差异,发现偏老年龄模式更具合理性,而本文提出P-PDE方法不仅可靠性高,精度也可满足千年时间尺度冰川演化序列建立的要求。此外,本文关于年代数据分析策略与方法的总结,对提升暴露定年在其他相关领域应用的可靠性和精度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宇宙成因核素暴露测年是确定局地或区域第四纪冰川作用时代最主流和最重要的手段。强烈的地质地貌过程常造成样品预先暴露或不完全暴露,进而测年结果无法指示真实的冰川作用时代,其影响大时年代数据的离散程度甚至会非常高。学者们也先后提出了众多冰碛暴露测年的统计分析方法试图降低其不确定性,但厘定结果往往存在巨大差异,甚至成为第四纪冰川演化空间异时性及其驱动机制争议的根源。然而,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上也都缺乏对这些方法的系统梳理和评估。为此,本文旨在梳理目前已有的分析策略与方法及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提出更为完善的分析方法;并以雅鲁藏布江流域末次冰期以来已发表的冰碛10Be暴露测年数据为例,通过综合对比各种代表性分析方法间的差异,发现偏老年龄模式更具合理性,而本文提出P-PDE方法不仅可靠性高,精度也可满足千年时间尺度冰川演化序列建立的要求。此外,本文关于年代数据分析策略与方法的总结,对提升暴露定年在其他相关领域应用的可靠性和精度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横断山区是中国青藏高原跨入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阐明亚洲第四纪古环境变化的一个关键地区.位于横断山东北部沙鲁里山丘状高原的稻城古冰帽保留了横断山区业已发现的最老冰碛垄,它是研究该区随青藏高原隆升进入冰冻圈时间的关键证据.然而,由于该冰碛垄形成后不断被剥蚀,难以采集合适的冰川漂砾进行宇生核素暴露测年研究.本文尝试采集库照日最老冰碛垄表面碎屑物质以及冰碛垄剖面样品进行宇生核素10Be暴露测年研究.结果表明:5个冰碛垄碎屑物质样品的10Be最小暴露年代为(187.4±1.5)ka至(576.8±4.3)ka,说明冰碛垄受到严重的剥蚀.应用基于剖面样品宇生核素10Be浓度的深度剖面法,通过模拟获得“暴露年代-侵蚀速率-继承性核素”数据集,再通过卡方检验拟合得到了最佳冰碛垄的形成年代(626.0±52.5)ka.因此,我们认为库照日最老冰碛垄(E垄)的形成年代大约为0.63Ma,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16阶段.此次冰期发生可能是“昆仑-黄河运动”导致青藏高原隆升进入冰冻圈后发育的第四纪以来的最大冰期.
横断山区是中国青藏高原跨入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阐明亚洲第四纪古环境变化的一个关键地区.位于横断山东北部沙鲁里山丘状高原的稻城古冰帽保留了横断山区业已发现的最老冰碛垄,它是研究该区随青藏高原隆升进入冰冻圈时间的关键证据.然而,由于该冰碛垄形成后不断被剥蚀,难以采集合适的冰川漂砾进行宇生核素暴露测年研究.本文尝试采集库照日最老冰碛垄表面碎屑物质以及冰碛垄剖面样品进行宇生核素10Be暴露测年研究.结果表明:5个冰碛垄碎屑物质样品的10Be最小暴露年代为(187.4±1.5)ka至(576.8±4.3)ka,说明冰碛垄受到严重的剥蚀.应用基于剖面样品宇生核素10Be浓度的深度剖面法,通过模拟获得“暴露年代-侵蚀速率-继承性核素”数据集,再通过卡方检验拟合得到了最佳冰碛垄的形成年代(626.0±52.5)ka.因此,我们认为库照日最老冰碛垄(E垄)的形成年代大约为0.63Ma,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16阶段.此次冰期发生可能是“昆仑-黄河运动”导致青藏高原隆升进入冰冻圈后发育的第四纪以来的最大冰期.
高寒地区形态独特的冰川侵蚀与沉积地形是过去冰川变化最直接的证据,包含有重要的古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根据山地冰川沉积序列,通常将分布在现代冰碛地形外围形态较完好的多列冰碛垄的形成时间推定为小冰期。小冰期冰进的时间与规模是理解与重建近千年以来古气候环境变化的基础及较准确预测未来气候环境变化的关键。本研究应用10Be暴露测年技术对唐古拉山东段布加岗日南坡拥曲河源区西(主)谷与东(悬)谷中基于地貌关系与沉积序列推定为小冰期的第一套冰碛垄MW1与ME1进行定年。测得MW1冰碛垄4个样品的10Be年龄分别为(155±23)a、(197±27)a、(218±26)a和(273±31)a;ME1冰碛垄3个样品的10Be年龄分别为(262±30)a、(186±28)a和(131±25)a。使用P-CAAT法分析得出它们的年龄为(203±52)a(n=4)和(162±58)a(n=3)。地貌关系、沉积序列、冰碛垄的形态特征、土壤发育与植被覆盖以及测年结果等共同表明拥曲河源区西谷与东谷中的第一套冰碛垄形成于小冰期。结合周边地区的研究成果及古气候...
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结束后,全球经历末次冰消期进入全新世,这代表了过去十万年以来最为显著的气候转型事件。末次冰消期的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近乎同步,但其背后的气候驱动机制仍不明确。中低纬度,如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山地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准确限定LGM结束前后冰川地貌的时代可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可靠的古冰川信息。然而,目前青藏高原仍缺乏足够有针对性的研究。本文选取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岗日嘎布作为研究区,对该区格泥峰东侧的玉东曲谷口分布的冰碛垄序列进行了详细的地貌调查和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研究。采自玉东曲谷口附近6道冰碛垄中地貌相对年代较老的4道冰碛垄的14个冰川漂砾10Be暴露年龄介于(13.3±1.0)~(19.3±1.4)ka。利用累积概率密度和简化卡方等统计分析方法排除异常值后,将这4道冰碛垄中地貌相对年代较年轻两道的形成时代限定为(17.0±0.5)ka和(18.4±1.0)ka,分别对应末次冰消期和LGM后期。与气候记录进行对比后,我们认为这两次冰川波动响应可能受控于印度洋-太平洋暖池...
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结束后,全球经历末次冰消期进入全新世,这代表了过去十万年以来最为显著的气候转型事件。末次冰消期的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近乎同步,但其背后的气候驱动机制仍不明确。中低纬度,如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山地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准确限定LGM结束前后冰川地貌的时代可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可靠的古冰川信息。然而,目前青藏高原仍缺乏足够有针对性的研究。本文选取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岗日嘎布作为研究区,对该区格泥峰东侧的玉东曲谷口分布的冰碛垄序列进行了详细的地貌调查和宇宙成因核素10Be暴露测年研究。采自玉东曲谷口附近6道冰碛垄中地貌相对年代较老的4道冰碛垄的14个冰川漂砾10Be暴露年龄介于(13.3±1.0)~(19.3±1.4)ka。利用累积概率密度和简化卡方等统计分析方法排除异常值后,将这4道冰碛垄中地貌相对年代较年轻两道的形成时代限定为(17.0±0.5)ka和(18.4±1.0)ka,分别对应末次冰消期和LGM后期。与气候记录进行对比后,我们认为这两次冰川波动响应可能受控于印度洋-太平洋暖池...
高寒地区形态独特的冰川侵蚀与沉积地形是过去冰川变化最直接的证据,包含有重要的古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根据山地冰川沉积序列,通常将分布在现代冰碛地形外围形态较完好的多列冰碛垄的形成时间推定为小冰期。小冰期冰进的时间与规模是理解与重建近千年以来古气候环境变化的基础及较准确预测未来气候环境变化的关键。本研究应用10Be暴露测年技术对唐古拉山东段布加岗日南坡拥曲河源区西(主)谷与东(悬)谷中基于地貌关系与沉积序列推定为小冰期的第一套冰碛垄MW1与ME1进行定年。测得MW1冰碛垄4个样品的10Be年龄分别为(155±23)a、(197±27)a、(218±26)a和(273±31)a;ME1冰碛垄3个样品的10Be年龄分别为(262±30)a、(186±28)a和(131±25)a。使用P-CAAT法分析得出它们的年龄为(203±52)a(n=4)和(162±58)a(n=3)。地貌关系、沉积序列、冰碛垄的形态特征、土壤发育与植被覆盖以及测年结果等共同表明拥曲河源区西谷与东谷中的第一套冰碛垄形成于小冰期。结合周边地区的研究成果及古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