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5

中更新世转型(MPT)是地史时期最近的一次系统性气候重组,冰期旋回在MPT之后最终形成约10万年周期特征。MPT发生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是古气候学界的核心议题,也为深入理解气候变化的运行和临界突变机制提供了一个“天然实验”。本研究在简要概括MPT主要内部反馈机制假说的基础上,着重探讨洋流改组引发深海碳储量变化,进而调节大气CO2浓度对诱发MPT的潜在作用机制。通过回顾大洋深层洋流与碳储库变化的现有指标重建记录,发现MPT时期大洋深部碳储库普遍存在增加趋势,其中,南大洋过程主导的全球深层大洋分层性加强被认为是深部储碳增加的核心因素;太平洋,作为全球最大的洋盆具备巨大的储碳潜力且与南大洋过程紧密联系,然而,目前针对太平洋深层环流动力与碳收支在MPT起始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和潜在贡献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未来需开展更多工作,可以为量化揭示深海碳储库变化对MPT的驱动效应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期刊论文 2025-02-05

中更新世转型(MPT)是地史时期最近的一次系统性气候重组,冰期旋回在MPT之后最终形成约10万年周期特征。MPT发生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是古气候学界的核心议题,也为深入理解气候变化的运行和临界突变机制提供了一个“天然实验”。本研究在简要概括MPT主要内部反馈机制假说的基础上,着重探讨洋流改组引发深海碳储量变化,进而调节大气CO2浓度对诱发MPT的潜在作用机制。通过回顾大洋深层洋流与碳储库变化的现有指标重建记录,发现MPT时期大洋深部碳储库普遍存在增加趋势,其中,南大洋过程主导的全球深层大洋分层性加强被认为是深部储碳增加的核心因素;太平洋,作为全球最大的洋盆具备巨大的储碳潜力且与南大洋过程紧密联系,然而,目前针对太平洋深层环流动力与碳收支在MPT起始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和潜在贡献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未来需开展更多工作,可以为量化揭示深海碳储库变化对MPT的驱动效应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期刊论文 2025-02-05

中更新世转型(MPT)是地史时期最近的一次系统性气候重组,冰期旋回在MPT之后最终形成约10万年周期特征。MPT发生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是古气候学界的核心议题,也为深入理解气候变化的运行和临界突变机制提供了一个“天然实验”。本研究在简要概括MPT主要内部反馈机制假说的基础上,着重探讨洋流改组引发深海碳储量变化,进而调节大气CO2浓度对诱发MPT的潜在作用机制。通过回顾大洋深层洋流与碳储库变化的现有指标重建记录,发现MPT时期大洋深部碳储库普遍存在增加趋势,其中,南大洋过程主导的全球深层大洋分层性加强被认为是深部储碳增加的核心因素;太平洋,作为全球最大的洋盆具备巨大的储碳潜力且与南大洋过程紧密联系,然而,目前针对太平洋深层环流动力与碳收支在MPT起始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和潜在贡献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未来需开展更多工作,可以为量化揭示深海碳储库变化对MPT的驱动效应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期刊论文 2025-02-05

中更新世转型(MPT)是地史时期最近的一次系统性气候重组,冰期旋回在MPT之后最终形成约10万年周期特征。MPT发生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是古气候学界的核心议题,也为深入理解气候变化的运行和临界突变机制提供了一个“天然实验”。本研究在简要概括MPT主要内部反馈机制假说的基础上,着重探讨洋流改组引发深海碳储量变化,进而调节大气CO2浓度对诱发MPT的潜在作用机制。通过回顾大洋深层洋流与碳储库变化的现有指标重建记录,发现MPT时期大洋深部碳储库普遍存在增加趋势,其中,南大洋过程主导的全球深层大洋分层性加强被认为是深部储碳增加的核心因素;太平洋,作为全球最大的洋盆具备巨大的储碳潜力且与南大洋过程紧密联系,然而,目前针对太平洋深层环流动力与碳收支在MPT起始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和潜在贡献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未来需开展更多工作,可以为量化揭示深海碳储库变化对MPT的驱动效应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期刊论文 2025-02-05

中更新世转型(MPT)是地史时期最近的一次系统性气候重组,冰期旋回在MPT之后最终形成约10万年周期特征。MPT发生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是古气候学界的核心议题,也为深入理解气候变化的运行和临界突变机制提供了一个“天然实验”。本研究在简要概括MPT主要内部反馈机制假说的基础上,着重探讨洋流改组引发深海碳储量变化,进而调节大气CO2浓度对诱发MPT的潜在作用机制。通过回顾大洋深层洋流与碳储库变化的现有指标重建记录,发现MPT时期大洋深部碳储库普遍存在增加趋势,其中,南大洋过程主导的全球深层大洋分层性加强被认为是深部储碳增加的核心因素;太平洋,作为全球最大的洋盆具备巨大的储碳潜力且与南大洋过程紧密联系,然而,目前针对太平洋深层环流动力与碳收支在MPT起始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和潜在贡献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未来需开展更多工作,可以为量化揭示深海碳储库变化对MPT的驱动效应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期刊论文 2025-02-05

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广泛发育了冰川地貌,说明了冰川作用对地质过程起了主导作用。然而,目前对晚第四系在冰川作用下是如何连续演化的认识仍不清楚。藏东南然乌湖地区良好地出露了一个连续的晚更新世沉积剖面,自下而上依次发育了成层坡积物、河道堆积、冰碛物与黄土等四种沉积物。本文首先通过沉积学、古水流、以及砾石统计等手段分析了该剖面的沉积特征;随后对其进行了光释光(OSL)测年;最后讨论了其成因机制。初步认为:(1)剖面底部的成层坡积物由砂和砾组成,具有明显的韵律层理,形成于约33 ka。该沉积可能反映了气候冷暖交替变化,是一种受到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控制的冰缘沉积;(2)剖面下部的河道堆积主要由直径大小不一的砾石组成,可见明显的叠瓦构造,沉积于32.8~25.1 ka,可能由北东向的冰湖溃堤导致的大规模洪水控制;(3)剖面上部的冰碛物由分选极差的砾石、粗砂、粉砂和泥组成,形成于25.1~11.1 ka,明显受到了末次盛冰期(LGM)冰川作用的影响;(4)剖面顶部的黄土主要由细砂和粉砂组成,堆积于LGM后的间冰期(11.1 ka),可能由冰川风搬运冰川融水产生的碎屑物而形成。综上所述,成层坡积物...

期刊论文 2024-10-15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263

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广泛发育了冰川地貌,说明了冰川作用对地质过程起了主导作用。然而,目前对晚第四系在冰川作用下是如何连续演化的认识仍不清楚。藏东南然乌湖地区良好地出露了一个连续的晚更新世沉积剖面,自下而上依次发育了成层坡积物、河道堆积、冰碛物与黄土等四种沉积物。本文首先通过沉积学、古水流、以及砾石统计等手段分析了该剖面的沉积特征;随后对其进行了光释光(OSL)测年;最后讨论了其成因机制。初步认为:(1)剖面底部的成层坡积物由砂和砾组成,具有明显的韵律层理,形成于约33 ka。该沉积可能反映了气候冷暖交替变化,是一种受到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控制的冰缘沉积;(2)剖面下部的河道堆积主要由直径大小不一的砾石组成,可见明显的叠瓦构造,沉积于32.8~25.1 ka,可能由北东向的冰湖溃堤导致的大规模洪水控制;(3)剖面上部的冰碛物由分选极差的砾石、粗砂、粉砂和泥组成,形成于25.1~11.1 ka,明显受到了末次盛冰期(LGM)冰川作用的影响;(4)剖面顶部的黄土主要由细砂和粉砂组成,堆积于LGM后的间冰期(11.1 ka),可能由冰川风搬运冰川融水产生的碎屑物而形成。综上所述,成层坡积物...

期刊论文 2024-10-15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263

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广泛发育了冰川地貌,说明了冰川作用对地质过程起了主导作用。然而,目前对晚第四系在冰川作用下是如何连续演化的认识仍不清楚。藏东南然乌湖地区良好地出露了一个连续的晚更新世沉积剖面,自下而上依次发育了成层坡积物、河道堆积、冰碛物与黄土等四种沉积物。本文首先通过沉积学、古水流、以及砾石统计等手段分析了该剖面的沉积特征;随后对其进行了光释光(OSL)测年;最后讨论了其成因机制。初步认为:(1)剖面底部的成层坡积物由砂和砾组成,具有明显的韵律层理,形成于约33 ka。该沉积可能反映了气候冷暖交替变化,是一种受到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控制的冰缘沉积;(2)剖面下部的河道堆积主要由直径大小不一的砾石组成,可见明显的叠瓦构造,沉积于32.8~25.1 ka,可能由北东向的冰湖溃堤导致的大规模洪水控制;(3)剖面上部的冰碛物由分选极差的砾石、粗砂、粉砂和泥组成,形成于25.1~11.1 ka,明显受到了末次盛冰期(LGM)冰川作用的影响;(4)剖面顶部的黄土主要由细砂和粉砂组成,堆积于LGM后的间冰期(11.1 ka),可能由冰川风搬运冰川融水产生的碎屑物而形成。综上所述,成层坡积物...

期刊论文 2024-10-15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263

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东南缘广泛发育了冰川地貌,说明了冰川作用对地质过程起了主导作用。然而,目前对晚第四系在冰川作用下是如何连续演化的认识仍不清楚。藏东南然乌湖地区良好地出露了一个连续的晚更新世沉积剖面,自下而上依次发育了成层坡积物、河道堆积、冰碛物与黄土等四种沉积物。本文首先通过沉积学、古水流、以及砾石统计等手段分析了该剖面的沉积特征;随后对其进行了光释光(OSL)测年;最后讨论了其成因机制。初步认为:(1)剖面底部的成层坡积物由砂和砾组成,具有明显的韵律层理,形成于约33 ka。该沉积可能反映了气候冷暖交替变化,是一种受到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控制的冰缘沉积;(2)剖面下部的河道堆积主要由直径大小不一的砾石组成,可见明显的叠瓦构造,沉积于32.8~25.1 ka,可能由北东向的冰湖溃堤导致的大规模洪水控制;(3)剖面上部的冰碛物由分选极差的砾石、粗砂、粉砂和泥组成,形成于25.1~11.1 ka,明显受到了末次盛冰期(LGM)冰川作用的影响;(4)剖面顶部的黄土主要由细砂和粉砂组成,堆积于LGM后的间冰期(11.1 ka),可能由冰川风搬运冰川融水产生的碎屑物而形成。综上所述,成层坡积物...

期刊论文 2024-10-15 DO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24263

有机碳埋藏是评价北冰洋碳封存能力的关键因素,但其在轨道时间尺度上的埋藏特征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争论.通过分析楚克奇陆架边缘M04孔和周边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稳定碳同位素和生物标记物等指标,进一步探讨了晚更新世楚克奇陆架边缘有机碳的组成、来源、埋藏速率及其与周边冰盖的协同演化.结果表明,陆源有机碳是楚克奇陆架边缘有机碳埋藏的主体,且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间冰期(MIS1和MIS3)埋藏速率低,冰期(MIS4和MIS2)埋藏速率急骤升高.结合楚克奇陆架边缘的地貌特征和沉积环境,东西伯利亚冰盖(ESIS)的扩张和冰下排水系统的输运可能是陆架有机碳二次搬运、并在陆架边缘高速埋藏的主要控制因素.M04孔的沉积记录为梳理北冰洋有机碳的埋藏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进一步揭示了高速沉积区有机碳埋藏的驱动机制,有助于客观评价北冰洋碳埋藏对全球碳封存的推动作用,但仍需要更多、特别是来自北极加拿大一侧的数据才能有效刻画北冰洋碳埋藏与气候转型之间的耦合关系.

期刊论文 2024-10-09
  • 首页
  • 1
  • 2
  • 3
  • 4
  • 5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10条  共45条,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