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冰盖在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当今全球变暖背景下两极冰盖的快速消融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的气候环境效应。然而,目前末次间冰期以来南北半球冰量变化的综合对比研究工作较为欠缺。鉴于此,在崂山实验室“穿越地球时空的亚太海陆气候演化”项目支持下,系统收集和整理130 ka以来基于深海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模拟等方法定量重建的南北半球冰量记录,以及可用于指示冰量变化的定性记录,如南北半球中高纬温度记录、粉尘记录、海洋沉积物冰筏碎屑记录等(数据集储存格式为.xlsx)。不同的指标响应冰盖变化的灵敏度存在差异,总体而言,130 ka以来南、北半球冰盖均发生了三次快速扩张,其中北半球扩张较快,在深海氧同位素4-2阶段总量超过了南半球。此外,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不同记录重建的北半球冰量存在很大差异。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对更好地理解过去130 ka以来的南北半球冰量变化模式和机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两极冰盖在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当今全球变暖背景下两极冰盖的快速消融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的气候环境效应。然而,目前末次间冰期以来南北半球冰量变化的综合对比研究工作较为欠缺。鉴于此,在崂山实验室“穿越地球时空的亚太海陆气候演化”项目支持下,系统收集和整理130 ka以来基于深海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模拟等方法定量重建的南北半球冰量记录,以及可用于指示冰量变化的定性记录,如南北半球中高纬温度记录、粉尘记录、海洋沉积物冰筏碎屑记录等(数据集储存格式为.xlsx)。不同的指标响应冰盖变化的灵敏度存在差异,总体而言,130 ka以来南、北半球冰盖均发生了三次快速扩张,其中北半球扩张较快,在深海氧同位素4-2阶段总量超过了南半球。此外,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不同记录重建的北半球冰量存在很大差异。收集的相关数据资料对更好地理解过去130 ka以来的南北半球冰量变化模式和机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显示,自20世纪起极地冰盖持续消融,全球海平面不断上升。目前对于地球冰盖未来的预测以及过去的演变历史尚不明确,而数值模拟能够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冰盖模拟研究中,冰期指数法可依据古气候代用指标将离散的气候强迫转化为连续的气候强迫,用于冰盖演变的瞬态模拟。基于该方法,利用2组(共6条)分别代表全球海平面和温度变化的代用指标,开展末次冰期旋回北半球冰盖的时空演变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模拟的冰量演变特征受指数的变化趋势控制;(2)在指数变化特征(轨迹和变幅)相似时,千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的存在会导致模拟的总冰量偏少;(3)在同一气候强迫下,不同指数模拟的最大冰盖范围受夏季0℃等温线的约束,同时指数的演变轨迹与变幅也会影响末次冰期盛冰期冰盖模拟的空间分布。因此,在利用冰期指数法开展冰盖瞬态模拟研究时,需根据关注的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数并考虑古气候代用指标(即冰期指数)的不确定性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显示,自20世纪起极地冰盖持续消融,全球海平面不断上升。目前对于地球冰盖未来的预测以及过去的演变历史尚不明确,而数值模拟能够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冰盖模拟研究中,冰期指数法可依据古气候代用指标将离散的气候强迫转化为连续的气候强迫,用于冰盖演变的瞬态模拟。基于该方法,利用2组(共6条)分别代表全球海平面和温度变化的代用指标,开展末次冰期旋回北半球冰盖的时空演变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模拟的冰量演变特征受指数的变化趋势控制;(2)在指数变化特征(轨迹和变幅)相似时,千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的存在会导致模拟的总冰量偏少;(3)在同一气候强迫下,不同指数模拟的最大冰盖范围受夏季0℃等温线的约束,同时指数的演变轨迹与变幅也会影响末次冰期盛冰期冰盖模拟的空间分布。因此,在利用冰期指数法开展冰盖瞬态模拟研究时,需根据关注的研究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数并考虑古气候代用指标(即冰期指数)的不确定性对模拟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