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9

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通风降温、支挡锚固和减胀减震功能的新型框架通风锚杆冻土边坡支护结构,并阐述其工作机理。基于传热学和自然对流理论,建立新型框架通风锚杆与土体换热的计算模型,对其降温效果进行了分析;基于Winkler理论,建立冻胀和融沉阶段新型框架通风锚杆与土体相互作用的力学简化计算模型,分析冻胀和融化阶段新型框架通风锚杆受力性能。结合算例,采用提出的简化计算方法分析了新型框架通风锚杆支护多年冻土边坡的热学和力学效应,并通过模型试验与理论计算对比,对所提出理论计算方法的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新型框架通风锚杆能够充分发挥冷季吸收冷量冻结土体、暖季屏蔽热量保护冻土的作用,并逐年抬升冻融交界面;(2)新型框架通风锚杆支护结构支护效果良好,能够减弱土体冻胀作用,提高多年冻土边坡的稳定性;(3)所提出简化计算方法以期为新型框架通风锚杆支护多年冻土边坡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论文 2024-06-14 DOI: 10.15951/j.tmgcxb.23010009

为了更合理地评价地震作用下热锚管框架支护多年冻土边坡的稳定性,基于波动理论和极限分析上限定理,并结合似黏聚力理论和冻土边坡失稳破坏模式,推导了地震波在冻融双层介质交界面处的波形转换和透射反射系数,给出了P波或SV波作用下的热锚管框架冻土边坡体系地震动力稳定性计算方法,并结合算例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新型热锚管支护技术与热棒、锚杆相比其可靠性更好,能够从热学和力学2个方面共同提高冻土边坡的稳定性,其换热能力越强、极限锚固力越大,冻土边坡稳定性也就越高;入射地震波强度增加,热锚管冻土边坡体系的稳定性降低,且提出的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与动力强度折减法和传统拟静力法结果总体趋势较为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热锚管框架支护冻土边坡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期刊论文 2023-10-31 DOI: 10.19721/j.cnki.1001-7372.2023.10.010

为了更合理地评价新型热锚管框架冻土边坡体系在地震和冻融双重作用下的稳定性,首先推导了基于融土层弹性放大效应的加速度表达式;其次根据热量收支平衡原理给出热锚管作用下冻土边坡滑移面的位置;然后提出了基于热锚管锚固力应力扩散效应的双层介质附加应力等效模型;最后给出该冻土边坡体系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工程算例,将该方法与传统拟动力法、拟静力法对比分析,证明了改进拟动力法能够刻画热锚管框架冻土边坡体系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热锚管支护技术与热棒、锚杆技术相比,其防治冻土边坡的效果更好,且热锚管的锚固力越大,换热能力越强,冻土边坡体系的稳定性越好;由于波动效应的存在,抗震设计时须充分校核不同地震波振动频率的影响,尤其是与融化层自振频率相近的情况;采用该方法得到的沿坡高放大系数为非线性的,而采用传统拟动力法其结果是线性的,导致安全系数被高估,但采用改进传统拟动力法的放大系数后,也能取得与改进拟动力法相近的结果.该研究可为热锚管框架支护冻土边坡的抗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期刊论文 2023-10-11 DOI: 10.16058/j.issn.1005-0930.2023.05.015

新型框架通风锚杆是自主研发的一种冻土边坡柔性支挡结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探究新型框架通风锚杆的降温效果及力学效应,设计了能够加载、变角度且可同时测得温度、水分、风速及内力的多功能冻土实验箱,并搭建了新型框架通风锚杆支护多年冻土边坡的室内试验,得到了不同时期内边坡温度、水分、风速及支挡结构内力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越靠近通风锚杆,土体温度和水分变化越明显,新型通风锚杆能吸收冷量并沿轴向和径向传递和扩散,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并保持冻土边坡的冻结状态。新型通风锚杆内风速变化规律与外界风速变化较为一致,外界风速越大,新型框架通风锚杆降温效果越明显。不同时期内,新型锚杆轴力呈抛物线型变化,冻结期轴力大于融化期,且冻结期框架内力是融化期的2~3倍。研究结果可为新型框架通风锚杆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指导。

期刊论文 2023-09-28 DOI: 10.16285/j.rsm.2022.1743

为了研究地震作用下季节冻土区框架锚杆支护边坡体系的地震动力响应变化规律,考虑到季节冻土区边坡土体的季节分层特征,将未冻结土层处理为黏弹性Winkler地基模型,冻结层处理为中间剪切层,框架立柱处理为Euler-Bernoulli弹性梁,用线性弹簧和阻尼器来模拟锚杆锚固段与周围土体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季节冻土区框架锚杆边坡支护结构简化动力计算模型。基于D'Alembert原理并引入Dirac函数,给出了冻结期和融化期时框架-锚杆-边坡支护体系的运动方程;其次通过振型叠加法对其进一步解耦变换,并采用隐式时域逐步积分法对解耦后的体系方程组进行求解,最后将提出的计算方法应用于工程算例,且与振动台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同地震波作用下,坡顶处加速度大于坡底,同一位置处的融化期峰值加速度比冻结期大,具有季节差异效应和高程放大效应;同时考虑冻胀和地震作用时冻结期的锚杆轴力和立柱弯矩大于地震作用时融化期的锚杆动轴力和立柱动弯矩;加速度、轴力等振动台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在总体趋势上较为一致,即提出的计算方法能够刻画地震作用下季节冻土区框架锚杆支护结构工作状态。研究结果可为季节冻土区框架锚杆支护...

期刊论文 2023-06-07 DOI: 10.19721/j.cnki.1001-7372.2023.05.007

针对多年冻土边坡的冻融滑塌问题,结合无动力通风技术、通风管降温技术和锚固技术,提出一种新型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边坡支护结构,并阐述了新型结构的工作机理。基于通风工程和传热学理论,建立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与土体换热的计算模型,给出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的热效应理论计算方法;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梁理论,建立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边坡支护结构与土体协同工作的计算模型,提出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边坡支护结构的力学效应理论计算方法。结合算例,采用提出的理论计算方法对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边坡支护结构的热-力学效应进行分析,并利用自主研发的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支护多年冻土边坡的水热力耦合分析软件对提出的理论计算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无动力风帽极大提升了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的通风能力,增大了外界冷空气与边坡内部土体之间的对流换热强度,促使多年冻土边坡内冻融交界面逐年抬升;(2)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边坡支护结构减弱了边坡土体的冻胀作用,能够提高多年冻土边坡的稳定性;(3)文章提出的理论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可为框架免动力加速对流锚杆边坡支护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论文 2021-02-01 DOI: 10.15951/j.tmgcxb.2021.01.011

为了给出更符合工程实际的冻土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通过考察青藏高原地区多年冻土边坡滑移实例、分析其破坏类型和影响因素,提出了高陡边坡的冻融折线型滑移面,基于热平衡理论和莫尔-库伦强度理论给出了折线型的滑移面确定方法;考虑土体在冻融循环作用下抗剪强度损伤、滑移面上水的渗流作用以及气温变暖三种因素,给出了框架锚杆支护多年冻土区高陡边坡的稳定性计算方法。算例分析表明:利用直线型滑面计算的多年冻土边坡稳定性系数比折线型滑移面更小,容易造成保守设计,使用折线型滑移面更为经济;边坡开挖后10a内,冻融循环作用对稳定性的发展趋势起主导作用,10a后气温变暖发挥主要作用,渗流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较为显著,对稳定性发展趋势没有影响,但三种因素都应当在工程设计中考虑。

期刊论文 2019-04-08 DOI: 10.13409/j.cnki.jdpme.2019.01.017

针对寒区冻土边坡失稳普遍采用被动技术治理的缺陷,基于"主动降温保护冻土"的理念,结合通风管和框架锚杆各自的优势,提出一种具有主动降温、减胀、支挡锚固功能一体化的多年冻土边坡新型支护结构,对其构造和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在考虑风速阻力损失的情况下,根据结构自然通风的驱动力和结构风场压差的等量关系,得出结构内部的风速计算公式,进而评价通风锚管的通风能力。结合算例,采用有限元和理论计算的方法对结构通风能力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具有较好的通风能力,对保持边坡的稳定有利;风压差为结构自然通风的主要驱动力,沿程阻力损失为结构的主要风速损失;抽风弯管的设置显著提高了通风能力;结构通风的最优管径比为0.4~0.7;结构自由段长度越大,通风能力越弱。

期刊论文 2018-06-26 DOI: 10.15951/j.tmgcxb.20180625.003

为解决多年冻土区冻融循环及全球气温升高引起的边坡失稳问题,基于"主动冷却"保护冻土的理念,结合框架锚杆和热棒制冷技术,提出一种既可主动降温、又能锚固支挡、还能减轻冻胀破坏,且适用于多年冻土边坡的新型支护结构,并阐述其技术原理;提出极限承载力和热量平衡两个设计控制指标,给出热-力共同控制的设计计算方法。将该结构和相应的计算方法应用于工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结构不仅能防止多年冻土边坡上限退化,甚至能抬升上限,进而提高冻土边坡的稳定性;给出的计算方法能够较为准确描述结构的工作机理,为该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期刊论文 2017-08-01
  • 首页
  • 1
  • 末页
  • 跳转
当前展示1-9条  共9条,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