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明确大兴安岭地区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于2015年8月和2018年8月,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Cody指数、Sorenson指数研究调查区域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8月和2018年8月分别共记录植物10科15属18种和16科21属24种;大兴安岭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指示物种存在差异,图强湿地(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有向温度相对较高的南瓮河湿地(零星岛状多年冻土区)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物种组成方向发展的趋势;图强湿地、新林湿地(不连续岛状多年冻土区)和南瓮河湿地灌丛—薹草沼泽中植物群落的平均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607、1.431和1.754,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016、1.333和1.272,平均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429、0.590和0.533;图强湿地与新林湿地的灌丛—薹草沼泽植物群落物种之间的更...
本文以三江源冻土型地下水库与植物群落依存关系为基础对冻土型地下水库对植物群落补水机理研究进行阐述:(1)三江源区典型植被对于维护区域的生态特征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环境决定了植被的分布特点。(2)三江源区冻土活动层具备规模地下水形成条件,提出冻土型地下水库模式。(3)三江源区冻土层与植被具有十分相关的耦合关系。(4)冻土活动层分布规律、冻土层中土壤含水率特点、冻土区径流水文过程为解释三江源区冻土型地下水库对典型高寒植被群落的补水机理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5)无损、准确、高效、便携的地质雷达是冻土勘察中较好的探测技术。针对三江源区冻土活动层对植被的补水机理研究现状,指出今后从地下水库视角分析冻土层的重点研究问题,包括冻土型地下水库补给植物群落的机理、冻土型地下水库的成库条件、冻土型地下水库排泄特征对三江源高寒植物群落稳定补水机制、冻土型地下水库对高寒植被的生态效应、地质雷达在冻土监测方面的应用等。基于这些研究问题,最后以三江源区典型高寒植物群落生长所需要的稳定补给水源为研究对象,提出冻土型地下水库稳定的补水机理与机制研究的思路,可为三江源区改善生态环境起到指导作用。
浮游植物是传统食物链的起点和生物地化循环的重要环节,对海洋生态系统潜在变动有较好的指示与反馈作用。北极环境的快速变化导致浮游植物群落发生改变,对西北冰洋不同时期时间序列和不同生境空间尺度的浮游植物群落进行研究,有助于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北极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动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本项目拟对项目组于中国北极科考第1、4和5航次期间(共享补全第6航次)(1999~2014年)在西北冰洋(楚科奇海、波弗特海、楚科奇海台和美亚海盆等)所获得的浮游植物物种及群落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同期环境参数,阐明西北冰洋浮游植物的物种形态特征、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关键种与优势种的分布及生态适应性,解析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变化特征,测度环境因子和海冰消融对浮游植物群落的作用及影响,探索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冰洋浮游植物的群落动态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力求为有限的极地浮游植物分类研究增添新记录或新物种。
2016-01【中文摘要】本项目借助分子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古生物地层学和运用有机生物地球化学方法,通过对西南极海域和湖泊沉积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从分子级水平定量提取古环境、古生态信息,建立这些指标与现代环境参数的定量关系- - 进而捕捉沉积地层记录中可能的生物事件和环境事件留下的痕迹。 通过特殊生物标志物及其单体碳、氢同位素(δ13C、δD)以及微体化石在地层中垂向变量- - 直接反演特有生物种群落结构和生产量变化;通过浮游有孔虫壳体的氧同位素估算海水古温度和古盐度,识别ENSO引起的海水温度和盐度异常- - 进而恢复地质历史上的ENSO事件;对比和整合研究这些特殊生物标志物及其单体δ13C和δD、环境分子标志物的精细结构、分子组合指数所反映的生物与环境事件的信息,进而揭示南极地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生产量对ENSO这一突发事件的生态响应和反馈、及其这一关键过程对碳循环的可能影响。
2009-01以大兴安岭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调查了该区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厚度,并利用多重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对多年冻土活动层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与多个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土壤含水量、地形条件和不同群落对于活动层厚度具有重要影响,而活动层厚度也会反作用于这些影响因子。其中,土壤表层含水量与活动层厚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地形坡度和活动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6)。几乎每个样带的海拔与活动层厚度都有显著的相关性,但在整个研究区域内海拔与活动层厚度不存在相关性。这说明活动层厚度的变异仅在本研究的样带尺度上具有规律性,而这种规律性在稍大尺度上会消失。对于不同的群落活动层厚度的多重对比分析表明,群落的差异对活动层厚度也有明显的影响,其中狭叶杜香-泥炭藓群落更有利于多年冻土的保存。
分析了青藏高原北麓河地区29种高寒植物15个元素含量的特征。结果表明,这些植物中元素平均含量>400μg/g的元素有Ca,Mg,Na,K,Fe,10~100μg/g的有Mn,Cr,Zn,Cu,<10μg/g的有Ni,Co,As,Pb,Cd,Hg;种间同种元素的含量变化规律不统一。相关性分析表明,Cu与Cd,Fe与Cd和Hg,Cr与Ni,Co和Mg极显著正相关,Cr和Ca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表明,Na,As元素对本区植物聚类的影响最大,莎草科、禾本科、菊科科内植物元素含量相似。
测定了分布于唐古拉山南麓两道河-聂荣高地多年冻土岛和冻土退化后,季节冻土区的两种嵩草草甸群落中各物种的重要值以及群落生态优势度、物种多样性,结合冻土环境对比分析得出,诸多物种重要值发生了明显变化,物种多样性、生态优势度都有所增高,这是该区独特的生境特征所导致。另外,草场的特性也发生了改变,应引起畜牧生产者的关注